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677篇
  免费   6407篇
  国内免费   3986篇
耳鼻咽喉   357篇
儿科学   1522篇
妇产科学   877篇
基础医学   13965篇
口腔科学   1721篇
临床医学   7247篇
内科学   15278篇
皮肤病学   1119篇
神经病学   8114篇
特种医学   146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篇
外科学   4991篇
综合类   14974篇
现状与发展   22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5118篇
眼科学   996篇
药学   14927篇
  9篇
中国医学   2835篇
肿瘤学   5519篇
  2024年   154篇
  2023年   895篇
  2022年   2365篇
  2021年   3193篇
  2020年   2543篇
  2019年   2198篇
  2018年   2149篇
  2017年   2492篇
  2016年   2823篇
  2015年   3215篇
  2014年   5348篇
  2013年   6078篇
  2012年   5695篇
  2011年   6397篇
  2010年   5084篇
  2009年   4887篇
  2008年   5052篇
  2007年   4910篇
  2006年   4510篇
  2005年   4244篇
  2004年   3496篇
  2003年   3011篇
  2002年   2338篇
  2001年   2002篇
  2000年   1754篇
  1999年   1518篇
  1998年   1398篇
  1997年   1232篇
  1996年   1063篇
  1995年   890篇
  1994年   889篇
  1993年   738篇
  1992年   674篇
  1991年   650篇
  1990年   562篇
  1989年   451篇
  1988年   455篇
  1987年   414篇
  1986年   366篇
  1985年   480篇
  1984年   433篇
  1983年   290篇
  1982年   365篇
  1981年   290篇
  1980年   270篇
  1979年   190篇
  1978年   159篇
  1977年   131篇
  1976年   101篇
  1974年   7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瘢痕疙瘩组织中胶原合成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威  刘荣卿  钟白玉 《重庆医学》2001,30(3):208-210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中胶原过度积累的形成原因。方法 用透射电镜观察瘢痕疙瘩的超微结构。用ABC法免疫组化检测瘢痕疙瘩中新合成的胶原。用地高辛标记的人Ⅰ型前胶原al(Ⅰ)cDNA探针与从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提取RNA进行斑点杂交。结果 在超微结构上,多数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拥有丰富的高度发达的粗面内质网。斑点杂交结果显示瘢痕疙瘩组织中Ⅰ型胶原mRNA水平升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有丰富的Ⅰ型前胶原表达。结论 在活跃增生的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功能处于活化状态,胶原合成增加是瘢痕疙瘩中胶原过度积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2.
对低温,低压,高活性的A301氨合成催化剂的本征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等温积分反应器,在320-480度,6.0MPa-10.0MPa,5000h^-1--30000h^-1的条件下测定了反应器出口氨浓度,建立了Temkin形式的动力学方程,获得了反应的活化能及指前因子。  相似文献   
993.
阐述了丝素蛋白用于固定化酶载体、生物酶防护剂、生物传感器、药物缓释载体、功能性细胞培养基质、抗血凝物质、人工器官等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丝素蛋白在生物材料方面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4.
寻找有效的抗黄病毒类药物,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病毒吸附培养细胞HepG2后加入不同浓度的苏拉明,48 h后采取培养上清液及感染细胞,运用病毒滴度测算(plaque法)、Western blot法及RT-PCR法,检测其对病毒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用苏拉明50 μg/m1处理后产生的病毒量是对照组的51.8%,同时显示病毒NS3蛋白质合成量减少,而对病毒RNA无任何影响.提示苏拉明抑制病毒复制作用主要是阻碍了病毒NS3蛋白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评价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脑脊液(CSF)和血浆中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S-100蛋白(S-100protein,S-100)、髓鞘碱性蛋白(MBP)、肌酸磷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等党课 经系统特异性蛋白质与新生儿HIE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新生儿HIE患儿55例,无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的患儿16例作为对照,取CSF和血浆检测上述4种神经系统特异性蛋白质水平。NSE、S-100、MBP用放射免疫试剂盒检测,CK-BB用酶法及琼脂糖电泳法检测,存活出院的患儿定期随访。结果 CSF的NSE、S-100、MBP、CK-BB及血浆NSE、CK-BB均与HIE程度相关,但只有CSF的神经系统特异性蛋白质才能较准确地反映患儿的远期预后,其中敏感性、特异性最高的指标是NSE和S-100。结论 CSF的NSE和S-100是判断HIE患儿脑损伤程度、预测远期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96.
p73在骨巨细胞瘤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p73蛋白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骨巨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骨巨细胞瘤石蜡标本中p7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73在骨巨细胞瘤中表达阳性率为30.0%,对照组骨软骨瘤表达阳性率为20.0%,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p73在骨巨细胞瘤Ⅰ~Ⅱ级组表达阳性率为17.9%,Ⅲ级组为58.3%,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p73在Ⅲ级骨巨细胞瘤中表达明显增高,提示其在骨巨细胞瘤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并可作为骨巨细胞瘤Jaffe分级的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p16、p15蛋白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对23例ALL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荧光强度,间接反映p16、p15蛋白水平。结果:23例ALL患儿p16蛋白阴性10例,p15蛋白阴性8例,p16、p15蛋白均阴性6例。3例T-ALL中p16、p15蛋白皆阴性2例,13例Non T-ALL中,p16蛋白阴性6例,p15蛋白阴性5例。高白细胞组的p16、p15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非高白细胞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HR-ALL组p16、p15蛋白阳性表达低于SR-ALL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p16、p15蛋白参与了部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p15、p15蛋白阴性的患者可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修饰蛋白(modifier protein,MP)对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大鼠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xide dismutase,SOD)的影响。方法:利用庆大霉素致ARF的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和羟胺法分别测定血清及肾皮质匀浆MDA和SOD,光镜、电镜观察肾组织学改变,同时测定血肌酐(Scr)。结果:实验组、阳性对照组血清及肾皮质匀浆MDA明显下降,SOD明显上升,P<0.01。同时Sct下降。光镜、电镜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肾脏病理仅呈灶状改变。比阴性对照组减轻。结论:MP可以缓解氧自由基损伤,减轻ARF时的肾脏病理改变,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999.
P33ING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P33ING1表达在 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生物学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 化EnVision法,分别检测了原发性胃癌(71例)、胃粘膜不典型增生(12例)、正常胃粘膜 或慢性胃炎粘膜(18例)组织中P33ING1的表达,以及P53和Bcl-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 达情况。结果:胃粘膜不典型增生组及对照组(正常胃粘膜或慢性胃炎 粘膜)P33ING1均呈阳性表达,胃癌组织P33ING1表达率仅为62.0%(44/71),显 著低于前两组(P<0.01)。胃癌组织中P33ING1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淋巴结的转 移 及分化有关(P<0.01);P53表达与肿瘤大小、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B cl-2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及分化有关(P<0.05)。P33ING1与P53在胃癌组织中 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与Bcl-2则无相关性。结论:P33 ING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降,对胃癌发生、发展可能起重要作用。同时检测P33ING 1与P53的表达水平,对于原发性胃癌的诊断和治疗可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氨甲酰胆碱对多巴胺诱导的小脑颗粒细胞凋亡的保护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多巴胺诱导小脑颗粒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以及胆碱受体激动剂氨甲酰胆碱对多巴胺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在培养的小脑颗粒神经元建立多巴胺凋亡模型。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形态学,DNA凝胶电泳和Hoechst33258核染色分析神经元凋亡,细胞的存活率用二乙酸荧光素(FDA)染色法检测。采用Westernblot分析细胞外信号调控的蛋白激酶(ERK)激活情况。【结果】多巴胺可诱导小脑颗粒神经元凋亡,并可持续激活ERK,二者均可被氨甲酰胆碱和PD98059抑制。氨甲酰胆碱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对ERK激活的抑制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结论】多巴胺在小脑颗粒神经元诱导凋亡可能是通过持续激活ERK介导的。氨甲酰胆碱通过激活M胆碱受体,继而抑制了ERK的激活,从而起到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