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0篇
  免费   242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118篇
口腔科学   766篇
临床医学   249篇
内科学   204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79篇
外科学   430篇
综合类   229篇
预防医学   42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41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58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周新  胡胜红  王胜斌  陈曦 《癌症进展》2020,(5):479-481,48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ESP)阻滞对单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下患侧ESP阻滞,观察组患者给予0.5%盐酸罗哌卡因20 ml,对照组患者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进行诱导和维持,术中采用喉罩通气,术后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苏醒即刻及术后2、6、12、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药吗啡的用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苏醒即刻及术后2、6、12、24、48 h,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和吗啡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单次ESP阻滞可以缓解单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急性疼痛,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03.
咬合重建对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运动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咬合重建修复对不同类型的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运动模式的影响。方法选择29例牙齿重度磨耗进行咬合重建修复的患者,根据后牙咬合支持状态分成后牙支持完全组(试验Ⅰ组,15例)和后牙支持不全组(试验Ⅱ组,14例),分别测量修复前、过渡修复1个月及永久修复1个月后咀嚼运动时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的表面肌电图,并选择1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析咀嚼周期、咀嚼运动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及肌电积分值的变化。结果修复前,试验Ⅰ组和Ⅱ组患者的咀嚼周期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Ⅱ组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颞肌前束的肌电积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过渡修复及永久修复后,试验Ⅰ组和Ⅱ组的咀嚼周期有逐步缩短的趋势。过渡修复时,Ⅰ组患者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和肌电积分值较修复前均有下降(P<0.05);Ⅱ组患者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较修复前下降(P<0.05),肌电积分值的变化则不明显(P>0.05)。永久修复后,Ⅰ组患者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和肌电积分值较过渡修复时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患者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较过渡修复时进一步下降,肌电积分值则明显提高(P<0.01)。结论咬合重建修复能明显改善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运动循环模式,提高咀嚼肌活动强度。  相似文献   
104.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contrast-enhanced 3-dimensional (3D) fusion ultrasonography with combined use of the plane shift and opacity control modes can serve as a useful tool for identifying the vas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hepatic tumors in 3D perspective. METHODS: Contrast-enhanced 3D fusion ultrason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31 patients with hepatic tumors after the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contrast media. The shapes, courses, and distributions of tumor vessels, displayed in 3D perspective, were examined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 vascular flow patterns of various tumors. Images before and after contrast media administration were compared for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trast enhancement with regard to tumor diameter for various types of tumors. The images were interpreted in a blinded manner by 3 physicians specializing in 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 and vascular flow patterns were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consensus. RESULTS: The characteristic vascular flow patterns observed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are reticular flow within the tumor and flow showing a ringlike distribution surrounding the tumor. Metastatic tumors show a vascular flow pattern running between adjacent tumor nodules, and hemangiomas show localized nodular flow at the tumor margins. Contrast enhancement was found to be useful for showing the vascular flow patterns in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and hemangiomas. CONCLUSIONS: Contrast-enhanced 3D fusion ultrasonography makes it possible to display images combining the plane shift and opacity control modes to show tumor vessels, including minute vascular flow within hepatic tumors, in 3D perspective and to identify tumor-specific vascular flow patterns.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正常[牙合]者瞳孔间距(Interpupillary Distance,IPD)与咬合垂直距离(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OVD)的关系。方法:对116名福建籍青年正常[牙合]者测量其OVD与IPD,并进行两者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总样本的OVD均值为65.35mm±4.70mm,IPD均值为63.98mm±3.26mm,男性正常[牙合]者OVD均值为68.16mm±4.23mm,IPD均值为65.46mm±2.96mm,女性正常[牙合]者的OVD均值为63.22mm±3.86mm,IPD均值为62.86mm±3.05mm;总样本的IPD与OVD的相关系数r=0.633,男性样本的IPD与0VD的相关系数r=0.563,女性样本的IPD与OVD的相关系数r=0.531。结论:IPD与OVD间存在显著相关性,IPD可以作为需咬合重建患者确定其OVD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分析楔状缺损患牙颈部硬组织的应力分布.方法 在下颌前磨牙沿釉牙本质界建立三角形缺损,设计楔状缺损模型,模拟侧方运动中牙齿的受力情况,对下颌前磨牙颈部硬组织行非线性接触分析.结果 斜向载荷下,釉牙本质界缺损的下颌前磨牙缺损区尖端存在明显的拉应力集中.随缺损高度的增加,应力值增大,应力集中程度也增加:应力集中区沿釉牙...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戴软垫紧咬运动时人脑功能活动区域定位,试图从中枢机制探 讨垫的治疗作用机理。方法 选取10名健康成人受试者,采用时段设计,任务状态与休息状态交替。任务状态 分2组设计,实验组为戴软垫紧咬运动,对照组为不戴软垫紧咬运动。采用Elscint GE2.0T磁共振系统成像, 应用SPM99软件进行数据后处理及组分析。结果 实验组10名受试者在单侧或双侧的运动皮层、感觉皮层、前额 叶皮层、颞叶皮层、前运动皮层、脑岛、额盖、基底神经节壳核、顶叶皮层及扣带回等区域有明显激活。组分析结果 显示双侧运动皮层(BA6)、右侧感觉皮层、双侧基底神经节壳核、双侧脑岛等区域均出现明显激活,其中左侧运动皮 层的激活程度明显强于右侧。对照组紧咬运动组分析结果显示双侧运动皮层(BA6)、双侧感觉皮层、双侧基底神经 节壳核、左侧顶叶皮层等区域均出现明显激活,其中运动皮层的激活双侧基本对称。结论 戴软垫后紧咬运动 脑皮层激活区域尤其是运动皮层和感觉皮层的变化可能是垫作用机理的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以传统咬合板为参照,评价3D咬合板的临床可靠性;通过手术前、后三维头影测量,评价3D咬合板的精确性。方法:选择颅颌面畸形患者15例,术前制作传统咬合板,使用Mimics 10.01软件在锥形束CT(CBCT)重建三维模型上进行虚拟手术及3D咬合板设计,并由 Objet Eden260VTM 3D Printer打印3D咬合板。术中先后使用3D咬合板和传统咬合板,统计3D咬合板的成功率。术后1周复查CBCT,进行三维头影测量。手术前、后分别进行3次重复定点测量,使用SPSS13.0软件包和MedCalc13.1.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例3D咬合板的成功率为100%,三维头影测量的24个线距测量值和24个面角测量值在虚拟手术与实际手术间无显著差异(P>0.05)。线距测量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角度测量值一致性欠佳。结论:3D咬合板具有一定的临床适用性,但其精确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观察存在上气道结构性狭窄的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HS)鼻、口咽、喉咽多平面阻塞同期手术的治疗效果,探讨提高OSAHS疗效、减少复发的经验。方法 2008年4月—2013年12月,对21例严重OSAHS患者通过临床检查和Alice 5多导睡眠监测仪监测(PSG),术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8.8~74.0,平均67.8,SaO2最低0.25~0.67,平均0.46,最长睡眠呼吸暂停时间52~77 s,平均63.3 s。全麻下同期完成鼻腔扩容手术、腭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 UPPP)、腭扁桃体切除手术;颏部“开窗”、“凸”形或“梯形”截骨,前徙颏部及颏舌肌和舌骨上肌群的颏前徙术;舌骨下肌群切断、舌骨悬吊术。气管插管维持24~48 h。结果 经过8~68个月随访,21例手术创口均一期愈合,睡眠呼吸障碍症状消除或明显减轻,8例打鼾消失,13例仰卧位时仍有轻、中度鼾声,均无睡眠憋醒现象,同期颏成形患者对外形改善满意。PSG监测术后AHI10.2~24.2,平均20.3,SaO2 0.82~0.99,平均0.91,最长呼吸暂停时间11~35 s,平均17.9 s。结论 存在上气道结构性狭窄的重度OSAHS采取同期多平面手术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且缩短疗程,经治病例均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0.
现代儿童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更强调早期预防与阻断,矫正理念是“咬合发育管理”,治疗儿童从出生后到恒牙替换萌出结束整个过程的咬合发育不良。儿童早期肌功能训练及错(牙合)畸形预防矫治应用“Muscle?Win”理论,早期预防与阻断错(牙合)畸形的发生,以期最终降低儿童错(牙合)畸形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早期肌功能训练及错(牙合)畸形预防矫治器是一种功能矫治器,其特点是:1)其重建了上下咬合关系,控制上下颌骨的位置及生长;2)矫治器功能结构能训练舌肌、唇颊肌及颏肌的功能和矫正口呼吸习惯;3)恒牙萌出诱导槽能引导排列新萌出的恒牙;4)矫治器能恢复上下牙弓的形态与宽度。临床佩戴矫治器,能训练儿童口腔功能,去除口腔不良习惯,引导恒牙萌出,并对Ⅱ/Ⅲ类错(牙合)畸形和轻中度牙弓发育不良有矫治效果。儿童早期肌功能训练及错(牙合)畸形预防矫治有局限性,正确选择临床适应证及使用时机是保证疗效、防止临床过度治疗的关键。作为儿童错(牙合)畸形早期功能矫治的有益探索,早期肌功能训练及错(牙合)畸形预防矫治器正成为“咬合发育管理”临床技术体系的有机组成,并得到儿童口腔医学及口腔正畸学医生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