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09篇
  免费   676篇
  国内免费   461篇
耳鼻咽喉   36篇
儿科学   95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676篇
口腔科学   481篇
临床医学   1254篇
内科学   362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120篇
特种医学   987篇
外科学   7834篇
综合类   2550篇
预防医学   485篇
眼科学   67篇
药学   979篇
  14篇
中国医学   400篇
肿瘤学   92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427篇
  2021年   563篇
  2020年   498篇
  2019年   413篇
  2018年   434篇
  2017年   519篇
  2016年   636篇
  2015年   589篇
  2014年   1397篇
  2013年   1293篇
  2012年   1245篇
  2011年   1251篇
  2010年   974篇
  2009年   1006篇
  2008年   742篇
  2007年   740篇
  2006年   700篇
  2005年   628篇
  2004年   463篇
  2003年   327篇
  2002年   267篇
  2001年   211篇
  2000年   171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14篇
  197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青少年Pilon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青少年Pilon骨折的特点、治疗方法及其并发症。方法对1990年4月~2003年12月期间治疗的13例青少年胫骨Pilon骨折病例进行随访分析。按Merv—Letts分型:Ⅰ型5例,Ⅱ型6例,Ⅲ型2例。骨牵引治疗2例,有限内同定8例,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3例。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4个月,按Helfet踝关节功能评价:优8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92.3%。并发症:皮肤坏死2例,创伤性关节炎4例,骨骺早闭3例,畸形愈合1例,骨延迟愈合1例,外固定支架钉道感染1例,总体并发症38.5%。结论青少年Pilon骨折应根据其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疗效与创伤程度有关:Ⅲ犁骨折有较高的并发痹。  相似文献   
62.
吴向武  潘宏武 《中国骨伤》2007,20(6):406-407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部骨折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效果欠佳,术后可出现骨折再移位、内固定松动、并发髋内翻畸形等.自2003年7月-2005年12月,采用DHS加TSP(股骨大粗隆稳定钢板),对32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部骨折进行了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3.
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远端骨折锁钉操作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嵩峰  陈桂林 《中国骨伤》2007,20(6):418-418
目前国产股骨带锁髓内钉为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首选,往往由于远端锁钉操作困难,而困扰骨科同行,如何解决此问题,自2001年1月-2005年2月总结了63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中男48例,女15例;年龄18~65岁,平均35岁。车祸伤32例,重物砸压伤20例,高处坠落伤7例,摔伤4例。股骨中上段骨折42例,中段21例。横断形骨折39例,短斜形骨折14例,粉碎性10例。合并胫腓骨骨折16例,合并髋臼骨折2例。63例均为新鲜骨折,伤后至就诊时间1h~7d。2治疗方法本组63例采用国产带远端瞄准器股骨交锁髓定钉器械。腰硬膜外联合麻醉完成后,患者仰卧位于手术台上,患侧臀部垫高…  相似文献   
64.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及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及骨折脱位的近期疗效。方法:25例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及骨折脱位的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56~77岁,平均68.2岁;均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应用Neer疗效评分系统,根据患者疼痛、功能、肩关节活动范围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9.3个月。所有病例术后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Neer评分优8例,良11例,可6例,优良率76%。结论:通过标准的手术操作及术后积极合理的康复锻炼,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及骨折脱位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在体位复位辅助下后凸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新鲜单节段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男28例,女9例;年龄24~79岁,平均48岁。通过体位复位及Sky扩张器撑开复位后,经双侧椎弓根穿刺充填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CPC)。根据Denis胸腰椎骨折的分型:压缩性骨折,B型27例,C型3例,D型5例;爆裂性骨折2例,均为B型。利用体位复位,经皮穿刺,Sky椎体成形器扩张椎体,注入可降解的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根据术前和术后侧位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后凸畸形角度,并计算椎体高度丢失率和后凸畸形矫正率,记录分析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伤椎形态变化。结果:术后随访9~24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伤椎处疼痛均显著缓解,VAS评分改变从术前平均(7.6±2.5)分降至术后平均(1.8±1.5)分,椎体前壁高度和中间高度明显恢复,后凸畸形得到矫正。随访期间疗效满意,伤椎高度无明显丢失。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采用体位复位辅助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骨折,能迅速缓解疼痛,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66.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Barton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觉 《中国骨伤》2008,21(9):690-691
Barton骨折是桡骨远端背侧、掌侧缘骨折,合并腕的半脱位,是一种较少见的关节内骨折。自1998年以来对21例Barton骨折患者采用闭合手法整复、石膏夹板外固定治疗,经随访观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7.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填充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对2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男6例,女18例:年龄48~83岁,平均69岁.脊柱骨折部位为T5-L3,共44个椎体,其中胸椎20个椎体,腰椎24个椎体.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分别在注入骨水泥前10min、注入骨水泥后10min、30min、1h、2h及3h时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及血浆D-二聚体(D-D)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皮椎体成形术中注人骨水泥10min后PT缩短、FIB增高、3P试验阳性率升高,D-D含量增高,1h时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注入骨水泥后10min、30min、1h、2h四个时间点与注入骨水泥前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在各时间点与注入骨水泥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h后骨水泥对这些指标的影响基本消除,各项指标与注入骨水泥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填充会引起患者一过性血液高凝状态,在注入骨水泥后的3h内需严密监测病情,以防血栓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陈旧性骨折与颌骨畸形同期联合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伴有颌骨发育畸形的陈旧性骨折患者,在骨折手术复位的同时行上颌LeFort-I截骨术下颌矢状劈开术(SSRO),治疗发育畸形。结果6例患者术后均I期愈合。术前术后投影测量指标显示,患者正侧貌、审美平面及鼻唇角等指标有明显改善。结论在修复颌骨创伤畸形的同时,解决了颌骨发育畸形所带来的形态及功能障碍,陈旧性骨折与颌骨畸形同期联合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9.
2000年3月~2006年12月,我院使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91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0.
Reproducibility of fracture classification systems in general has been a matter of controversy. The reproducibility of spinal fracture classifications has not been sufficiently studied. We studied the inter-observer and intra-observer reproducibility of the Magerl (AO) classification using radiograms, CTs and MRIs of 53 patients. We compared this classification with the older and simpler Denis classification. Five observers classified the fractures, first using the radiograms and CTs and, 6 weeks later, with radiograms and MRIs. Three of the observers repeated the readings after 3 months. Three observers also classified the fractures according to Denis. Agreement was measured using Cohen's kappa test. The type (A, B, C) classification of the AO system was fairly reproducible with CTs. With MRI this was only moderate. Group sub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es yielded higher kappa values, corresponding to substantial agreement. The agreement was, in general, better with the Denis classification, but the variance was higher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finding proper categories for some injury patterns. Although the AO classification allows proper registration of all kinds of injury, the reproducibility, especially at the type level, is problematic. Use of MRI and better definition of the distinctive properties of the three different types may enhance the reproducibility of the sche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