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42篇 |
免费 | 918篇 |
国内免费 | 18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9篇 |
儿科学 | 267篇 |
妇产科学 | 63篇 |
基础医学 | 716篇 |
口腔科学 | 317篇 |
临床医学 | 1066篇 |
内科学 | 1481篇 |
皮肤病学 | 150篇 |
神经病学 | 996篇 |
特种医学 | 130篇 |
外科学 | 791篇 |
综合类 | 775篇 |
预防医学 | 857篇 |
眼科学 | 860篇 |
药学 | 331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62篇 |
肿瘤学 | 4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220篇 |
2022年 | 249篇 |
2021年 | 379篇 |
2020年 | 444篇 |
2019年 | 431篇 |
2018年 | 409篇 |
2017年 | 371篇 |
2016年 | 361篇 |
2015年 | 355篇 |
2014年 | 484篇 |
2013年 | 757篇 |
2012年 | 395篇 |
2011年 | 414篇 |
2010年 | 405篇 |
2009年 | 370篇 |
2008年 | 380篇 |
2007年 | 418篇 |
2006年 | 313篇 |
2005年 | 271篇 |
2004年 | 232篇 |
2003年 | 208篇 |
2002年 | 168篇 |
2001年 | 159篇 |
2000年 | 121篇 |
1999年 | 90篇 |
1998年 | 95篇 |
1997年 | 83篇 |
1996年 | 68篇 |
1995年 | 74篇 |
1994年 | 65篇 |
1993年 | 50篇 |
1992年 | 62篇 |
1991年 | 55篇 |
1990年 | 53篇 |
1989年 | 59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64篇 |
1984年 | 47篇 |
1983年 | 28篇 |
1982年 | 30篇 |
1981年 | 30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11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7篇 |
1973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Osteoradionecrosis is a known complication following radiation therapy, presenting most commonly in the cervical spine as a delayed consequence of radiation that is often necessary in the management of head and neck cancers. In contrast, osteoradionecrosis has rarely been described in the lumbar spine. Here we describe, to our knowledge, the first reported case of lumbar spine osteoradionecrosis, after adjuvant radiation for a primary spinal cord tumor, leading to progressive degenerative scoliosis which required subsequent operative management. Established guidelines recommend that mature bone can tolerate a dose of up to 6000 cGy without injury. However, once bone has been exposed to radiation over this level progressive soft tissue changes may lead to devascularization, leaving the bone vulnerable to osteonecrosis, specifically when manipulated. Radiation necrosis can be progressive and lead to eventual mechanical instability requiring debridement and surgical fixation. In the setting of the lumbar spine, osseous necrosis can lead to biomechanical instability, deformity, pain, and neurologic deficit. 相似文献
92.
93.
94.
95.
目的 探讨肺组织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AR)在大鼠内毒素诱发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8周龄,体重200 ~ 2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n=8)∶正常对照组(C组)、内毒素组(LPS组)、γ-氨基丁酸预先给药+内毒素组(GABA组)和GABAAR拮抗剂荷包牡丹碱预先给药+内毒素组(BIC组).LPS组、GABA组和BIC组尾静脉注射LPS 5 mg/kg,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GABA组和BIC组分别于给予LPS前30 min时腹腔注射γ-氨基丁酸50 mg/kg和荷包牡丹碱10 μmol/kg.于给予LPS后6h时,采集动脉血样,测定PaO2,然后取肺组织,测定肺湿/干重比(W/D)、GABAAR表达、IL-6、TNF-α、MDA的含量和SOD活性,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C组比较,LPS组、GABA组和BIC组PaO2降低,LPS组和GABA组肺组织W/D、TNF-α、IL-6和MDA的含量升高,肺组织GABAAR表达上调,肺组织SOD活性降低(P<0.05);与LPS组比较,GABA组肺组织W/D、TNF-α、IL-6和MDA的含量升高,肺组织GABAAR表达上调,肺组织SOD活性降低(P<0.05),而BIC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BA组和BIC组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组织GABAAR参与了大鼠内毒素诱发急性肺损伤的发展. 相似文献
96.
目的 评价电针刺激足三里和肺俞穴对兔内毒素休克诱发急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60只,体重1.5 ~ 2.0 kg,2月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6组(n=10):假手术组(S组)、血红素加氧酶-1(HO-1)抑制剂锌原卟啉-Ⅸ组(Z组)、内毒素组(L组)、电针刺激穴位+内毒素组(EL组)、电针刺激非穴位+内毒素组(SEL组)、电针刺激穴位+锌原卟啉-Ⅸ+内毒素组(ELZ组).EL组和ELZ组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和肺俞穴,疏密波,频率15 Hz,刺激强度以兔出现轻微肌颤为宜,1次/d,15 min/次,连续5d;SEL组刺激足三里和肺俞穴旁开0.5 cm处.停止电针刺激后24 h,L组、EL组、SEL组和ELZ组静脉注射脂多糖5 mg,/kg,S组和Z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0.5ml.Z组和ELZ组给予脂多糖后2h腹腔注射锌原卟啉-Ⅸ10 μmol/kg,其他4组给予等容量NaHCO3 1 ml.注射脂多糖后6h时处死兔,取肺组织,进行肺损伤评分,测定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HO-1和HO-1 mRNA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Z组肺损伤评分、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HO-1和HO-1 mRNA 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4组肺损伤评分和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升高,HO-1和HO-1 mRNA表达上调(P<0.01);与L组比较,EL组肺损伤评分和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降低,HO-1 和HO-1 mRNA表达上调(P<0.01),其他2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L组比较,ELZ组肺损伤评分和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升高,HO-1和HO-1 mRNA表达下调(P<0.01).结论 电针刺激足三里和肺俞穴可减轻兔内毒素休克诱发急性肺损伤,其机制与上调肺组织HO-1表达,抑制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应用成年猪脊柱制作胸腰段后凸畸形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研究的可行性,以及胸腰段后凸畸形对腰椎三维运动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收集24例成年家猪胸腰椎脊柱新鲜标本,随机分为三组,制造两个Cobb角度水平的胸腰段后凸畸形和相应的腰椎过度前凸模型,进行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测量L2、3和L4、5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的运动范围( ROM)以及所对应的中性区(NZ)的大小,对各组数值进行方差分析,用snk(q检验)法对分组变量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后凸的胸腰段对邻近运动节段(L2、3)矢状面上的运动(前屈/后伸)ROM以及NZ的影响更明显,P<0.05,而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的ROM及NZ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下腰椎运动节段(L4、5)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的ROM及NZ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成年猪脊柱制作胸腰段后凸畸形模型进行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是可行、简便、有效的;腰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的过度增大,是胸腰段后凸畸形后为维持脊柱矢状面平衡的一个重要代偿改变,且ROM的增大以上腰椎的改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8.
急进不同海拔地区健康成人动脉血气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急进不同高海拔地区健康成年人动脉血气变化的研究,探讨高原地区血气变化规律及机体调节习服机制。方法:对急进到海拔2260m和4600m地区共计56名身体健康成年人进行随机抽样分组,分急进后的第1天、7天和15天3个时间段检测血气各项指标,使用SPSS1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急进高原后1天、7天、15天各血气指标对比PaO2在第1天和第15天存在差异,其它各项指标均无差异性。各时间段均存在着轻度的低氧血症。多数急进者存在着轻度的碱血症;②急进海拔2260m与急进海拔4600m15天后进行血气分析对比,pH、PaO2、AB有差异,PaCO2有显著性差异,而SaO2无差异;④急进海拔2260m15天与海平面地区进行血气分析对比,pH无差异、PaO2有差异,而AB、PaCO2、SaO2、BEB均有显著性差异。急进海拔4600m15天与海平面地区进行血气分析对比,pH、PaO2、AB、PaCO2、BEB均有显著性差异,而SaO2有差异;⑤急进海拔4600m组和当地正常人群组相比,除了SaO2无差异性,其它各血气指标均存在差异和显著性差异。急进组pH、PaCO2、PaO2、AB、BE均略高于当地组。结论:①急进高原后,人体动脉血气在短时间内迅速通过肺功能的应激性调节、血液各缓冲系统的作用等机制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在血气变化方面有着一定的"高原调节储备";②急进高原健康人和当地久居或移居者之间的血气调节机制和"调节储备"都是不同的;③SaO2在筛选急性高原反应易感人群时,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