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8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53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291篇
综合类   108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4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在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中填充同种异体松质骨的颈椎零切迹融合器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对19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融合系统为填充同种异体松质骨的颈椎零切迹融合器。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46~76岁,平均(61.3±2.1)岁。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伤口感染、脑脊液漏及食管漏、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以及评估椎间融合情况,并对术前、术后1周与6个月的VAS评分及JOA评分进行评定,以确定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10.2±1.5)个月。手术时间45~120 min,平均(64.3±4.9)min;术中出血量为45~120 m L,平均(66.5±4.6)mL; VAS评分及JOA评分显示术后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0.05);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脑脊液漏、气管食管损伤、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喉返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出现吞咽时疼痛,对进食稍有影响,其症状在术后2周内逐渐消失。未发现融合器移位、沉降、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应用填充同种异体松质骨的颈椎零切迹融合器治疗颈椎病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好,吞咽困难发生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经单侧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基于正常人L3~5节段的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Pro/E、ANSYS软件分别建立L3~5正常生理状态有限元模型、L4/5左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融合器模型(单侧TLIF)、L4/5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融合器模型(双侧TLIF)。在L3上表面施加500 N的人体重力和10 N?m力矩,模拟人体直立、前屈、后伸、左侧弯和右旋5种生理活动,观察不同工况时椎体、椎间盘、螺钉及融合器上变形及应力分布情况,比较两种固定方法力学性能上的差异。结果 各种工况下单侧TLIF、双侧TLIF的L3~5节段变形量均较生理状态模型减少,单侧TLIF、双侧TLIF模型均在后伸运动时融合器的应力达到最大值,且单侧TLIF模型椎弓根螺钉上的应力峰值在各种工况中均明显高于双侧TLIF,后伸工况时应力峰值达到463.39 MPa。结论 单侧TLIF可作为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一种固定方法,但应力峰值均明显高于双侧TLIF模型,故系统稳定性差于双侧TLIF模型,提示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应减少后伸运动,以免发生手术失效或螺钉断裂。  相似文献   
33.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后应用3D打印微孔钛合金椎间融合器或聚醚醚酮(PEEK)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疗效.方法:2017年5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需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的CSM患者7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3D打印微孔钛合金椎间融...  相似文献   
34.
Anxiety disorders are the most frequent mental disorders and are more prevalent in the female population. Up to date, an involvement of guanylate cyclase A and B in anxiety‐like behavior has been suggested. In this study, we showed an expression of guanylate cyclase C (GC‐C) in the amygdala which is regulated by feeding. Therefore, we further investigated sex differences of GC‐C effects on anxiety levels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female estrous cycle and feeding. The effects of estrous cycle and feeding were investigated by several behavior tests: elevated plus maze, home cage escape and novelty‐induced hypophagy. Possible changes in GC‐C expression in amygdala and hypothalamus during estrous cycle were established by qPCR. When GC‐C is activated (after a meal), the sex difference in all behavior tests used was abolished. As the expression of mRNA for GC‐C in the amygdala increases 2 hr after a meal only in female animals, the anxiety levels change after a meal again only in female animals. When the anxiety levels are investigate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pay attention not only to estrous cycle in female animals but also when animals were fed compared to the time point of the experiments. Concluding from our results, the sex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anxiety disorders in humans could be GC‐C dependent.  相似文献   
35.
分析52例颈椎病行前路减压、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融合器植骨、钛钉板系统内固定颈椎前路重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自行研制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融合器在颈椎病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手术中的初步临床疗效。所有术后均获得6~25个月(平均13个月)的随访。患者术前症状均得到改善,JOA评分术前平均为10.4分,术后为15.7分。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融合器于术后3~6个月骨性融合。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高度、颈椎稳定性均维持良好。无融合器下沉、塌陷、移位发生,无感染、内固定物松动、脱落、断裂等并发症。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融合器能有效重建和维持颈椎体的结构和高度,可能是一种理想的颈椎植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评价植入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异体骨cage)的腰椎节段的稳定性和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将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植入5具新鲜青壮年尸体标本的L4~L5椎间隙,进行抗弯、抗扭转和抗压缩测试,并与植入前和髓核切除后进行比较.结果 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植入后,腰椎节段的屈曲和后伸的抗弯强度显著增加(P<0.01),抗扭转强度也有较显著增加(P<0.05).其压缩刚度比髓核摘除后高(P<0.05) .结论 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植入腰椎节段的稳定性提高.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具有足够的支撑、维持或增加椎间隙高度的功能,椎间稳定性好,其设计符合椎间隙解剖学特点,可以达到生物力学和临床应用要求,但目前临床应用时仍需加用内固定.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L4/5棘突间植入椎间融合器的稳定性及对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特性与生物相容性的影响.方法:采集18组新鲜成人冰冻脊柱标本,其中模拟L4/5棘突间植入椎间融合器为研究组,而正常标本为对照组,两组各9例,两组标本进行编号后经棘突间弹性内植入并用固定器进行固定.结果:研究组于各个植入处在前屈、中心压缩、侧屈及后伸下的应变变化均较对照组小(P均<0.05).于施加最大载荷600N下,研究组椎体的角位移与线性位移在左侧屈、左旋转、前屈、后伸状态下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L4/5棘突间植入椎间融合器可有效改善伤椎的活动度,保留其稳定性,有助于减轻椎间盘应力.  相似文献   
38.
目的:评估3D打印人工椎体与传统钛笼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0年6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单椎体ACCF的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5例术中应用3D打印人工椎体(观察组),25例术中应用传统钛笼植骨(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及随访时间。术前、术后3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体次全切除节段椎间高度(H1、H2)、C2-7 Cobb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及T1倾斜角,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影像学参数;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应用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颈部疼痛。根据Kandziora标准判断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1...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两种前路减压融合术的疗效。方法:对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分别采取单纯自体髂骨植骨(A组)和钛网自体椎骨植骨加Zephir钢板内固定(B组)。对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骨融合时间、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单节段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融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双节段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融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自体髂骨植骨方法简单,但植骨不融合、塌陷等并发症较多。钛网自体椎骨植骨加Zephir钢板固定牢固,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术后椎间骨性融合时间短,并发症少,是一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0.
目的 研制出腰骶椎前路融合笼 (AnteriorFusingCage-AFC)并选定相应的放置方式用于下腰痛患者的治疗。 方法 1、通过在人尸椎骨及牛椎骨标本上的生物力学试验 ,人尸椎骨的解剖学测量 ,结合手术要求 ,设计了AFC及相应辅助器械 ,并筛选出相应的放置方式。 2、将该技术用于 14例下腰痛患者的治疗。结果  1、AFC直径≈ 1/ 2 (a +p) +12~ 16 (mm) ,AFC长度≈S - 6 -S×滑脱百分比。 2、放置方式为在L5S1间隙取正中 1枚AFC放置法及L4.5间隙取左前外斜向 1枚AFC放置法。 3、随访 2 4~ 4 5个月 ,初步结果满意。结论 AFC有助于施术节段的融合与稳定 ,增加椎间隙高度 ,不需术后长时间石膏外固定 ,该技术较国外同类方法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