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36篇 |
免费 | 562篇 |
国内免费 | 15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26篇 |
儿科学 | 182篇 |
妇产科学 | 50篇 |
基础医学 | 1118篇 |
口腔科学 | 171篇 |
临床医学 | 723篇 |
内科学 | 786篇 |
皮肤病学 | 97篇 |
神经病学 | 91篇 |
特种医学 | 13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580篇 |
综合类 | 989篇 |
预防医学 | 225篇 |
眼科学 | 153篇 |
药学 | 752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201篇 |
肿瘤学 | 1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2篇 |
2023年 | 139篇 |
2022年 | 230篇 |
2021年 | 316篇 |
2020年 | 297篇 |
2019年 | 315篇 |
2018年 | 246篇 |
2017年 | 249篇 |
2016年 | 287篇 |
2015年 | 233篇 |
2014年 | 459篇 |
2013年 | 535篇 |
2012年 | 420篇 |
2011年 | 401篇 |
2010年 | 309篇 |
2009年 | 312篇 |
2008年 | 264篇 |
2007年 | 284篇 |
2006年 | 261篇 |
2005年 | 238篇 |
2004年 | 227篇 |
2003年 | 175篇 |
2002年 | 177篇 |
2001年 | 140篇 |
2000年 | 110篇 |
1999年 | 120篇 |
1998年 | 117篇 |
1997年 | 101篇 |
1996年 | 76篇 |
1995年 | 74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71篇 |
1992年 | 51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27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3篇 |
197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 总结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57例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人(年龄≥60)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鼻内镜手术后,57例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人中治愈45例(78.9%),好转12例(21.1%).结论 鼻内镜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4-06/2007-06收治的15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鼻内镜进行治疗。结果本组15例患者的肿瘤切除均较彻底,术中出血量约30~100mL,术后7~10d出院,随访2mo~3a,死亡1例,复发3例,其余11例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鼻内镜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切除可部分取代传统术式,视野清晰,能精确确定肿瘤的基底部和侵犯范围,有利于彻底切除肿瘤,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不留面部瘢痕、便于复查和对复发病灶进行处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3.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CT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CT表现.结果 鼻腔鼻窦癌20例,多为密度不均匀肿块(14/20),直接侵犯腔内(34/20)及腔外结构(20/20)并形成软组织肿块;18例骨质破坏明显,可见骨壁碎裂、缺失,鼻面部软组织肿胀不常见(2/20).T细胞性淋巴瘤16例,多起源于鼻前庭(11/16),以混合表现为主(11/16),多数密度均匀(12/16),主要累及腔内结构(36/18),但鼻面部肿胀常见(8/16);骨质破坏不明显或轻微,5例可见骨质吸收.1例恶性神经鞘瘤和2例B细胞性淋巴瘤表现与癌肿相似.1例骨肉瘤病灶内可见骨样组织影.4例恶性黑色素瘤表现无特异性.结论 CT能有效观察鼻腔鼻窦肿瘤的病变范围并对良、恶性进行鉴别,对NHL等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肿瘤能进行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94.
鼻内窥镜在鼻出血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鼻内窥镜在鼻出血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并与前鼻镜比较。方法选择在2004年5月~2006年1月间263例非外伤性鼻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采用前鼻镜检查与鼻内镜检查处理,了解鼻出血的主要病因,比较两组诊断符合情况、首次确诊情况以及采用鼻腔填塞或后鼻孔填塞的情况。结果病因多数为Little区黏膜病变,此外有鼻腔鼻窦炎症、鼻中隔偏曲、良性与恶性肿瘤等。试验组在首次确诊率、鼻腔填塞、后鼻孔填塞率等指标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传统的前鼻镜相比,鼻内镜在鼻出血的临床诊治中具有确诊早、创伤小、效果好的优点,是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豚鼠变应性鼻炎不同病程中鼻黏膜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含量及血流量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变应性鼻炎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12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致敏组,致敏组注射卵清蛋白制备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替代卵清蛋白.分别于末次致敏前和末次致敏激发后即刻、激发后24、48、72 h处死豚鼠(n=6),取鼻黏膜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其中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采用NO检测试剂盒测定鼻黏膜组织NO含量;各组动物处死前检测鼻黏膜组织血流量.应用直线相关回归分析法分析豚鼠鼻黏膜组织中NO含量与血流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激发前及激发后各时间点,致敏组豚鼠黏膜组织中iNOS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eNOS表达无显著差异.激发前致敏组豚鼠鼻黏膜组织中NO含量、鼻黏膜中血流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激发即刻迅速下降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以后呈逐渐回升趋势,72 h基本接近激发前水平;而正常对照组各时间点基本无显著差异.致敏组豚鼠鼻黏膜组织中NO含量与鼻黏膜血流量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3 5,P<0.001).结论:变应性鼻炎豚鼠鼻黏膜组织iNOS蛋白过表达可能导致局部NO含量增多,从而增加局部鼻黏膜组织血流量. 相似文献
96.
醒鼻凝胶剂的制备及丹皮酚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醒鼻凝胶剂并探讨其质量控制。方法采用HPLC法对其主药徐长卿中丹皮酚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制成的醒鼻凝胶剂质地均匀细腻,稠度适中,涂展性好;丹皮酚的含量测定符合要求。结论醒鼻凝胶剂制剂的制备方法简单,使用方便,重现性好,制剂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发病机理中的意义。方法: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方法对鼻息肉组织76例和正常鼻腔粘膜组织32例进行定量测定,同时对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定量计数。结果:(1)鼻息肉上皮组织中PCNA阳性细胞表达数明显高于正常鼻腔粘膜(P<0.001),(2)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与鼻息肉上皮细胞增殖相关(P<0.05)。结论:上皮细胞增殖活跃在鼻息肉发病机理中占重要地位,而嗜酸性粒细胞的多少与其上皮细胞增殖相关,说明嗜酸性粒细胞与鼻息肉发病过程有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98.
其其发病学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鼻息肉组(29例)和下鼻甲组(11例)上皮细胞Fas、FasL、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鼻息肉组上皮细胞Fas、FasL和Bcl-2阳性细胞指数(PIFas、PIFasL、PIBcl-2)均大于下鼻甲组(P<0.01),PIBcl-2/PIFas也大于下鼻甲组(P<0.01),但鼻息肉组PIFasL/PIFas与下鼻甲组比无统计学意义;鼻息肉组PIFasL/PIFas和PIBcl-2/PIFas均大于1(理论值,P<0.05)。结论:Bcl-2介导的抑制细胞凋亡机制和FasL介导的细胞免疫逃逸机制可能对Fas/FasL系统介导的细胞凋亡产生部分抑制作用,有可能是鼻息肉上皮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平衡失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9.
目的比较凡士林纱、高膨胀止血海绵和瑞纳凝胶气囊3种填塞材料对鼻中隔矫正术后渗血的止血效果和鼻腔黏膜损伤的情况。方法对鼻中隔矫正术后病人分3组进行3种不同填塞材料的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填塞后病人的疼痛程度、对鼻腔黏膜的损伤、出血量的多少。结果在填塞后24h内鼻腔出血量比较,凡士林纱组较高膨胀止血海绵和瑞纳凝胶气囊组为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填塞后鼻腔的疼痛,凡士林纱组较高膨胀止血海绵和瑞纳凝胶气囊组为重,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鼻黏膜的损伤程度和取出填塞物后出血量,瑞纳凝胶气囊较其他两组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作为鼻中隔矫正术后的填塞材料,瑞纳凝胶气囊和Merocel高膨胀止血海绵对鼻腔黏膜损伤较小,病人疼痛轻,拔除时出血少,是鼻中隔术后填塞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00.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联合鼻部手术治疗OSAHS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联合鼻部手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polysomonography,PSG)确诊,在行UPPP手术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粘膜下切除术18例,双侧下鼻甲粘膜下部分切除术20例,腺样体切除术2例。其中5例重度患者术前先在局麻下行气管切开,然后在全麻下行UPPP和鼻部手术,其中2例患者选择了气管切开后6~7d再行UPPP和鼻部手术。术后随访1~2年。结果: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减轻,其中症状基本消失者5例,明显减轻者14例,症状缓解者6例。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6~13d(平均8.3d)拔除了气管套管。结论:UPPP联合鼻中隔偏曲矫正、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OSAHS可取得良好的手术疗效,对于重度OSAHS患者,行前置性气管切开术,能够有效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