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1篇
  免费   325篇
  国内免费   110篇
耳鼻咽喉   26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62篇
口腔科学   424篇
临床医学   400篇
内科学   889篇
皮肤病学   68篇
神经病学   86篇
特种医学   151篇
外科学   1981篇
综合类   835篇
预防医学   90篇
眼科学   28篇
药学   213篇
  3篇
中国医学   53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34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261篇
  2020年   248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207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323篇
  2013年   363篇
  2012年   246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62篇
  2009年   250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262篇
  2006年   221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比较使用桡动脉和乳内动脉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使用一根乳内动脉和静脉做常规CABG的近期手术结果。方法从1999年1月到2005年1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有123例患者(男114例、女9例,年龄52.2±10.1岁)采用全动脉化CABG(全动脉化组),血管移植材料为乳内动脉和桡动脉,目标血管桥在2根以上;同期行常规CABG115例(男102例、女13例,年龄60.3±9.1岁),血管的移植材料为一根乳内动脉和若干静脉桥(常规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临床结果。结果术前资料比较,全动脉化组的患者年龄更小,常规手术组3支病变患者较多(54.5%vs.86.1%,P=0.001),全动脉化组有更多患者选择非体外循环CABG(26.0%vs.57.4%,P=0.001);在体外循环CABG中,全动脉化组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平均移植血管根数全动脉化组少于常规手术组(2.6±0.7根vs.3.4±0.9根,P=0.001);住院死亡率全动脉化组为0.8%,常规手术组为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结果相似。结论对选择适合的患者采用全动脉化CABG能够提供较为安全的近期手术结果。  相似文献   
42.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17例,按照Frankel分级评定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根据X线片评价植骨融合时间,测量术前、术后后凸角度及随访期内的角度丢失。结果:17例患者结核病灶清除彻底,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结核治愈无复发。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9.2°;在随访期内,后凸畸形矫正有1°~4°丢失。X线片示植骨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5个月。3例出现并发症,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确切,具有迅速缓解症状、早期离床活动和较理想的脊柱矫形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对低射血分数患者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预防性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辅助的必要性. 方法 2001 年1 月~2004年10月对64例低射血分数(LVEF≤40%)施行OPCAB,将64例分为2组:术前或术中预防性应用IABP辅助者列为IABP组,共19例;未应用IABP者列为对照组,共45例. 结果 IABP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手术死亡、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衰血滤、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等方面无显著差异(χ2=0.000,P=1.000).IABP组术后需要延长呼吸机带机时间(超过24 h)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IABP组8例,对照组3例; χ2=9.429,P=0.002);IABP组术后监护时间延长(超过48 h)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IABP组14例,对照组19例; χ2=4.110,P=0.043). 结论在无IABP辅助的情况下,为低射血分数患者实施OPCAB手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4.
目的:比较硝酸甘油、米力农和尼卡地平3种药物对桡动脉的解痉作用。方法:收集手术后多余的人体桡动脉标本,采用器官浴槽方法,比较上述3种药物对预收缩的离体桡动脉的解痉作用。结果:米力农和硝酸甘油对预收缩的桡动脉的舒张作用明显强于尼卡地平;米力农和硝酸甘油的疗效相似。结论:米力农和硝酸甘油更适用于缓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桡动脉的痉挛。  相似文献   
45.
目的 评价带锁髓内钉并植骨治疗股骨干陈旧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优点。方法 对1996年2月~2003年11月收治的47例陈旧性股骨干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植骨组28例,非植骨组19例。采用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钉扩髓,静力型固定,根据骨折部位生长情况改为动力型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39例,随访lO~2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2个月。植骨组骨折愈合率为95.6%(22/23),感染率为4.3%(1/23),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3个月,非植骨组则分别为62.5%(10/16),6.25%(1/16)和9.7个月。临近关节功能达正常,无感染、断钉等并发症。结论 带锁髓内钉静力固定能有效控制有害的剪应力,同时对骨折有一定的加压作用,可提供早期坚强的内固定,同时,植骨后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是治疗陈旧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6.
自体皮源奇缺条件下瘢痕挛缩畸形的晚期临床修复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目的寻找对烧伤后畸形伴自体皮源奇缺患进行晚期修复的新方法。方法5例特重度、特大面积烧伤患治愈后伴较严重畸形,且自体皮源奇缺。采用柔软成熟的瘢痕皮肤作为修复的皮源,用扩张器扩张瘢痕皮肤后,切取中厚瘢痕皮片进行修复;不宜行瘢痕皮肤扩张术时,切取刃厚瘢痕皮片与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组成复合皮进行修复。观察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所移植的扩张瘢痕皮片和复合皮均成活,功能和外形恢复良好,远期疗效近似正常自体中厚皮移植。结论采用不同厚度的瘢痕皮片修复烧伤畸形是可行的,可扩大自体皮源。此法对于皮源奇缺的瘢痕患尤其适用。  相似文献   
47.
罗卫  赵广 《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0):16-17
目的:研制皮肤发疱仪,并临床应用于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分析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局部皮肤双控发疱理论,应用负反馈原理,研制出皮肤双控发疱仪;该仪器应用于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通过控制局部发疱部位的压力和温度,实现发疱时需要的恒压和恒温。结果:皮肤发疱仪能恒定控制局部皮肤发疱时的压力和温度,使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的总成活率达到98.01%。结论:皮肤发疱仪性能稳定,操作方便,临床应用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8.
李靖  王洋  柳克晔  高峰  韩喆 《西部医学》2023,35(3):381-385
探讨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心肌损伤以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14名行OPCABG的患者,依据患者术前NLR的三分位数分为高比值组(NLR>2.8,n=102)、中比值组(2.8≥NLR≥1.6,n=106)以及低比值组(NLR<1.6,n=106)。分别检测患者术前基线、术后8 h及术后24 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CTnI)水平。结果 高比值组患者术后心肌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中比值组及低比值组(P<0.05)。高比值组术后CKMB峰值显著高于中比值组[2.1(1.2~13.0) ng/mL vs2.0(1.0~7.3) ng/mL, P=0.047]及低比值组[2.1(1.2~13.0) ng/mL vs1.1(0.9~1.6) ng/mL, P<0.001]。且高比值组患者术后CTnI峰值同样显著高于中比值组[0.075(0.010~0.185) ng/mL vs 0.020(0.000~0.103) ng/mL, P=0.011],以及低比值组[0.075(0.010~0.185) ng/mL vs0.010(0.000~0.030) ng/mL, P<0.001]。术前NLR较高是术后患者CTnI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09; 95%CI:1.326~5.954; P=0.007)。高比值组患者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中比值组及低比值组(HR:1.80; 95%CI:1.16~2.79; Log Rank P=0.021)。结论 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升高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会增加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49.
采用等离子体表面接枝改性技术在涤纶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材料表面接枝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 (PEG) ,从表面能与界面自由能的角度分析了血浆蛋白 (纤维蛋白原和白蛋白 )在材料表面的竞争吸附关系 ,结果表明接枝了 PEG长链分子的 PET材料具有优先吸附白蛋白的性质 ,其中接枝 PEG6 0 0 0的 PET优先吸附倾向最明显。预接触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 PET材料表面的血小板黏附实验表明 :吸附白蛋白的表面能够显著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 ,表现出好的血液相容性 ,而吸附了纤维蛋白原的材料表面具有降低血液相容性的性质。  相似文献   
50.
Skin ligaments: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in morphology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kin ligaments (SL) (L. retinacula cutis) are present extensively in the face, hands, feet, and in breast tissue, but have seldom been reported elsewhere in the body. The traditional histological view of the subcutaneous region is that it comprises a matrix of loose connective tissue devoid of fibrous specializ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skin ligaments. Eight embalmed cadavers (3 males, 5 females, 69-90 years of age)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Tissue was prepared using the E12 plastination technique.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demonstrated the widespread presence in the limbs and most of the rest of the body of fibrous strands linking the base of the dermis and the superficial fibers of the underlying deep fascia. The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se skin ligaments were similar in the individuals examined. Variation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skin ligaments depended on the presence of underlying muscle, neurovascular bundles, intermuscular septa and adipose tissue. We conclude that skin ligaments are complex fibrous structures that are present over most of the body. They form an extensive peripheral network in the subcutaneous fat. These 'ligaments' seem to provide an anchorage of skin to deep fascia that is flexible and yet resistant to mechanical loading from multi-directional forces. The use of the E12 plastination technique coupled with fluorescent confocal microscopy has been of benefit in visualizing and delineating SLs from other soft tissue structures in three pla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