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6篇
  免费   229篇
  国内免费   101篇
耳鼻咽喉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49篇
口腔科学   231篇
临床医学   265篇
内科学   65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11篇
特种医学   233篇
外科学   2140篇
综合类   897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124篇
药学   292篇
  9篇
中国医学   76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204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407篇
  2013年   385篇
  2012年   369篇
  2011年   372篇
  2010年   275篇
  2009年   255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动力加压髁螺钉治疗股骨髁部骨折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结合14例股骨髁间、髁上骨折以动力加压髁螺钉(Dynamic Condylar Screw DCS)固定。目的:为临床提供应用DCS的实验数据。方法:采用成人新鲜尸体股骨髁部标本,按照AO/ASIF分类,模拟Y形骨折模型,以DCS固定,置于WD-10E万能电子力学实验机上其抗拉伸、抗扭转、抗村缩、抗剪切强度。结果:DCS有较好的固定强度。临床应用14例,随访6个月至1年,优良率为85.71%。结论:DCS适合于  相似文献   
72.
颈椎前路内固定钢板系统的结构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几种颈椎前路内固定钢板系统在结构设计上的特点,以期对颈椎前路内固定钢板系统的临床应用以及研制和设计适合国人的颈椎前路内固定钢板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椎弓根内固定和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用后路减压、复位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应用单枚斜向椎间融合器融合或单侧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治疗有症状的腰椎滑脱症。本组随访21例,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滑脱椎体复位理想,8例Ⅰ度滑脱完全复位,13例Ⅱ度中有7例完全复位,6例仍有Ⅰ度滑脱。融合节段全部获得骨性融合。疗效评价: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4%。结论联合应用椎弓根内固定和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在治疗腰椎滑脱症起到协同作用,为神经减压后的脊柱提供理想的复位和固定的力量,利于植骨融合,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4.
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Ⅰ度滑脱经椎弓根钉系统及腰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退变性腰椎管单平面狭窄症伴Ⅰ度滑脱病例56例,患者平均年龄63.4岁,平均病程51个月。病变节段:L4-5,40例,L5-S1 16例。手术方式采用全椎板减压加植骨融合及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功能采用北美脊柱外科协会的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定。结果本组3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4年,平均随访27个月。术后改善率为优26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8.6%。随访过程中3个月内植骨融合者29例(包括5例椎间植骨融合者),6个月内植骨融合4例,出现假关节2例,其中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结论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Ⅰ度滑脱,采用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短期内可保证脊柱融合,达到稳定脊柱、解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Cage)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分析自2000年4月~2003年12月,采用后路椎管及神经根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系统固定联合Cage治疗腰椎滑脱症共12例,按M eyer-d ing分度:Ⅰ°滑脱7例,Ⅱ°滑脱4例,Ⅲ°滑脱1例。术后随访2~4.5年,平均3.2年。结果12例患者椎体间骨性融合率1年89%,2.3年达100%,优良率为91.7%。结论采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结合Cage治疗腰椎滑脱效果良好,二者能够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符合腰椎生物力学的要求,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方法、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加不同的植骨方法共治疗腰椎滑脱患者50例,按植骨方法不同,随机分为A、B、C三组,比较术后疗效、复位率、植骨融合率及复位丢失率等。结果门诊随访6个月~3年,结果显示44例基本上达解剖复位,优37例,良7例,优良率达88.0%,后外侧植骨16例中有6例复位丢失,其中1例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腰椎滑脱可采用经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加不同类型的植骨方法,其中以椎间植骨及椎间cage植骨融合率较高,复位无丢失,是一种较好的治疗腰椎滑脱的方法。  相似文献   
77.
一种新型颈椎椎弓根置钉定位器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一种可三维调节的颈椎椎弓根置钉定位器,该装置作为钻模应用于颈椎椎弓根的钻孔定位,实现个体化置钉。给出了设计原理、使用方法,推导出椎弓根术前影像学数据与定位器钻套调整角的关系,并编制了计算应用软件。进行了功能评价和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78.
为了总结分析运用自行研制的带锁滑动鹅头钉治疗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随机将69例Evan'sⅢ型、Ⅳ型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自制带锁滑动鹅头钉治疗(观察组);一组采用DHS治疗(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比较.结果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观察组为3.65±0.97个月,对照组为4.32±1.38个月,两组比较,术后9个月观察组患侧较健侧平均缩短0.82±0.36cm,对照组平均缩短1.08±0.51c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率91.1%,对照组显效率71.1%,两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带锁滑动鹅头钉治疗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防止骨不连及各种畸形愈合.  相似文献   
79.
应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骨不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腕舟状骨骨折是常见的腕部骨折之一,不稳定腕舟骨骨折治疗后发生骨不连者高达46%~55%。应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骨不连报道不多。1998年1月~2003年7月,我们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骨不连13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0.
Objectiv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 the value of intraoperative cone-beam CT (O-arm) and stereotactic navigation for the insertion of anterior odontoid screws.Materials and methods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patients receiving surgical treatment for traumatic odontoid fractures during a period of 18 months.Procedures were guided with O-arm assistance in all cases. The screw position was verified with an intraoperative CT scan. Intraoperative and clinical parameters were evaluated. Odontoid fracture fusion was assessed on postoperative CT scans obtained at 3 and 6 months’ follow-upResultsFive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eries; 4 patients (80%) were male. Mean age was 63.6 years (range 35-83 years). All fractures were acute type ii odontoid fractures. The mean operative time was 116 minutes (range 60-160 minutes). Successful screw placement, judged by intraoper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was attained in all 5 patients (100%). The average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times were 8.6 (range 2-22 days) and 4.2 days (range 3-7 days) respectively. No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occurred after surgery. The rate of bone fusion was 80% (4/5).ConclusionAlthough this initial study evaluated a small number of patients, anterior odontoid screw fixation utilizing the O-arm appears to be safe and accurate. This system allows immediate CT imaging in the operating room to verify screw pos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