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42篇 |
免费 | 38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10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79篇 |
口腔科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148篇 |
内科学 | 39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59篇 |
特种医学 | 56篇 |
外科学 | 1030篇 |
综合类 | 162篇 |
预防医学 | 68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81篇 |
中国医学 | 39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35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43篇 |
2017年 | 45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55篇 |
2014年 | 102篇 |
2013年 | 133篇 |
2012年 | 130篇 |
2011年 | 127篇 |
2010年 | 107篇 |
2009年 | 102篇 |
2008年 | 121篇 |
2007年 | 115篇 |
2006年 | 102篇 |
2005年 | 83篇 |
2004年 | 66篇 |
2003年 | 61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9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4篇 |
1975年 | 4篇 |
1972年 | 3篇 |
1971年 | 2篇 |
1968年 | 3篇 |
1967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 探讨以第2、3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术后指腹短粗外形的改进方法.方法 对33例、39指不同指别的第2、3足趾移植再造术后的指腹,采用一侧和双侧皮肤及皮下组织部分切除缩小指腹.或将术中切下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做成筋膜蒂皮瓣转移至中节指掌侧,以增粗中节指节的周径.同时对几种方法进行同顾性的总结和探讨. 结果 33例39指修整的指腹皮肤无坏死,转移皮瓣血供好,术后指腹外形明显平坦,中节指周径有较明显增粗,效果满意.1例中节指掌侧进行游离皮片移植拟减轻指腹屈曲和增加中节指周径的方法效果不明显. 结论 应用对第2、3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术后指腹侧方切除部分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方法能够明显改善足趾趾腹移植到手指后的外形,与手指指腹外形更加接近.手术方法简单,效果可靠,对再造指指腹感觉及血供无影响. 相似文献
42.
拇手指末节缺损的再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报道应用部分足趾组织移植进行指-趾动脉吻合的拇指、手指末节缺损再造的临床效果. 方法 拇指、手指末节及指尖缺损126例141指,包括拇指79指,示指37指,中指19指,环指6指.其中15例为2指同时再造.拇指再造病例中,应用部分躅趾组织移植者34指,部分第二足趾组织移植者45指:手指再造应用部分第二足趾组织移植者45指,部分第三足趾组织移植14指,部分第四足趾组织移植3指. 结果 术后发生动脉危象16指、静脉危象9指,经手术和药物治疗全部成活.31例行二期整形.87例94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15年.患者对再造指外形感到满意,能作指腹捏夹动作,感觉恢复到S3+以上者94指,其中76指的两点辨别觉达到6-8mm.供区无手术并发症. 结论 应用部分足趾组织移植进行指-趾动脉吻合的拇指、手指末节及指尖再造手术,术后的拇指、手指功能与外形比较符合患者的期望. 相似文献
43.
目的 研究第二足趾改形移植方法 ,使再造后的拇手指外观更接近手指. 方法 切取第二足趾腓侧趾动脉皮瓣旋转嵌入狭窄部;在趾腓背侧设计皮瓣,在趾腓侧动脉皮瓣胫侧加设计一横形皮瓣称"T"皮瓣、在横形皮瓣的胫侧加一纵形皮瓣称"H"皮瓣.镶嵌在第二足趾的狭窄的两侧和跖侧.应用在不同形状和不同手指再造. 结果 再造17例22指,手指全部成活,1例趾动脉旋转皮瓣部分坏死,术后1~24个月随访,再造拇手指的外形明显改善,指端变小,趾腹酷似手指指腹,狭窄凹陷区饱满,趾间关节明显伸直. 结论 改形移植方法 能较好改变第二足趾的外形.使之更接近正常的拇指和手指. 相似文献
44.
应用改良第一趾蹼皮瓣修复重度虎口瘢痕挛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第一趾蹼皮瓣修复重度虎口瘢痕挛缩的方法,并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4月,对22例重度虎口瘢痕挛缩患者进行此手术.患者均表现为虎口瘢痕挛缩,拇指内收畸形,拇指外展及对掌功能明显受限,同时多伴有手背大面积瘢痕挛缩.在彻底切除虎口处瘢痕及粘连带后,设计改良第一趾蹼皮瓣修复虎口组织缺损,并用弓形针固定拇指于外展、对掌位.结果 本组22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远端皮瓣边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随访12~24个月,平均17个月,虎口宽度平均增加35 mm,虎口角度平均增加57°,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后虎口角、虎口宽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侧虎口角、虎口宽度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患侧两点辨别觉为6~9 mm,平均7 mm.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无并发症出现,足部行走正常.结论 应用改良第一趾蹼皮瓣治疗重度虎口瘢痕挛缩,术后虎口外形、皮肤质地及功能均较满意,能恢复一定感觉,且供区位置隐蔽,是治疗重度虎口瘢痕挛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足趾组织游离移植拇手指再造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9月-2007年4月,针对各种类型的拇手指缺损或软组织缺损,采用不同形式的足趾组织游离移植进行拇手指再造手术共42例46指。结果再造手指坏死1例,其余41例45指全部成活。随访时间3个月~2年,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15指,良20指,可8指,差2指。结论适宜的手术时机、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血管变异与危象的正确处理和积极的康复训练,是足趾组织游离移植拇手指再造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6.
目的总结指甲延长术在指尖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用这种方法对8例(拇指3例,食指4例,中指1例)指尖损伤的患者进行了指甲延长术。在距甲根皮缘0.5~0.6cm处,去除一块矩形皮肤,勿损伤皮下血管网,其高度0.2~0.3cm,宽度与甲相等,将“U”形皮瓣向近端柔和推剥并缝合。结果1例术后供区发生表浅感染,经交换敷料逐渐愈合。所有甲延长的手指术后经过顺利,随访7个月~2年(平均13个月),指甲外形较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在指尖损伤中应用指甲延长术,可延长指甲2~3mm,改善了手指的外形,没有发生甲生长畸形,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指甲延长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7.
48.
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选择性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术式的临床解剖基础及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在20侧成人尸体胸部及上肢标本上,观测和比较胸小肌及拇对掌肌的解剖数据,行移植模拟试验以评估新术式的可行性;依据解剖研究结果,按新的手术方式施行临床手术治疗5例,术后随访拇对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解剖研究结果显示:胸小肌位置恒定,具备独立的动、静脉和神经支配;移植肌与受区对掌肌匹配;临床手术治疗5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拇对掌功能恢复,肌力均达到4级以上,大鱼际部外形满意。结论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这一术式有其临床解剖基础,移植手术能达到恢复对掌功能的要求,是一种新的对掌功能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49.
应用微型骨锚重建指伸肌腱止点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应用微型骨锚重建指伸肌腱止点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5年12月对21例(21指)指伸肌腱止点撕脱伤所致锤状指畸形患者进行治疗,用克氏针将远侧指间关节固定于过伸位,然后将Mitekmicro微型骨锚置入远节指骨基底背侧指伸肌腱附着处,再用锚尾部的4-0 Ethibond缝合线与撕脱的指伸肌腱缝合,重建止点。术后6周拔除克氏针开始功能锻炼。结果全部患者获得18~30个月(平均20.2个月)随访。21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和皮肤坏死等。患指各关节被动活动正常。术后末节主动伸直功能(欠伸度为3.5°±1.3°)较术前(欠伸度为45.6°±5.8°)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或接近正常。依据Patel等锤状指疗效评价体系评估:优15例,良5例,中1例,优良率为95.2%。随访期间未发现锚钉脱出、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微型骨锚用于修复与重建指伸肌腱止点,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0.
Hisham Abdel Ghani Ahmed El-Naggar Mohamad Hegazy Atef Hanna Yehia Tarraf Samia Temtamy 《Journal of children's orthopaedics》2007,1(5):313-322
Purpose Congenital clasped thumb is a deformity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heterogeneous congenital anomalies and it has been addressed
in many congenital syndrom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iagnose and evaluate cases of clasped thumb as regards the associated
congenital anomalies and syndromes, and evaluation of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of such cases.
Methods A prospective study on 40 patients with 73 clasped thumbs was done. All the patients’ data regarding their personal, family,
pregnancy and developmental histories were recorded. All the patients were exposed to thorough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genetic assessment. The cases were classified using the Tsuyuguchi et al. (J Hand Surg [Am] 10:613–618, 1985) classification into three type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was adopted in ten hand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was performed for
28 hands in 17 patients, with an average follow-up of 26 months.
Results Positive consanguinity was recorded in 57.5% of cases. Associated anomalies were recorded in 77.5% of cases. Type I was the
most common one, followed by type III and then type II.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s effective in type I cases when presented
early, and all pati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Conclusions We reported associated anomalies which are to our knowledge have not mentioned before in the literature which include; congenital
blindness, radial deviation of the index finger and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We found that 68% of the patients had associated
syndromes, and this has not been mentioned before.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 between type II and
type III clasped thumb as regards the pathological findings, severity, the operative procedures, the treatment protocol and
the operative results. Properly planned treatment gives satisfactory resul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