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49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内固定治疗腰骶段陈旧结核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2月~2010年6月我院采取一期病灶清除、PSO技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及髂骨钉内固定治疗14例腰骶段陈旧结核伴后凸畸形患者,男5例、女9例,平均年龄45.2岁。术前及术后分别测量脊柱腰椎前凸角、腰骶角、后凸Cobb角及躯干矢状偏移距离,并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测定,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平均5.4h,术中出血平均2045ml。随访6个月~3年,平均23.4个月。术前腰椎前凸角、腰骶角、后凸Cobb角及躯干矢状面偏移距离分别为17.0°±8.4°、10.0°±6.1°、11.0°±4.7°、5.3±0.5c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8.0°±7.9°、25.0°±7.6°、4.1°±3.5°、-3.2±0.8cm,矫正率分别为(52.0±4.2)%、(61.3±5.7)%、(68.3±3.6)%、(58.0±1.4)%。术前合并神经功能障碍Frankel C及D级各2例,末次随访时1例C级恢复到D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术前VAS评分平均8.7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52分,疼痛改善率71.2%。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死亡或神经损伤并发症,2例窦道形成、1例血肿形成,对症治疗后愈合;平均7.3个月植骨节段骨性融合。结论:一期病灶清除PSO内固定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清除脊柱结核病灶,并同期完成后凸畸形矫正,可重建腰骶段稳定、恢复躯体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142.
成人脊柱后凸畸形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手术120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成人脊柱后凸畸形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手术方式。[方法]通过后方入路经双侧椎弓根、椎体行楔形截骨,直到椎体前缘皮质下,并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果]共手术矫正后凸及侧后凸畸形1 200例,其中男938例,女262例;发病时间5.6~28年,平均11.6年;年龄15~52岁,后凸畸形时间2.5~26年,平均7.3年。后凸病因: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720例;脊柱压缩性骨折246例;脊柱结核132例;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59例;休门氏病后凸43例。最高截骨平面T9水平,单病例最多截骨达4处,平均截骨2处,一处椎体截骨时间平均30 min,出血约100 ml,术中脊髓和神经根保护安全。[结论]成人脊柱后凸畸形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手术截骨规范充分、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脊髓和神经根保护安全、截骨创面对合紧密、利于截骨创面愈合。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正手术,显著降低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3.
潘丽芬  曾小琴  谭淑芳 《全科护理》2012,10(26):2411-2413
[目的]探讨后路脊柱矫形手术病人术前访视时增加体位摆放训练的效果。[方法]将166例行后路脊柱矫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前访视,卖验组在常规术前访视的基础上增加体位摆放训练。[结果]实验组病人术中体位摆放时间明显缩短、医生满意度提高、无体位并发症发生、病人舒适度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术前进行体位摆放训练可缩短术中体位摆放时间、提高医生满意度及病人舒适度、减少体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4.
黄海榆 《中国现代医生》2012,(22):76-77,161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影像学特征。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共有16例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在我院进行诊断治疗,分析其影像学资料,测量后切线角度和Cobb’s角度,并计算曲度指数和后凸指数。结果Cobb’s平均角度(52.6±16.3)。,后凸节段后切线平均角度(53.8±17.4)°,两种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82,P〈0.01)。C2-7Cobb’s角度平均为(34.1±15.5)°,后切线角度为(35.8±14.2)°。KI和CI与Cobb’s角度及后切线角度均呈正相关。结论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的影像学特点:后凸顶点位多于椎体后上缘,C4多见,CI和KI与Cobb’s角和后切线角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5.
背景:胸腰椎角状后凸手术的治疗难点在于矫正率低,矢状面重建难,易发生神经并发症,术后失平衡、假关节发生率高及术后矫正度丢失。 目的:探讨改良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端双侧钉棒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联合植入物内固定治疗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第306医院骨科收治的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87例,男36例,女51例,采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双侧钉棒联合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植入物内固定方法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后凸角、脊柱矢状位失平衡、躯干侧方偏移率、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前的后凸角为31°-138°,平均90.1°;治疗后为15°-57°,平均27.9°,改善率为76%。躯干矢状位偏移的改善率为76%。术中失血量为800-3 000 mL,平均失血量为2 300 mL;手术时间为5-7 h,平均手术时间5.9 h;治疗前2例患者伴有双下肢神经症状,Frankel分型C级,治疗后恢复至E级。治疗后随访9-57个月,所有患者的截骨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无脊髓损伤并发症出现,无矫形角度丢失。提示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胸椎角状后凸畸形,术中可对血管最大限度的保留,避免血管损伤导致脊髓的缺血性改变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低体质量患者手术过程中减少出血、以及保障有效血容量是治疗后早期恢复的有效保障;双侧钉棒联合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脊柱矫形技术在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的矫正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保护脊髓细胞不受损伤,应注意对神经根的保护和松解,避免术后出现相应的神经根刺激症状;充分的植骨融合程度是保证后凸畸形矫正、避免脊柱侧方偏移,同时又是脊柱功能和术后矫形效果的有效保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33例胸腰椎单节段爆裂骨折患者。结果骨折椎体均愈合,时间3~6个月,术后伤椎高度较术前得到明显恢复,后凸畸形角度明显改善,生理弧度恢复。结论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是维持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复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7.
148.
目的 :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经长节段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长节段PLIF治疗的144例ADS患者,术后43例发生PJK(PJK组),无PJK组101例。收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和临床功能评分,包括年龄、性别、随访时间、体重指数(BMI),术前合并贫血、糖尿病、高血压病和心脏病情况,吸烟情况,既往手术史,住院时间,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JOA评分、VAS评分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僵硬性残疾指数(lumbar stiffness disability index,LSDI)评分;与手术相关的参数,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融合节段、减压节段、骶骨融合、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截骨术、螺钉松动、断棒、脑脊液漏、假关节形成、再手术、术前与末次随访Cobb角、术前骨盆入射角(PI)-腰椎前凸角(LL)、末次随访时的PILL、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矢状面垂直轴(SVA)。对比两组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包括骨盆倾斜角(PT)、PI、骶骨倾斜角(SS)、LL、PI-LL、胸椎后凸角(TK)、LL-TK、实际腰椎前凸角(RLL)、实际胸椎后凸角(RTK)、实际腰椎前凸角与实际胸椎后凸角匹配值(RLL-RTK)、上端椎坡度(UIVs)、上端椎倾斜角(UIVi)、SVA、UIV与C7垂线距离(UIVa)与UIV上终板前缘与椎体后缘垂线距离(UIVb)的比值(UIVa/b)。组间连续变量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然后再用SNK法进行多重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而非连续数据的统计学显著性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进行比较。以可疑危险因素为自变量,以是否出现PJK作为因变量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代入Logistics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确定PJK相关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检验(r)用于评估骨盆与脊柱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患者一般资料中,性别、BMI、糖尿病、吸烟、末次随访ODI和LSDI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相关参数中,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减压节段数、骶骨融合、PLC损伤、再手术率、术前PI-LL、末次随访PI-LL和末次随访SVA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中,PT、SS、LL、PI-LL、LL-TK、RLL、RLL-RTK、UIVs、UIVi和UIVa/b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组间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后有意义的参数包括性别、BMI、糖尿病、吸烟、LL-TK、UIVs、UIVa/b、PI-LL、骶骨融合和PLC损伤。再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S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BMI(OR 1.6,P=0.000)、吸烟(OR 3.1,P=0.016)、UIVs(OR 2.0,P=0.015)和PI-LL(OR 1.2,P=0.015)。在脊柱骨盆参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中发现,SVA与UIVa/b、UIVs和UIVi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93,P0.001)、(r=-0.66,P0.001)和(r=-0.68,P0.001);UIVa/b与UIVs及UIVi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63,P0.001)和(r=0.-68,P0.001)。结论:接受长节段PLIF的ADS患者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吸烟、UIVs和PI-LL。UIVa/b可以反映SVA情况和UIV倾斜情况,可作为发生PJK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9.
目的 测量成人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探讨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主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5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近端交界角(PJA)是否>20°将患者分为PJK组和非PJK组。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胸椎后凸角(TK)、胸腰椎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躯干偏移(SVA)、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PJK组19例、非PJK组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随访时间、上端固定椎位置、下端固定椎位置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JK组患者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SVA、术前PT、末次随访时PT均大于非PJK组,术前SS、末次随访时SS均小于非PJ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他参数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前TK、末次随访时TK、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PT、术前SS是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术前TK、末次随访时TK、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PT、术前SS是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0.
Lateral approach corpectomy is a useful surgical technique for adult spinal deformity with vertebral deformity. However, in cases with anterior ankylosing over adjacent vertebrae, it is hard to achieve ideal correction without posterior column resection. To minimize surgical invasiveness, we have developed a method for lateral approach corpectomy and reconstruction after an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release (LCRA) in such cases. The aim of the current study is to describe LCRA, and investigate surgical invasiveness, sagittal correction and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is surgery. The subjects were three patients (all female, average age 69.0 years old) with adult spinal deformity with severe fixed kyphosis who underwent LCRA and posterior fixation with pedicle screws. The primary disease was 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 in all patients. The operative levels were T12 in 2 cases and L2 in 1 case. The operative time and estimated blood loss were 442.3 ± 51.9 min and 875.7 ± 397.5 mL, respectively. Local kyphotic deformity was well corrected from 54.2 ± 4.3° preoperatively to 10.1 ± 3.7° in these surgeries (p < 0.001). There were surgical complications of dural tear and postoperative hemothorax in one case each. These outcomes suggest that LCRA gives good sagittal correction in cases with fixed kyphosis after 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 and that this method is a viable surgical option for correction of fixed kyph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