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46篇 |
免费 | 506篇 |
国内免费 | 24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16篇 |
儿科学 | 84篇 |
妇产科学 | 219篇 |
基础医学 | 694篇 |
口腔科学 | 344篇 |
临床医学 | 1639篇 |
内科学 | 1132篇 |
皮肤病学 | 132篇 |
神经病学 | 409篇 |
特种医学 | 43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813篇 |
综合类 | 892篇 |
预防医学 | 676篇 |
眼科学 | 193篇 |
药学 | 587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219篇 |
肿瘤学 | 3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7篇 |
2023年 | 182篇 |
2022年 | 290篇 |
2021年 | 346篇 |
2020年 | 330篇 |
2019年 | 358篇 |
2018年 | 350篇 |
2017年 | 277篇 |
2016年 | 348篇 |
2015年 | 283篇 |
2014年 | 591篇 |
2013年 | 554篇 |
2012年 | 474篇 |
2011年 | 540篇 |
2010年 | 436篇 |
2009年 | 418篇 |
2008年 | 422篇 |
2007年 | 456篇 |
2006年 | 394篇 |
2005年 | 339篇 |
2004年 | 313篇 |
2003年 | 297篇 |
2002年 | 226篇 |
2001年 | 233篇 |
2000年 | 135篇 |
1999年 | 156篇 |
1998年 | 128篇 |
1997年 | 136篇 |
1996年 | 151篇 |
1995年 | 113篇 |
1994年 | 121篇 |
1993年 | 126篇 |
1992年 | 115篇 |
1991年 | 137篇 |
1990年 | 111篇 |
1989年 | 99篇 |
1988年 | 117篇 |
1987年 | 80篇 |
1986年 | 93篇 |
1985年 | 84篇 |
1984年 | 86篇 |
1983年 | 71篇 |
1982年 | 54篇 |
1981年 | 51篇 |
1980年 | 68篇 |
1979年 | 17篇 |
1978年 | 17篇 |
1977年 | 10篇 |
1976年 | 9篇 |
1974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使用BACTECTM MGIT960进行分枝杆菌培养时,仪器报告结果为阴性的MGIT960培养管中颗粒的性质及成因。 方法 收集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进行分枝杆菌培养的标本中31份仪器报告阴性但有颗粒形成的培养管,分别对颗粒性物质进行抗酸染色、罗氏培养和BACTECTM MGIT960传代培养。对培养阳性的标本进行菌种鉴定、药敏试验。选择8株培养阳性的标本进行低细菌载量接种试验来分析颗粒形成的原因,包括2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3株蟾蜍分枝杆菌和3株胞内分枝杆菌,每株将1个麦氏浓度的菌悬液用生理盐水连续稀释至10-5、 10-6、10-7、 10-8 倍,各接种到2支培养管。 结果 31份仪器报告阴性但有颗粒形成的培养管,有29份经再次传代培养后获得阳性培养结果,其中24份(24/29)用颗粒直接涂片后进行显微镜抗酸杆菌检查结果为阳性。29份培养阳性的菌株包括7株蟾蜍分枝杆菌,4株胞内分枝杆菌和18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接种量为10-6、10-7、 10-8 浓度的蟾蜍分枝杆菌培养管中均有颗粒形成,阳性比例分别为4/6、5/6、6/6。 结论 BACTECTM MGIT960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时,仪器报告阴性的MGIT960培养管中颗粒多为活的分枝杆菌;BACTECTM MGIT960系统颗粒的形成与低细菌载量有关,颗粒形成也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主要集中在蟾蜍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分析采用简单法和离心法处理痰标本,以及采用离心法处理痰标本时不同离心条件对罗氏培养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9-11月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国家结核病临床实验室进行细菌学检查的疑似结核病患者痰标本198份,其中涂片阳性的痰标本99份,涂片阴性的痰标本99份。同时应用简单法和离心法对198份痰标本进行罗氏培养;离心法培养时分别采用5种不同的离心条件:3000×g离心15 min、3000×g离心8 min、3000×g离心25 min、2000×g离心15 min、5000×g离心15 min。结果 任何一种方法培养阳性即认定标本培养阳性,198份痰标本中共有126份培养阳性,其中97份来自涂阳痰标本,29份来自涂阴痰标本;简单法的阳性率为93.65%(118/126),离心法最高的阳性率为96.03%(121/126)。简单法的平均初生长时间为(20±8.56) d,离心法(3000×g离心15 min)的平均初生长时间为(22±9.10)d,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81, P<0.001)。在125份离心法培养阳性的标本中,3000×g离心15 min、3000×g离心8 min、3000×g离心25 min、2000×g离心15 min、5000×g离心15 min,5种不同离心条件下的培养阳性率分别为96.03%(121/126)、89.68%(113/126)、95.24%(120/126)、92.06%(116/126)和96.03%(121/126)。 结论 罗氏培养过程中,简单法的阳性率与离心法接近,但由于简单法操作简单、污染率较低,初生长时间较短,因而可能更符合临床的需要;应用离心法进行罗氏培养时,离心力或离心时间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培养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分析DNA实时荧光恒温扩增法(简称“恒温扩增法”)在结核病临床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9年1—6月西安市胸科医院收治的疑似肺结核患者2421例,其中共有356例患者留取的痰液标本同时进行了BACTEC MGIT 960液体培养、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检测(GeneXpert MTB/RIF法)、传统DNA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检测(FQ-PCR法)、结核分枝杆菌RNA实时荧光恒温扩增(SAT-RNA法)、恒温扩增法检测。以MGIT 960技术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其他4种检测技术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Kappa值。对恒温扩增法阳性的121份核酸样本使用熔解曲线法检测利福平ropB基因,研究恒温扩增法提取核酸应用于耐药基因检测的价值。 结果 以MGIT 960技术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恒温扩增法的敏感度(78.83%,108/137)低于GeneXpert MTB/RIF法 (95.62%,131/137),高于FQ-PCR法(74.45%,102/137)和SAT-RNA法(59.12%,81/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47.437、43.654、29.467,P值均<0.001)。GeneXpert MTB/RIF法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910),随后依次为恒温扩增法(0.860)、FQ-PCR法(0.854)、SAT-RNA法(0.789)。恒温扩增法阳性的核酸标本用熔解曲线法检测利福平ropB耐药基因,原核酸和稀释5倍后核酸荧光检测的dt值(探测时间,detection time,1dt=1min)在26~30时,ropB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93.55%(29/31)和90.32%(28/31);dt值在15~25时,ropB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94.44%(34/36)和100.00%(36/36)。结论 通过与各种检测技术比较,恒温扩增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并适用于基层医院的结核病诊断。 相似文献
994.
目的使用瞬时弹性威像的方法,评价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以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为研究对象,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50例,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试验组50例,在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基础上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抗纤维化治疗,观察时间节点为6和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以及各组自身治疗前后瞬时弹性数值的变化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后,在降低瞬时弹性数值方面,治疗6、12个月均优于对照组(t=2.963、2.239;P=0.004、0.027)。瞬时弹性程度在治疗6、1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对照组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t=4.295,治疗1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t=6.109,治疗12个月与治疗6个月相比,t=5.394,上述P均〈0.001。试验组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t=8.505,治疗1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t=9.882,治疗12个月与治疗6个月相比,t=7.930,上述P均〈0.001。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肝硬化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X^2=4.058,P=0.044)。结论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肝纤维化的程度可有一定程度的减轻,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后,能够更显著地降低瞬时弹性数值。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利用分枝杆菌液体培养法联合菌种鉴定技术诊断HIV与分枝杆菌双重感染,以了解目前华北地区HIV与分枝杆菌双重感染的情况。 方法 对2009-2011年收治的53例疑似HIV与分枝杆菌双重感染患者的可疑感染部位标本进行分枝杆菌液体培养及菌种鉴定。收集所有经确诊为HIV与分枝杆菌双重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 结果 53例疑似HIV与分枝杆菌双重感染的患者中,病原学证实存在分枝杆菌感染的患者为19例,11例(57.9%)为单纯肺脏累及,2例(10.5%)为肺外累及,4例(21.1%)为分枝杆菌血症, 2例(10.5%)为肺脏累及和分枝杆菌血症并存。16例患者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3例患者为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体感染。15例(78.9%,15/19)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 结论 联合应用液体培养法与菌种鉴定技术对于诊断HIV与分枝杆菌双重感染是有效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6.
目前,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病的发病率在全球逐年提高,NTM与结核分枝杆菌均可引起肺部以及其他部位病变,而且临床症状相似,鉴别诊断困难,所以分枝杆菌菌种鉴定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意义重大。传统生化鉴定方法费力耗时,不能很好地满足临床需要。近年来,以免疫层析技术为基础的MPB64抗原胶体金法、以色谱技术为基础的气相及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基因探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及PCR-基因测序方法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各种新技术的引入,为NTM的菌种鉴定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方法。作者就上述3种技术为基础开展的菌种鉴定方法,综合国内外近年来的文献,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应用情况、性能指标等,同时对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进行初步评价。相信随着新技术不断完善,能够逐步形成快速可靠、成本低廉的标准化NTM菌种鉴定体系。 相似文献
997.
腺苷对心肌细胞的电生理作用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微电极技术及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式,研究腺苷对豚鼠心肌细胞的电生理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腺苷可明显缩短心房肌及房室结区细胞动作电位时程,降低房室结区细胞动作电位振幅、零相最大去极化速率,膜片钳上证明此为腺苷加强延迟整流性钾通道电流和抑制L型钙通道电流所致。对心室肌细胞无此明显的作用,但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后证明腺苷能拮抗β1受体的作用。腺苷的作用能被选择性腺苷A1受体阻断剂8-环戊基-1,3-二丙基黄嘌呤消除,提示腺苷对心肌细胞的作用由A1受体介导。本研究也探讨了腺苷对心房肌和心室肌作用区别的可能原因,以及心房肌和心室肌对异丙肾上腺素合用腺苷时反应不同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分析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及液体培养法对提升综合医院结核病病原学诊断能力的价值。方法 提取中日友好医院病案系统中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全院各科室诊断为肺结核且上报传染病卡的1438例住院患者的诊断依据、病原学检测方法及结果、病原学送检时间及结果返回时间、入院时间及出院时间等信息。分析该院2014—2016年仅开展抗酸染色和分枝杆菌固体培养法(罗氏培养法)时与2017—2018年开展分子生物学检测[GeneXpert MTB/RIF检测(简称“GeneXpert检测”)]和液体培养法(BACTEC MGIT 960分枝杆菌快速液体培养)后肺结核患者病原学诊断能力和确诊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 2014年该院肺结核患者病原学检测阳性率仅为19.83%(24/121),2018年升至53.89%(256/475)。分子生物学检测及液体培养法开展前后,肺结核患者病原学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2.68%(132/582)和49.65%(425/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184,P=0.000)。开展GeneXpert检测后(2017—2018年),该院经检测确诊的肺结核患者中利福平耐药比例为7.45%(28/376),而在开展前无耐药结核病诊断能力。开展分子生物学和液体培养法检测后(2017—2018年),肺结核患者确诊时间为7.00(3.00,12.00)d 明显短于开展之前(2014—2016年)的10.00(6.00,14.0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815,P=0.000 )。结论 分子生物学和液体培养方法的应用可提高综合医院结核病病原学诊断能力,缩短患者确诊时间。 相似文献
999.
1000.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后胆管Ⅰ期缝合和T管引流的疗效,探讨胆管Ⅰ期缝合的临床应用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间所有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51例,其中胆总管Ⅰ期缝合26例,T管引流2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TBil的变化、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管引流量、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067、-3.126,P值分别为0.001、0.003)。两组患者术后各出现1例并发症,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Ⅰ期缝合具有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患者生活质量高等优点,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