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3篇 |
免费 | 38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39篇 |
临床医学 | 92篇 |
内科学 | 220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8篇 |
特种医学 | 56篇 |
外科学 | 170篇 |
综合类 | 103篇 |
预防医学 | 22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47篇 |
中国医学 | 60篇 |
肿瘤学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59篇 |
2013年 | 43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49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52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91.
肿瘤坏死因子-α-308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 (AS)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等位基因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 (allele specificpolymerasechainreaction)对 98例汉人AS患者TNF α 30 8位基因进行TNF1和TNF2基因型检测 ,并与 70名正常人对照比较。结果 TNF的各基因型频率在AS中分别为 37% (TNF1)、10 % (TNF2 )和 5 3% (杂合型 ) ,在对照者中分别为 6 7% ,3%和 30 % ,二组之间的基因型频率分布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χ2 =15 73,P <0 0 0 1) ;TNF1和TNF2的等位基因频率在AS中分别为 6 3%和 37% ,在对照者中分别为 82 %和 18% ,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9 0 5 3,P <0 0 5 ;OR =2 6 8,95 %可信区间为 1 394~ 5 135 ) ,AS患者TNF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结论 TNF α 30 8基因多态性与AS相关联 ,TNF2增加AS的易感性 ;等位基因特异引物PCR方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结果可靠的检测TNF α 30 8位点基因多态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792.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髋关节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同期住院的102例有髋关节破坏性病变的AS患者(A组)和54例无髋关节破坏性病变的患者(B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分别进行单因素和非对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组患者比B组发病年龄早[(17±8)岁与(24±7)岁]、病程短[(5±4)年与(11±5)年]、幼年发病多见(37.3%与20.4%)、首发髋关节起病较多(38.2%与25.9%),以及外周关节炎重(39.2%与2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G、IgM)水平,以及骶髂关节病变率显著高于B组(P均<0.05).A组使用糖皮质激素剂量显著多于B组,使用柳氮磺吡啶和沙利度胺剂量显著少于B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有5个髋关节病变相关因素,包括发病年龄、病程、幼年发病、首发髋关节起病以及服用柳氮磺吡啶(P<0.05或P<0.01).结论 发病年龄早、幼年发病、病程短以及髋关节起病的AS患者可能易于发生首发髋关节病变,而足量的柳氮磺吡啶可能是AS起病发生髋关节病变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93.
目的观察药物治疗联合直线加速器髋关节局部X线放射性治疗(放疗)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髋关节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药物治疗AS髋关节病变患者进行对照。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评价放疗对AS髋关节病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以期为AS髋关节病变提供新的治疗手段。方法从住院的AS髋关节病变患者中选择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相匹配各52例分别纳入药物治疗联合放疗组(放疗组)、单纯药物组(对照组)。两组均选择一种非甾体抗炎药联合柳氮磺吡啶和甲氨蝶呤,放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行放疗治疗。两组患者出院后继续原药物治疗,并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观察,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BathAS活动指数(BASDAI)、BathAS功能指数(BASFI)、髋关节功能评分、髋关节X线分期及炎性指标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放疗组髋关节疼痛减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年内髋关节功能评分放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放疗组胃肠道反应、外周血白细胞降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都为可逆性;随访3年,两组之间BASDAI、BASFI评分及髋关节X线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造血系统障碍及恶性肿瘤的发生。结论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放疗联合药物治疗对减轻髋关节疼痛疗效显著,在治疗后2年内 相似文献
794.
目的 检测白细胞介素-8受体A型(CXCR1)和白细胞介素-8受体B型(CXCR2)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4^+单核细胞和CD3^+T细胞上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AS疾病活动的相关性和可能涉及的AS炎症发病机制。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30例活动期AS患者,30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XCR1、CXCR2分别在AS患者、RA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4^+单核细胞和CD3^+T细胞上平均荧光强度(MFI)的表达水平,并和AS患者的临床BASFI、BASDAI、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CXCR1在AS患者组外周血CD3^+T细胞上MFI表达水平(41±24)分别较RA患者组(18±10)和健康对照组(19±7)高(P均〈0.01)。CXCR2在AS患者组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MFI表达水平(210±54)较健康对照组(300±52)低(P〈0.01),与RA患者组(191±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XCR2在AS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上MFI表达下降与患者毕氏疾病功能指数(BASFI)(r=-0.394,P=0.031)、毕氏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rs=-0.378,P=0.040)、ESR(rs=-0.465,P=0.010)、CRP(rs=-0.648.P=0.000)存在着负相关关系。结论 CXCR1和CXCR2分别在AS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和CD14^+单核细胞表达异常,提示它们可能参与了AS的发病过程。检测AS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的MFI表达水平可能是评价AS疾病活动性有价值的潜在的生物学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795.
目的 在中国汉族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中,检测白细胞介素(IL)-1基因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方法 在162例AS患者、58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162名正常对照中,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IL-1基因中的rs16944、rs3811058、rs419598、rs315952等4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单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是否与AS的发病相关.结果 在162例AS患者中,IL-1的rs16944、rs3811058、rs419598等3个位点的等位基因C的频率显著性地超过健康对照组(50% vs 36%,58% vs 53%,46% vs 12%,P<0.05),这些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AS的发病有显著相关.结论 IL-1 Rs16944、Rs3811058、Rs419598基因的SNP与中国汉族人群AS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96.
依那西普联合甲氨蝶呤对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诱导与维持治疗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初步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SF)-a拮抗剂对强直性脊柱炎(AS)髋关节损害的疗效,以及探讨其疗程和维持治疗的方法.方法 研究对象为AS合并髋关节损害的患者86例.治疗方案:①依那西普在开始6个月的用法为:25mg皮下注射,每周2次,持续2个月;以后每周1次再持续2个月;然后每2周1次再持续2个月.②甲氨蝶呤(MTX)15mg,口服或静脉注射,每周1次.③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小剂量激素在控制症状后停用.结果 28例(33%)在2周内症状控制良好而停用NSAIDs;在8周内,有43例(50%)停用NSAIDs,其中36例(42%)NSAIDs和小剂量激素均已停用;在第9-16周,每周1次使用依那西普,在第16周的评价中,49例(60%)已经完全停用激素和NSAIDs;在第17-24周,每2周1次使用依那西普,有38例(44%)完全停用激素和NSAIDs,病情保持稳定.治疗后2、4、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BASDAI、BASFI均下降,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髋关节病变的放射学变化:治疗3个月后,19例磁共振成像(MRI)显示髋关节滑膜炎伴积液,而骨盆平片未见髋关节明显损害者中,11例滑膜炎消失,4例显著好转;骨盆平片显示有Ⅱ级或Ⅲ级损害的84个髋关节中,有13个髋关节出现放射学一个级别的改善,16个关节有改善,但未达到一个级别,49个关节没有放射学的改变.结论 依那西普与MTX联合治疗AS的髋关节损害有效,并且病情控制后,可以逐渐减低依那西普的剂量密度. 相似文献
797.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依那西普(Etanercepl)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T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10例健康志愿者,40例活动性AS患者,随机给予依那西普(50 mg,皮下注射,每周1次)或安慰剂治疗,治疗前后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分别检测分泌TNF-α、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的细胞数量.WST-1法检测T细胞增殖.结果 依那西普治疗后,分泌TNF-α的单核细胞数量减少;抗CD3和抗CD28抗体刺激后,分泌IL-2和IFN-γ的T细胞数量减少.CD4+/CD8+T细胞增殖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抗TNF-α的治疗降低了AS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活性,改善了AS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798.
目的 探讨FCRL5基因中rs6427384和rs1203622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强直性脊柱炎(AS)易感性和临床表现型的影响。方法 收集安徽汉族人群AS患者169例和健康对照184名,采用基于高温连接酶的连接酶检测反应( LDR)—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其FCRL5基因中rs6427384和rs12036228位点的SNP,分析比较其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在患者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并比较不同基因型AS患者的临床表现型的差别。采用x2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S患者组和对照人群中rs6427384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17.3%,25.0%)和T等位基因频率(82.7%,75.0%)及rs12036228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92.3%,87.2%)和T等位基因频率(7.7%,12.8%)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CRL5基因rs6427384位点CC、CT和TT基因型频率在AS组(3.7%、27.2%和69.1%)和对照组(3.9%、42.2%和53.9%)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637,P=0.0 125)。AS患者组rs6427384位点各基因型间骶髂关节X线分期(x2=34.159,P=0.0001)、疾病首发症状(腰痛或外周关节炎)发生率(x2=7.254,P=0.027)、晨僵持续时间(F=4.159,P=0.018)、Bath 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平均积分(F=4.461,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S患者组rs12036228位点各基因型间仅在疾病首发症状上有明显不同(=6.640,P=0.036)。结论 安徽籍汉族人群AS易感性与FCRL5基因rs6427384和rs 1203622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有关;其基因型的不同对AS的临床表现型有影响。 相似文献
799.
目的通过检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33及可溶性ST2(sST2)水平,探讨IL-33及sST2在A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90例AS患者[男72例,女18例,平均年龄(32±10)岁]和30例健康对照者[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30±14)岁]血清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33及sST2水平;同时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以及应用BASDAI指数评价AS疾病活动度,分析几.33和sST2与ESR、CRP、BASDAI的相关性。结果AS患者血清m.33及sST2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1)。在AS患者中,血清IL-33水平与BASDAI呈显著相关性(r=0.219,P〈0.05),sST2水平与ESR、CRP及BASDAI呈显著相关性(r=0.256,P〈0.05;r=0.372,P〈0.01;r=0.569,P〈0.0001)。结论血清IL-33及sST2在AS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且可能与AS的病情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800.
目的总结一期后路手术治疗合并硬膜外脓肿的腰椎布鲁氏菌脊柱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一期后路手术治疗腰椎布鲁氏菌脊柱炎伴硬膜外脓肿23例,在规范抗布鲁氏菌病基础上,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椎板减压、短节段固定及椎间植骨融合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后腰腿痛减轻及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术后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28±3.26)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布鲁氏菌病的症状消失,内固定牢固,植骨融合时间(7.42±1.26)个月。按Nakano等提出的腰背痛手术疗效标准:优,16例;良,5例;可,2例。
结论对合并硬膜外脓肿的腰椎布鲁氏菌脊柱炎在规范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短节段固定及植骨融合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