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7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3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9篇
临床医学   92篇
内科学   22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56篇
外科学   170篇
综合类   103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7篇
中国医学   60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瞿晓春 《西部医学》2011,23(4):729-73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6例明确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x线、CT表现。结果按纽约标准将骶髂关节分型:I级可疑改变x线平片发现3例,CT发现10例;Ⅱ级轻度异常x线平片发现8例,CT发现16例;Ⅲ级明显异常x线、CT都发现12例;Ⅳ级关节骨性强直x线、CT都发现4例。同时可见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及外周关节改变。结论 X线平片能作出初步分析,CT检查能对强直性脊柱炎作出正确分型,对临床治疗及治疗预后有较高的准确性,明显优于x线摄片。  相似文献   
142.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低场MRI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SIJ)病变的低场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37例ASSIJ病变患者的MRI表现,并与X线、CT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37例AS患者中,34例MRI显示SIJ软骨异常、19例显示关节下骨髓水肿、21例显示脂肪沉积、29例显示骨质破坏、11例合并髋关节病变.X线平片检出SIJ病变0~Ⅰ级14例、Ⅱ级4例、Ⅲ级14例、Ⅳ级5例;CT检出SIJ病变0级4例、I级3例、Ⅱ级12例、Ⅲ级13例、IV级5例;MRI检出SIJ病变Ⅰ级7例、Ⅱ级14例、Ⅲ级11例、Ⅳ级5例.结论 低场MRI可清晰地显示SIJ软骨异常、骨髓水肿、脂肪沉积及早期骨侵蚀改变,是ASSIJ病变早期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3.
Wang M  Huang ZX  Pan YF  Zhang FC  Zheng BR  Deng WM  Li TW  Gu JR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1):2902-2906
目的 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单核及T淋巴细胞中CD147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CD147在AS发病及疾病活动中的意义.方法 入组AS患者、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及健康对照者(HC)各30例,以流式细胞术分析比较各组间外周血单核及T淋巴细胞CD147表达的差异,并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比较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D147 mRNA表达的差异;进而将AS患者单核及T淋巴细胞CD147表达水平与常用的疾病活动性指标行相关分析.结果 AS、RA及HC组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7的平均荧光强度(MF1)分别为213.5±37.8、228.7±49.7及163.6±44.8,T淋巴细胞CD147的MFI则分别为36.8±10.1、40.2±10.5及28.3±10.6,AS组单核及T淋巴细胞CD147的表达水平均略低于RA患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S与RA组单核及T淋巴细胞CD147的表达水平均高于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S与RA组PBMC中CD147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HC组(P<0.05),而AS与R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患者单核及T淋巴细胞CD147 MFI与其ESR及CRP均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AS患者单核及T淋巴细胞中CD147的表达较正常升高,其水平与患者ESR及CRP存在正相关,提示CD147可能是AS患者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4.
目的探讨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手术策略和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58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的患者行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平均随访时问为26.6(20—45)个月。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关节功能改善进行对比研究,术后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屈曲活动度由术前平均22.9°,改善为术后平均83.3°;总活动度由术前平均36.5°,改善为术后139.3°。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8.7分,改善为术后平均87.2分。X线分析未见假体松动、脱位。结论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5.
目的探讨HLA—B27表达与儿童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检测HIA—B27不同型别的儿童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对照群体骨代谢功能指标。结果分析显示各实验组间各项指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差异(FCT=87.3,P〈0.01;FBGP=197.1,P〈0.01),具体表现为:(可检测水平B27+AS〉B27-AS〉B27+对照和B27-对照(q12=7.48,q13=16.33,q14=20.87,q23=9.01,q24=12.47,P均〈0.01),而B27+和B27-对照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q34=2.33,P〉0.05);BGP检测水平B27+AS〉B27-AS〉B27+对照和B27-对照(q12=11.6,q13=25.8,q14=30.7,q23=14.3,q24=17.7,P均〈0.01),而B27+和B27-对照之间差异亦无显著意义(q34=1.69,P〉0.05)。结论儿童强直性脊柱炎HLA—B27的表达与骨质损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为临床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6.
目的 比较光棒(light wand,LW)与纤维支气管镜(fiberoptic bronchoscope,FOB)用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困难气道行气管插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62例行择期手术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LW引导气管插管组(LW组,n=32)和FOB引导气管插管组(FOB组,n=30),经口行气管插管,记录插管时间、成功率,评估血流动力学及插管相关并发症.结果 LW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明显短于FOB组(P<0.01),在插管成功率、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W和FOB均可用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困难气道的气管插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而LW操作更为简单,并能缩短气管插管时间.  相似文献   
147.
目的探讨X线、CT、MRI对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特点。方法对本科确诊的68例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所有研究对象都全部做X线、CT、MRI影像学检查。本文通过X线、CT、MRI检测骶髂关节病变程度(诊断AS的主要依据)来诊断分析早、中、晚强直性脊柱炎。结果 X线显示1例(5.0%)正常,表明X线存在早期AS漏诊的可能,X线结果显示Ⅰ级为15例(75.0%)、4例(20.0%)Ⅱ级与CT,MR比较得出,其在诊断早期AS上存在难度,X线24例(50.0%)Ⅲ级,24例(50.0%)Ⅳ级与CT的23例(47.9%)Ⅲ级,25例(52.1%)Ⅳ级比较,两者相差不大;CT8例(40.0%)Ⅰ级,12例(60.0%)Ⅱ级,与MRI 1例(5.0%)Ⅰ级,19例(95.0%)Ⅱ级比较,得出MRI能更好更准确的检测早期AS,CT与X线、CT与MRI、X线与MRI比较,分别计算得P值0.05,故3个因素两两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检查可先用X线平片做基本诊断,若正常可基本排除AS(不排除漏诊的可能);若不正常,疑似或早期可用CT和MRI明确诊断,中晚期X线可基本明确诊断,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还需要CT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48.
正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常见的累及中轴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固有的病理特征导致骨质疏松和脊柱生物力学性能下降,使脊柱逐渐硬化、出现后凸畸形,影响脊柱整体的平衡和灵活性,晚期脊柱多节段融合后像一个长臂杠杆,轻微外力即可  相似文献   
149.
目的 依靠磁共振(MRI)成像技术,区分强直性脊柱炎(AS)病变处于早期或晚期成熟炎症阶段,总结MRI下骶髂关节不同炎症阶段AS病人中医证型规律及临床特征,为骶髂关节MRI成像技术指导中医辨治AS,探讨AS不同中医证型影像学特征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骶髂关节MRI扫描技术,纳入MRI表现有骨髓水肿(早期炎症)或脂肪浸润(晚期成熟炎症)的40例AS病人,分为早期炎症组和晚期炎症组,通过肾虚湿热证和肾虚督寒证量表进行中医证型区分,比较两组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度评分(ASDAS-CRP)、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骶髂关节MRI表现区别,分析中医证型与MRI表现相关性。结果(1)肾虚湿热组MRI积分(42.34±18.32),肾虚督寒组骶髂关节MRI积分(18.23±8.42),两组比较,肾虚督寒组MRI积分显著降低(t=5.618,P=0.000);(2)与早期炎症组比较,晚期炎症组ASDAS-CRP积分及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肾虚督寒证总积分与骶髂关节MRI积分无相关性,肾虚湿热证总积分与骶髂关节MRI积分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骶髂关节MRI区分AS病变处于早期或晚期成熟炎症阶段技术,对探讨AS不同中医证型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0.
    
We herein report a case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K. pneumoniae) spondylitis and bacteremia in a 90-year-old man with diabetes mellitus who had undergone sigmoidectomy and had a fecalith. Two months prior to admission, he had received antimicrobial treatment for 2 weeks for K. pneumoniae bacteremia whose entry was unclear and he was re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owing to fever and stomachache. K. pneumoniae was isolated from two sets of blood cultures,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vealed inflam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the 8th and 9th thoracic vertebra. The diagnosis was spondylodiscitis secondary to K. pneumoniae bacteremia. Although the entry point for K. pneumoniae was unclear, we suggest that inflammation of the mucosa around the fecalith might have caused the Enterobacteriaceae bacterem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