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43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9篇
临床医学   92篇
内科学   22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56篇
外科学   170篇
综合类   103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7篇
中国医学   60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探索不同范围颌眉角对颈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确定最优的颌眉角范围,进而为截骨矫形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25例颈椎强直的 AS 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所有患者矫形前后均完成视野相关生活质量功能及期望评分调查问卷表。不考虑手术与否,按照自然站立位颌眉角将所有外观照所对应病例( n=50)分为6组:A 组,CBVA<0°;B组,0°≤CBVA<10;C 组,10°≤CBVA<20°;D组,20°≤CBVA<30°;E 组,30°≤CBVA<40°;F组, CBVA≥40°。将6组患者每项调查问卷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多组间比较时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总体评价:C组(10~20)°获得最优的期望值评价,P<0.05。B、C、D 组(0~30)°获得较其它组更好的功能评价,P<0.05,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形象评价:A、B、C 组(<20°)较其它组获得更好的形象满意度及期望值,P<0.05,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户外活动:A、B、C、D组(<30°)在多数项目上较其它组获得更好的功能评价及期望值评价。室内活动:C、D组(10~30)°在多数项目上较其它组获得较好的功能评价及期望评价。结论颌眉角在10°~20°时,患者视野相关活动功能及满意度最高,因此,10°~20°为颌眉角的最佳矫正角度。  相似文献   
122.
目的比较两种截骨矫形术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将2009年5月至2013年12月,33例后凸>70°的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根据截骨术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双节段(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 )组(18例):均为男性,年龄19~47(平均34.8±10.6)岁;脊柱后凸Cobb’s角(82.6±17.5)°(70~108)°;C7铅垂线与骶骨后上角之间的垂直距离( 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 )为(18.3±14.8) cm (11~35) cm;站立位颌眉垂线角为(67.2±21.9)°(43~130)°;单节段( closing-opening wedge osteotomy,COWO )组(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22~43(平均31.2±8.5)岁,脊柱后凸Cobb’s角(76.3±11.2)°(73~98)°;SVA为(16.7±7.3) cm (10~26) cm;颌眉垂线角为(63.5±15.6)°( 47~86)°。比较两组的临床矫形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双节段PSO组脊柱后凸角、颌眉垂线角以及SVA矫正率分别为(74.2±8.3)%,(86.2±9.5)%和(83.6±10.2)%;COWO组脊柱后凸角、颌眉垂线角以及SVA矫正率分别为(70.2±6.5)%,(86.6±8.3)%和(88.0±8.7)%,以上矫正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上,两节段PSO组明显高于COWO组( P<0.05)。COWO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双节段PSO组( P<0.05),尤其以术中螺钉松动和截骨断端移位发生率高。结论对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单节段COWO可以取得与双节段PSO相似的临床效果,且单节段COWO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但围手术期并发症相对要高。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探索能够代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胸腰段后凸畸形躯干重心的影像学标记,进而设计AS胸腰段后凸畸形的截骨矫形方案。方法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通过两个不同方向的悬吊或支撑力线获得,通过手术前后髋轴的支撑力线可寻找 AS 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的躯干重心。38例无脊髓神经症状体征、双髋活动良好的AS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纳入研究。比较AS矫形患者手术前后矢状面平衡距离( 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 )、C7距髋轴中心水平距离( horizontal distance between hip axis and C7,HDHC )、T5距髋轴中心水平距离( horizontal distance between hip axis and T5,HDHT5)、T9距髋轴中水平距离( horizontal distance between hip axis and T9,HDHT9)、肺门距髋轴中心水平距离( horizontal distance between hip axis and hilus pulmonis,HDHH ),将矫形前后测量值做统计描述及配对t检验。采用组内相关系数( ICC )衡量HDHH的观察者间信度(inter-observerreliability)及观察者内复测信度(intra-observerreliability)。结果矫形前SVA、HDHC、HDHT5、HDHT9、HDHH分别为21.1 cm、12.7 cm、3.5 cm、-3.8 cm、2.7 cm;矫形后分别为9.1 cm、4.2 cm、-2.1 cm、-5.6 cm、0.9 cm。SVA、HDHC、HDHT5、HDHT9矫形前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HDHH 矫形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HDHH 的观察者间总体信度与观察者内总体复测信度分别为0.958、0.963( P<0.001)。结论矫形前后肺门垂线通常总是落在髋轴上,肺门可作为躯干重心的影像学标记应用于AS胸腰段后凸畸形的矫形设计。  相似文献   
124.
目的 总结采取单纯后方入路治疗合并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的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住院治疗的合并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患者26例,分析受伤机制、损伤严蕈程度、救治过程、手术记录、术后随访记录和康复过程,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有6例患者采取单纯后方人路手术治疗,脊髓损伤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2例,D级1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后路复位侧块固定融合手术,2例A级患者分别于术后2,3个月因呼吸功能衰竭死亡.其余4例随访37个月(12~54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3.8个月(3~5个月),神经功能显著改善.1例患者因发生硬脊膜外血肿症状加重至B级,术后达到D级,C级及D级患者均恢复到损伤前水平,2例A级损伤患者发生低钠血症.本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 合并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在骨折端无骨缺损时,复位后对位对线良好者可通过单纯后方入路完成固定融合手术,并可实现骨折稳定愈合.  相似文献   
125.
幼年强直性脊柱炎临床X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报告46例幼年强直性脊柱炎。重点分析了本病侵犯骶髂关节、脊柱、外周关节及附病时的X线表现。鉴于本病在临床及X线诊断中与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成人强直性脊柱炎存在某些混淆,重点讨论了本病与后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6.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脊柱炎的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2例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布氏杆菌脊柱炎的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椎体受累,且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软组织肿胀,但未见明显脓肿形成;6例增强扫描可见病变椎体内骨髓水肿部分均匀强化,椎旁软组织肿胀影均匀强化,其内未见无强化的脓腔。结论低场MRI对以腰背痛为首发症状的布氏杆菌脊柱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增强扫描对布氏杆菌脊柱炎的诊断有特殊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27.
强直性脊柱炎致骶髂关节炎的X线与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X线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表现为缓慢加重的腰骶部及双髋部疼痛、压痛及活动受限者68例,进行脊柱正侧位或加摄斜位X线片。其中,6例临床怀疑骶髂并节病变者又经CT检查。结果 单侧骶髂关节改变为28例,双侧骶髂关节改变40例。怀疑骶髂关节病变6例,轻度骶髂关节炎34例,中度骶髂关节炎20例,重度骶髂关节炎8例。68例中59例HLA—B27抗原阳性。结论 X线正位加左、右斜位平片能对大部分骶髂关节炎作出诊断,尤其是左、右斜位更有利于观察骶髂关节病变。对于骶髂关节炎的早期诊断,CT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28.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髋关节受累的影像表现,比较X线平片、CT和MRI显示AS髋关节受累的敏感度.方法 对55例AS患者行骨盆X线平片和MR检查,其中29例行髋关节CT检查.MR平扫均包括冠状面T1WI、T2WI、STIR、附加水激励的三维稳态快速梯度回波序列(3D-BTFE-WATS),其中24例同时行脂肪抑制T1WI增强检查.分析患者的影像资料,应用x2检验对X线平片、CT和MRI显示AS髋关节受累改变的敏感度进行分析.结果 55例AS患者110侧髋关节中,X线平片和MRI显示异常分别为13侧和85侧;X线平片改变包括关节面下骨侵蚀破坏13侧、关节间隙变窄4侧、韧带骨赘5侧;MRI显示关节面下骨侵蚀破坏31侧、关节间隙变窄4侧、关节少量积液80侧、骨髓水肿32侧、脂肪沉积28侧、韧带附着点炎21侧,24例行MR增强检查患者中19例见双侧滑膜异常强化.CT检查29例共58侧髋关节,CT在显示X线平片和MRI所显示的骨破坏同时,发现X线平片未能显示的10侧骨破坏和MRI未显示的1侧骨破坏.X线平片、CT、MRI显示异常分别为10.3% (6/58)、27.6% (16/58)和77.6% (45/58),MRI显示髋关节受累的敏感度优于X线平片和CT(x2值分别为53.22和29.08,P值均<0.05).MRI除显示X线平片和CT所能显示的慢性骨结构改变外,还发现X线平片和CT未能显示的急性炎症改变.结论 MRI能显示X线平片和CT不能显示的AS髋关节受累的急性炎症改变,滑膜炎所致的少量积液和滑膜异常强化是髋关节受累最常见的MRI表现.  相似文献   
129.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核素骨显像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核素骨显像骶髂关节与骶骨放射性比值测定诊断强直性脊柱炎(AS)的价值。方法 16例AS患者,共31个骶髂关节,CT检查诊断为0、Ⅰ、Ⅱ、Ⅲ、Ⅳ期骶髂关节炎。先行全身骨显像、骶髂关节显像及放射性比值测定,1-3d后行CT引导下骶髂关节穿刺活组织检查。结果 活组织检查示骶髂关节炎关节30个,均有不同程度的滑膜炎、软骨及软骨下骨板血管翳侵入、骨质破坏等病变。核素骶髂关节显像示放射性比值升高关节27个。16例患者均有全身其他关节或脊柱病变。结论 核素骨显像及其放射性比值测定有利于AS骶髂关节炎搂早期诊断,对其活动性监测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0.
目的:研究磁化传递对比成像(MTC)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患者早期骶髂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搜集炎性腰背痛并疑为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 MRI 检查,通过添加和不添加预饱和脉冲的三维扰相梯度回波序列,两次扫描获得磁化传递对比成像。同时进行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b 值选取0和600 s/mm2。结果:84例患者中16例诊断为不明原因腰背痛患者(对照组)。68例符合国际脊柱关节炎评估协会制定诊断标准为中轴型脊柱关节炎(SpA 组)。SpA 患者骶髂关节软骨的磁化传递率(MTR)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4.02,P <0.05)。SpA 患者的骶骨 ADC 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5);SpA 患者的髂骨 ADC 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5)。常规磁共振序列检出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的敏感度为63.2%,而骶髂关节软骨磁化传递率在检出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的敏感度为75%;骶骨和髂骨骨髓 ADC 值在检出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的敏感度为62.3%和72.1%。结论:磁化传递对比成像和DWI 成像能够用于检测早期中轴型脊柱关节炎,对比常规 MRI 成像序列,磁化传递对比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可作为反映早期骶髂关节炎性改变的半定量测量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