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748篇 |
免费 | 642篇 |
国内免费 | 44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0篇 |
儿科学 | 107篇 |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637篇 |
口腔科学 | 488篇 |
临床医学 | 1202篇 |
内科学 | 359篇 |
皮肤病学 | 9篇 |
神经病学 | 115篇 |
特种医学 | 972篇 |
外科学 | 7648篇 |
综合类 | 2325篇 |
预防医学 | 450篇 |
眼科学 | 67篇 |
药学 | 916篇 |
14篇 | |
中国医学 | 372篇 |
肿瘤学 | 10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1篇 |
2023年 | 160篇 |
2022年 | 423篇 |
2021年 | 543篇 |
2020年 | 453篇 |
2019年 | 419篇 |
2018年 | 423篇 |
2017年 | 483篇 |
2016年 | 590篇 |
2015年 | 540篇 |
2014年 | 1349篇 |
2013年 | 1207篇 |
2012年 | 1142篇 |
2011年 | 1195篇 |
2010年 | 920篇 |
2009年 | 980篇 |
2008年 | 743篇 |
2007年 | 719篇 |
2006年 | 681篇 |
2005年 | 612篇 |
2004年 | 451篇 |
2003年 | 327篇 |
2002年 | 264篇 |
2001年 | 210篇 |
2000年 | 179篇 |
1999年 | 142篇 |
1998年 | 86篇 |
1997年 | 61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29篇 |
1981年 | 21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14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13篇 |
1975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手缺损的重建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陈中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2,4(4):241-243
手是人类创造文明的重要器官,手缺损的重建一直是临床医学的一大难题。美容假手仅有装饰用途,工具手、Kruckenberg前臂分叉成形术因作用有限,现已少用。肌电假手为义肢市场主流产品,但其动作准确性有待提高;显微外科再造手有感觉功能,可代偿部分手功能,但外形欠佳。前臂残端移植一个足趾即再造手指控制的电子假手,使动作准确度提高,是现阶段一项较为理想、值得推广应用的新技术。近年来开展的同种异体手移植已成功报道10余例,由于免疫排斥反应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尚不宜作为常规手术推广,但一旦有效解决移植免疫问题,相信异体手移植将是手缺损重建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82.
人工假体置换治疗高龄老年人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 分析及评价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 32例 ,男 8例 ,女 2 4例 ,年龄 74~ 92岁 ,平均 82 3岁。骨折类型Evans分类 :ⅢA :11例 ,ⅢB :8例 ,Ⅳ :7例 ,Ⅱ :6例。结果 32例 30例进行短期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6个月 (2~ 12个月 ) ,无 1例病人因手术并发症死亡。入院至手术时间 2~ 7d ,平均 4 5d。手术时间 5 5~ 16 5min (平均 85min)。术中补血 0~ 12 0 0ml (平均 6 0 0ml)无术中休克或死亡。伤口均一期愈合 ,无 1例感染。住院时间 10~ 2 1d (平均 14d) ,2 6例病人髋关节功能满意。结论 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手段 ,但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目的 分析及评价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 32例 ,男 8例 ,女 2 4例 ,年龄 74~ 92岁 ,平均 82 3岁。骨折类型Evans分类 :ⅢA :11例 ,ⅢB :8例 ,Ⅳ :7例 ,Ⅱ :6例。结果 32例 30例进行短期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6个月 (2~ 12个月 ) ,无 1例病人因手术并发症死亡。入院至手术时间 2~ 7d ,平均 4 5d。手术时间 5 5~ 16 5min (平 相似文献
83.
目的 评估跟骨塌陷性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1996年 5月~ 2 0 0 0年 6月共手术治疗跟骨塌陷性骨折 15例 ,8例内固定 ,7例植骨 ,平均随访 14个月 ,参照AOFAS评分对患者有否疼痛、步态、距下关节活动 ,是否支架辅助、术后X线照片等加以评估。结果 两组结果无明显差异。 2例手术切口皮缘坏死 ,6例疗效为优 ,9例为良。结论 跟骨塌陷性骨折手术解剖复位能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4.
孟氏骨折伴桡神经骨间背侧支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孟氏骨折合并桡神经骨间背侧支损伤的原因,临床表现,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自1990-2000年5月共诊治了6例患者,均为儿童。新鲜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3例,切开复位尺骨钢板内固定2例,均未做神经探查;陈旧性骨折尺骨畸形矫正 神经探查1例。结果 新鲜骨折合并神经损伤5例均自行恢复,陈旧性骨折畸形矫正神经探查术后半年恢复肌力3级。结论 孟氏骨折合并桡神经骨间背侧支损伤大多数为神经牵拉伤经观察保守治疗能够恢复,但应当注意少见的桡神经嵌顿在肱桡关节时必须早诊断和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85.
三步正骨手法整复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观察三步正骨手法整复及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的疗效。方法:随机分实验组105例和对照组105例,实验组接受拔伸旋转、夹挤分离和折顶回旋三步正骨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外固定,对照组接受手术开放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骨折解剖对位及近解剖对位情况,对照组优于实验组;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三步正骨手法整复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有利于伤肢功能恢复并能减少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的发生。 相似文献
86.
移位复杂型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目的总结移位复杂型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从1990年3月~1999年9月,共手术治疗98例,其中后柱合并后壁骨折9例,横形合并后壁骨折22例,“T”形骨折28例,双柱骨折37例,前柱合并后半横形骨折2例。手术采用Kocher-Langenbeck(K-L)入路28例,髂腹股沟入路21例,延长髂股入路16例,双入路(髂腹股沟 K-L入路)33例。结果解剖复位62例(63.3%),满意复位32例(32.7%),不满意复位4例(4.1%)。解剖复位率在最初和最近4.5年手术组分别为50.0%和72.4%。获2~10年随访的78例中,临床和X线优良率分别为70.5%和71.8%,其中解剖和非解剖复位组的临床优良率分别为83.9%和36.4%(χ2=22.89,P<0.01)。并发症:坐骨神经不全性牵伸损伤1例(1.0%);深部感染2例(2.0%);静脉血栓形成2例(2.0%);中、重度骨关节炎2例(2.0%),轻度5例(5.1%);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2.0%);异位骨化BrookerⅠ、Ⅱ度24例(24.5%),Ⅲ度8例(8.2%)。结论(1)手术治疗移位复杂型髋臼骨折可取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和临床疗效;(2)复位质量与疗效密切相关;(3)医生的临床经验对于提高复位质量,改善远期疗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7.
脊柱后结构在胸腰段脊髓神经损伤及爆裂骨折分类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脊柱后结构在脊髓神经组织损伤中的作用,为脊髓神经损伤程度评估和预测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及进一步完善分类提供依据。方法实验采用高速准静态轴向加载法复制脊椎爆裂型骨折模型,检测椎管内压力变化及脊柱后结构损伤程度。对12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截瘫患者的脊髓神经损伤程度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后结构损伤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实验证实后柱有损伤者椎管内压力变化峰值较小,无损伤者峰值较大。55例后结构损伤患者中伴脊髓神经损伤38例(69.09%),其中24例(63.16%)神经功能得到恢复,而72例无后结构损伤者有52例(72.22%)合并脊髓神经损伤,其中20例(38.46%)有神经功能改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提示无后结构损伤患者脊髓神经损伤和功能缺失的程度更重。结论无后结构损伤时脊髓神经损伤和功能缺失的程度明显高于有后结构损伤者,脊柱后结构的完整与否对脊髓神经损伤程度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伤情评估、功能恢复预测和完善Denis分类的有效尺度。 相似文献
88.
椎体成形术对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治疗意义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51
目的:探讨腰腰椎爆裂型骨折撑开复位与椎体成形术后椎体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方法:收集6具新鲜成人尸体的胸腰椎标本,制成T11-L1、L2-L4、T12-L2节段标本共10具,用自由落体撞击试验造成中间椎体爆裂型骨折,撑开复位、用注射型自固定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成形术。分别于骨折前、骨折撑开复位后、椎体成形术后用薄层CT扫描测量中间椎体内空隙,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定骨折前、椎体成形术后中间椎体与其上方椎间盘在前屈、后伸、侧屈和扭转就压力 下刚度的变化,并比较成形术后的伤椎及其下方的完整椎体的抗极限压缩测试结果。结果:8具标本造中间椎体爆裂型骨折模型成功。(1)骨折前椎体内无明显空隙;骨折并撑开复位后椎体内空隙体积平均为5.25cm^3,占椎体总体积的13.9%;椎体成形术后空隙减少,与骨折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骨折前椎体骨密度在正常范围,骨折并撑开复位后骨密度较骨折前降低;椎体成形术后,骨密度较骨折复位后及骨折前均明显升高。(3)椎体成形术后,伤椎的刚度与骨折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抗极限压缩强度的均值低于其下方完整椎体,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伤椎上方椎间盘在前屈和后伸应力下的刚度小于骨折前,但在侧屈应力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标本在扭转应力下的刚度小于骨折前。结论:(1)撑开复位未能恢复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椎体结构上的完整性,这可能是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内固定失败与矫正度丢失的重要原因。(2)应用注射型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成形术有助于伤椎的重建,术后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接近骨折前水平。 相似文献
89.
F. Oner L. Ramos R. Simmermacher P. Kingma C. Diekerhof W. Dhert A. Verbout 《European spine journal》2002,11(3):235-245
Reproducibility of fracture classification systems in general has been a matter of controversy. The reproducibility of spinal fracture classifications has not been sufficiently studied. We studied the inter-observer and intra-observer reproducibility of the Magerl (AO) classification using radiograms, CTs and MRIs of 53 patients. We compared this classification with the older and simpler Denis classification. Five observers classified the fractures, first using the radiograms and CTs and, 6 weeks later, with radiograms and MRIs. Three of the observers repeated the readings after 3 months. Three observers also classified the fractures according to Denis. Agreement was measured using Cohen's kappa test. The type (A, B, C) classification of the AO system was fairly reproducible with CTs. With MRI this was only moderate. Group sub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es yielded higher kappa values, corresponding to substantial agreement. The agreement was, in general, better with the Denis classification, but the variance was higher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finding proper categories for some injury patterns. Although the AO classification allows proper registration of all kinds of injury, the reproducibility, especially at the type level, is problematic. Use of MRI and better definition of the distinctive properties of the three different types may enhance the reproducibility of the scheme. 相似文献
90.
Vitamin D and Muscle Function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