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055篇 |
免费 | 562篇 |
国内免费 | 14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0篇 |
儿科学 | 303篇 |
妇产科学 | 4250篇 |
基础医学 | 947篇 |
口腔科学 | 52篇 |
临床医学 | 1408篇 |
内科学 | 1281篇 |
皮肤病学 | 232篇 |
神经病学 | 561篇 |
特种医学 | 224篇 |
外科学 | 1105篇 |
综合类 | 2146篇 |
预防医学 | 2455篇 |
眼科学 | 16篇 |
药学 | 1402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211篇 |
肿瘤学 | 12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20篇 |
2022年 | 539篇 |
2021年 | 668篇 |
2020年 | 644篇 |
2019年 | 549篇 |
2018年 | 482篇 |
2017年 | 537篇 |
2016年 | 614篇 |
2015年 | 530篇 |
2014年 | 1213篇 |
2013年 | 1233篇 |
2012年 | 925篇 |
2011年 | 1036篇 |
2010年 | 807篇 |
2009年 | 900篇 |
2008年 | 767篇 |
2007年 | 743篇 |
2006年 | 723篇 |
2005年 | 577篇 |
2004年 | 519篇 |
2003年 | 390篇 |
2002年 | 300篇 |
2001年 | 236篇 |
2000年 | 265篇 |
1999年 | 160篇 |
1998年 | 155篇 |
1997年 | 139篇 |
1996年 | 94篇 |
1995年 | 92篇 |
1994年 | 83篇 |
1993年 | 68篇 |
1992年 | 54篇 |
1991年 | 52篇 |
1990年 | 40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38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49篇 |
1984年 | 36篇 |
1983年 | 23篇 |
1982年 | 31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19篇 |
1979年 | 15篇 |
1978年 | 21篇 |
1977年 | 12篇 |
1976年 | 8篇 |
1975年 | 13篇 |
1973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51.
输卵管妊娠术后生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目的分析引起输卵管妊娠手术治疗后不同生殖状况的相关因素,探讨改善生殖状况,提高宫内妊娠率的方法.方法对自1999-01-2003-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两家医院的424例输卵管妊娠患者经腹腔镜或剖腹手术治疗后患者生殖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及x2分析,找出引起术后不孕及重复性异位妊娠的原因.结果424例患者术后宫内妊娠177例,占41.7%;出现重复性异位妊娠102例,占24.1%;有145例患者术后仍然未孕,占34.2%.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盆腔炎、不孕、异位妊娠、输卵管手术、输卵管粘连、输卵管伞端闭锁是输卵管妊娠术后不孕及重复性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结论积极预防盆腔病变,治疗不孕症是改善输卵管妊娠术后生殖状况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究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妊娠期亚甲减)孕妇叶酸(FA)利用能力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维生素B12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00例妊娠期亚甲减孕妇为研究组;另选同期100例甲状腺功能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孕妇FA、Hcy、维生素B12以及甲状腺功能,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两组FA利用能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维生素B1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A利用能力与Hcy呈负相关(r=-0.454),与维生素B12呈正相关(r=0.219);Hcy与维生素B12、FT3、FT4呈负相关(r=...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和围生期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成分输血等治疗方法.结果 28例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为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13例,HELLP综合征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脾功能亢进1例及不明病因5例.早产3例,阴道分娩6例、剖宫产19例.结论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处理的重点是治疗病因,加强监护,适时提升血小板数,防止分娩期出血. 相似文献
54.
魏晓怡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9(2):133-135
目的通过对异位妊娠声像图特征的分析,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02例异位妊娠的超声特征,对术前B超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B超诊断符合率为90.2%(92/102)。主要表现为盆腔内不同回声的包块,伴有子宫增大或腹腔内游离液体。结论B超是诊断异位妊娠最理想的无创伤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5.
胡鸣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3):27-28
目的 探讨黄体酮治疗因黄体功能不全而引起的先兆性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2012年在我院门诊治疗的符合条件的先兆性流产患者128例,采用肌肉注射黄体酮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肌肉注射黄体酮注射液治疗因黄体功能不全而引起的先兆性流产的有效率为91.4%,不良反应比较轻,并且发生率较低.结论 黄体酮治疗因黄体功能不全而引起的先兆性流产的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6.
妊娠期母体甲状腺激素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而子代的生长发育,尤其是甲状腺的发育,对母体甲状腺功能状态有很大的依赖性.孕母甲状腺功能异常若未及时发现和控制,会引起子代各种严重的不良后果,包括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先天性畸形、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神经系统发育落后等,甚至影响子代远期的生长发育,因此应及早检出并控制孕妇及子代的甲状腺功能异常,以提高子代存活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7.
目的 观察静脉用尼卡地平治疗孕期高血压急症的降压效果及对母婴的安全性。方法 观察16例妊娠期高血压急症病人接受静点尼卡地平治疗,心电监护仪观察24h动态血压、心率并评价其稳定性,电子监护仪监测胎心率用药前后变化,B超测定脐动脉血流S/D值并对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出生体重及新生儿预后的分析,了解其安全性。结果 全部患者静点尼卡地平后5~40min内血压可降至预期血压(140~150/90~100)mmHg,并能保持血压平稳。血压下降初始可伴心率加快,但多无症状,2h内即恢复。治疗前后胎心监护、胎儿脐血流无明显改变。结论 尼卡地平用于重度妊高症降压治疗是有效的,可平稳维持血压,未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对胎儿安全性与其他钙拮抗剂相似。 相似文献
58.
妊娠早期阻断协同刺激分子诱导自然流产模型孕鼠脾脏细胞母-胎免疫耐受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讨阻断协同刺激分子———CD80 和CD86对自然流产模型孕鼠妊娠结局及孕鼠脾脏免疫细胞对父系抗原免疫耐受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雌性小鼠 (CBA/J)分别与BALB/c及DBA/2两种雄性小鼠合笼交配 ,分别建立正常妊娠模型CBA/J×BALB/c( 2 0只 ,对照组 )和自然流产模型CBA/J×DBA/2 ( 2 0只 ,研究组 )。CBA/J小鼠于妊娠第 4天 (着床期 )腹腔分别注射大鼠同型IgG 0 2mg( 10只 ) ,或大鼠抗小鼠CD80 和CD86单克隆抗体 ( 10只 )。妊娠第 9天 ,采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分析孕鼠脾脏免疫细胞对父系抗原的增殖能力 ,并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 2(IL 2 )水平 ,以研究脾脏细胞母 胎免疫耐受状态 ;妊娠第 14天观察两组的胚胎吸收率。结果 ( 1)研究组中 ,腹腔注射大鼠IgG的孕鼠胚胎吸收率为 2 4 3% ,而注射大鼠抗小鼠CD80 和CD86单克隆抗体的孕鼠胚胎吸收率为 9 8% ,两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 2 )应用大鼠抗小鼠CD80 和CD86单克隆抗体 ,使妊娠 9d的孕鼠脾脏免疫细胞对父系抗原的增殖能力及IL 2水平显著下降(P <0 0 5 )。结论 孕早期阻断协同刺激分子 ,可诱导产生孕鼠脾脏免疫细胞对父系抗原的免疫耐受 ,从而使自然流产模型孕鼠的妊娠结局达到正常妊娠水平。 相似文献
59.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蜕膜组织中免疫相关细胞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妊高征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通过对妊高征患者及正常孕妇胎盘蜕膜组织中免疫相关细胞进行光镜观察,测定淋巴细胞转化率,探讨蜕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变化与妊高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蜕膜中大颗粒淋巴细胞及凋亡细胞显著增多,CD+57细胞数量及CD+4与CD+8比例上升,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升高。结论蜕膜中免疫相关细胞参与了妊高征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0.
Sanchez SE Qiu C Perales MT Lam N Garcia P Williams MA 《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gyn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2008,137(1):50-55
OBJECTIVE: Mounting evidence supports the view that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maternal mortality. Some, but not all, prior studies suggest that IPV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s of maternal medical conditions such as 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 which are leading causes of maternal mortality worldwide. We assessed the relation between IPV and risk of preeclampsia among Peruvian women. STUDY DESIGN: We conducted a case-control study at two large hospitals in Lima, Peru. Preeclampsia cases were 339 women with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and proteinuria (i.e., preeclampsia). Controls were 337 normotensive women. Information concerning women's exposure to physical and emotional violence during pregnancy was collected during in-person interviews conducted after delivery and while patients were in hospital. Odds ratios (OR)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 were estimated from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IPV was 43.1% among cases and 24.3% among controls. Compared with those reporting never exposure to IPV during pregnancy, women reporting any exposure had a 2.4-fold increased risk of preeclampsia (OR=2.4; 95% CI: 1.7-3.3). The association was strengthened slightly after adjusting for maternal age, parity and pre-pregnancy adiposity (OR=2.7; 95% CI: 1.9-3.9). Emotional abuse in the absence of physical violence was associated with a 3.2-fold (95% CI: 2.1-4.9) increased risk of preeclampsia. Emotional and physical abuse during pregnancy was associated with a 1.9-fold increased risk of preeclampsia (95% CI: 1.1-3.5). CONCLUSIONS: IPV among pregnant women is common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preeclampsia. These data support recent calls for coordinated global health efforts to prevent violence against wome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