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68篇 |
免费 | 176篇 |
国内免费 | 10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篇 |
儿科学 | 142篇 |
妇产科学 | 90篇 |
基础医学 | 506篇 |
口腔科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642篇 |
内科学 | 753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180篇 |
特种医学 | 674篇 |
外科学 | 468篇 |
综合类 | 462篇 |
预防医学 | 72篇 |
眼科学 | 24篇 |
药学 | 354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28篇 |
肿瘤学 | 3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59篇 |
2021年 | 88篇 |
2020年 | 90篇 |
2019年 | 80篇 |
2018年 | 91篇 |
2017年 | 71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79篇 |
2014年 | 185篇 |
2013年 | 190篇 |
2012年 | 152篇 |
2011年 | 201篇 |
2010年 | 198篇 |
2009年 | 206篇 |
2008年 | 219篇 |
2007年 | 241篇 |
2006年 | 200篇 |
2005年 | 196篇 |
2004年 | 155篇 |
2003年 | 148篇 |
2002年 | 128篇 |
2001年 | 112篇 |
2000年 | 108篇 |
1999年 | 93篇 |
1998年 | 108篇 |
1997年 | 84篇 |
1996年 | 88篇 |
1995年 | 85篇 |
1994年 | 64篇 |
1993年 | 65篇 |
1992年 | 62篇 |
1991年 | 49篇 |
1990年 | 50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39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34篇 |
1985年 | 43篇 |
1984年 | 46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34篇 |
1981年 | 27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16篇 |
1978年 | 14篇 |
1977年 | 12篇 |
1976年 | 9篇 |
1975年 | 7篇 |
1973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Nikaidoh术治疗完全型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的早期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性研究Nikaidoh术治疗完全型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TGA/VSD/PS)的早期结果。方法在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有8例TGA/VSD/PS患者在我院接受Nikaidoh术矫治,手术年龄4~29个月(11.4±7.6个月),体重5.2~11.0kg(8.0±1.9kg);所有患者房室连接一致,其中伴房室瓣骑跨1例,左肺动脉狭窄1例,本组患者术前均未行其他手术,手术均采用改良Nikaidoh术,即主动脉根部移位和重建左、右心室流出道,除1例冠状动脉同时移植和使用Homograft重建右心室流出道外,用自体心包补片扩大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结果手术死亡1例,无1例出现明显左室流出道梗阻(LVOTO)和右室流出道梗阻(RVOTO),轻度肺动脉反流3例,中度4例,除1例死亡患者外,其余左心功能均正常;随访时间平均8.8个月(3~18个月),7例存活;心功能状况佳,射血分数(EF)0.64±0.02;短轴缩短率(FS)0.33±0.02。未出现进展性主动脉瓣反流、LVOTO、RVOTO和肺动脉反流加重。结论Nikaidoh术适宜于治疗TGA/VSD/PS,尤其当解剖上存在不宜行Rastelli术的患者,早期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52.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前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支气管动脉(BA)灌注化疗前的定位价值。方法分析15例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前的的肺癌病例,中央型13例,周围型2例。15例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后传至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观察支气管动脉。结果13例中央型肺癌均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重建图像清晰显示肿瘤性支气管动脉的起点、分支情况及走行特点;其中2例右侧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2例周围型肺癌中有1例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1例找不到明确发自支气管动脉的供血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显示肺癌特别是中央型肺癌的肿瘤性支气管动脉并能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提供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53.
54.
55.
目的比较顽固性隐源性咯血(CH)和慢性肺结核(CTB)咯血的动脉造影表现特点及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对17例顽固性CH患者(CH组)及20例CTB咯血患者(TB组)行责任血管栓塞,比较两组责任血管数目、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NBSA)参与供血血管数目、血管造影表现及栓塞后中远期效果。结果 TB组人均责任血管数目、NBSA参与供血血管数目多于CH组(t'=5.469,t=5.212,P0.01);TB组血管增粗、纡曲、富血管化、BP分流及动静脉瘘的发生率均高于CH组(P均0.05)。TB组术后2年复发率高于CH组(P0.01)。CH组和TB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4.71%(11/17)、95.00%(19/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动脉是CH的主要责任血管。CTB咯血因存在大量NBSA供血,责任血管复杂。CTB咯血复发率高,与栓塞不彻底有关。根据造影特点选择栓塞剂及决定栓塞程度可预防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区域动脉灌注(local arterial infusion,LAI)给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方法 4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治疗组)20例,采用区域动脉灌注治疗;B组(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静脉给药,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A组血淀粉酶下降较B组迅速(P0.05),血液流变学的比较显示,A组的血液粘滞度下降更明显,差异显著(P0.05)。结论LAI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优于经静脉途径治疗。 相似文献
57.
目的:分析脐动脉血气pH值对剖宫产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7年1月1日至6月30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剖宫产娩出并完成脐动脉血气分析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主要观察终点是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按照新生儿是否发生住院期间并发症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脐动脉血气pH值。收集母婴围产期的资料和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资料,采用ROC曲线分析脐动脉血气pH对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872例新生儿(择期541例、急诊331例),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为14.1%,其中发生率最高的3项分别为感染、吸入性肺炎及心肌损伤。无并发症组pH值平均为7.31,有并发症组pH值平均为7.2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本研究中pH≤7.20的总体比例为3.1%(27/872),其中无并发症组pH值≤7.20的比例为1.6%(12/749),有并发症组pH值≤7.20的比例为12.2%(15/1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OR=8.224, 95%CI: 4.910~13.777, P<0.001)、妊娠期高血压(OR=1.886, 95%CI: 1.004~3.546, P=0.049)、宫内生长受限(OR=4.429, 95%CI: 1.280~15.330, P=0.019)、急诊剖宫产(OR=2.711, 95%CI: 1.682~4.369, P<0.001)、脐动脉血气pH值≤7.20(OR=7.420, 95%CI: 2.951~18.655, P<0.001)及5分钟Apgar评分小于10分(OR=11.849, 95%CI: 3.977~35.128, P<0.001)是新生儿发生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脐动脉血气pH值预测全部新生儿、择期新生儿及急诊新生儿住院并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0(95%CI: 0.508~0.633, P=0.012)、0.559(95%CI: 0.465~0.652, P=0.189)及0.617(95%CI: 0.538~0.697, P=0.002)。结论:脐动脉血气pH值≤7.2与剖宫产新生儿住院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有相关性,但是ROC分析显示其预测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分析局部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对其余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体质量年龄适合的新西兰白兔3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10)。实验组和对照组予以高脂饲料喂养,空白组予以普通饲料喂养。喂养4周后,对实验组采用颈动脉球囊损伤术进行动脉粥样硬化建模,12周后杀死兔子,取颈动脉、腹主动脉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各部位平均内膜厚度、斑块面积与管腔面积之比,同时抽取兔子静脉血行血脂分析。结果 4周末、8周末、12周末时,实验组、对照组体质量较0周时明显升高(P<0.05),空白组体质量较0周时无明显差异(P>0.05),且空白组体质量明显低于实验组、对照组(P<0.05),对照组间体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平均内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空白组(P<0.05),且实验组手术侧颈动脉平均内膜厚度、斑块面积与管腔面积明显大于对侧颈动脉、腹主动脉(P<0.05);12周末时,实验组、对照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高密度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且对照组间TG、TC、LDL-C、HDL-C、CR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局部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可使机体CRP水平升高,进而促进其余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59.
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纠治新生儿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总结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2年9月至2003年5月,5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患者行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手术平均年龄83.0±72.2 天,平均体重4.7±0.9 kg.由于求诊时已经超过最佳手术年龄,左心室退化,不能承受体循环压力,则先行肺动脉环缩和体肺动脉分流术,术后6~9天行第二期动脉转位术.结果一期手术中,1例术后32小时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少尿,经腹膜透析和药物处理无效死亡;其余4例分别在术后6~9天行二期动脉转位术,无死亡.术后随访2~10个月,生长发育良好,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心内无残余分流,主动脉和肺动脉干吻合口通畅,左心室射血分数(EF)0.68~0.77,短轴缩短率(FS)0.24~0.37,1例主动脉瓣轻度反流.结论对失去最佳手术时间的新生儿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行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是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在髂内、外动脉控制下用松质骨拉力螺钉治疗成人髋臼横形骨折。方法 :手术先将髂内外动脉做血流控制术后 ,行骨折复位、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共 2 1例。结果 :骨折达解剖复位 14例 ( 66.6% ) ;功能复位 4例( 19.9% )复位效果不佳 2例 ( 14 .2 % )。结论 :在髂血管控制下用松质骨拉力螺钉治疗成人髋臼横形骨折。失血量少 ,手术视野清晰 ,减少了并发症 ,缩短了手术时间 ,使手术质量获得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