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4篇
  免费   244篇
  国内免费   273篇
耳鼻咽喉   1956篇
儿科学   129篇
妇产科学   35篇
基础医学   364篇
口腔科学   238篇
临床医学   444篇
内科学   190篇
皮肤病学   30篇
神经病学   81篇
特种医学   160篇
外科学   813篇
综合类   1083篇
预防医学   271篇
眼科学   80篇
药学   651篇
  4篇
中国医学   84篇
肿瘤学   17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208篇
  2018年   187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232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491篇
  2013年   434篇
  2012年   389篇
  2011年   443篇
  2010年   332篇
  2009年   337篇
  2008年   364篇
  2007年   374篇
  2006年   316篇
  2005年   254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索牙槽突裂与鼻畸形同期整复的新方法。方法 对 4 2例牙槽突裂患者采用自体髂骨及松质骨充填牙槽裂隙 ,髂嵴软骨片覆盖并充垫塌陷的梨状孔外缘及鼻侧区 ,同时利用鼻前庭黏膜软骨复合组织瓣V Y推进法整复鼻畸形。结果  9~ 11岁患者牙槽突高度恢复平均为86 7% ,厚度恢复平均为 89 6 % ,牙槽突外形和功能为Ⅰ、Ⅱ级 ,尖牙在骨移植区萌出 ,梨状孔外缘鼻侧区低陷处高度恢复 ,鼻翼塌陷畸形恢复 ,鼻孔形态对称 ;12岁以上患者牙槽突高度恢复平均为70 1% ,厚度恢复平均为 71 7% ,牙槽突外形和功能为Ⅱ级、Ⅲ级 ;2例 18岁患者鼻背长轴、鼻端偏斜未能改善。结论 利用自体松质骨和软骨来修复牙槽突裂并同时进行鼻畸形整复 ,既能保证牙槽突高度、牙弓连续性的恢复 ,鼻畸形的改善 ,又能防止鼻背、鼻端长期畸形发展而造成难以矫正的偏斜 ,同时也能尽早消除因畸形给患者带来的心理障碍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整复方法  相似文献   
32.
Summary  In this unusual case there was a difficulty in diagnosis on the basis of histopathological reporting. On the grounds of clinical suspiscion one has to try to find out the proper diagnosis by advanced diagnostic methods like immunohistochemistry.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陈旧性骨折与颌骨畸形同期联合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伴有颌骨发育畸形的陈旧性骨折患者,在骨折手术复位的同时行上颌LeFort-I截骨术下颌矢状劈开术(SSRO),治疗发育畸形。结果6例患者术后均I期愈合。术前术后投影测量指标显示,患者正侧貌、审美平面及鼻唇角等指标有明显改善。结论在修复颌骨创伤畸形的同时,解决了颌骨发育畸形所带来的形态及功能障碍,陈旧性骨折与颌骨畸形同期联合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4.
Despite the common occurrence of pleomorphic adenoma of major salivary glands, intranasal pleomorphic adenoma are rare. We present a ease of pleomorphic adenoma of the nasal septum along with a brief review of literature. The histological nature of this lesion in comparison to other salivary gland tumours and the importance of an accurate diagnosis has been stressed.  相似文献   
35.
双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矫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双侧唇裂继发鼻畸形进行细致的病理解剖学分析,制定出具体的治疗目标,探讨矫正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以双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病理解剖学为基础,将手术程序分为鼻小柱及鼻尖整形、鼻翼软骨的整形、鼻底的整形3个连续的步骤。结果自2000年以来应用上述方法手术矫正36例,其中畸形严重的双侧完全性唇裂术后患者22例,占61.6%。所有病例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鼻外形明显改善,无感染及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7个月,满意率高达100%。结论双侧唇裂继发鼻畸形具有其特有的病理解剖学特征,以解剖学特征基础制定具体手术方案,确保了最终疗效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36.
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的优点.方法鼻内镜下行鼻中隔成形术50例,其中高位和后段偏曲6例.结果50例均一次完成手术,偏曲的鼻中隔均获得彻底矫正.手术时间30~72 min,平均48 min,偏进的鼻中隔获得彻底矫正,随访6~9个月,平均7.1月,治愈45例(90%),好转5例(10%).无鼻中隔血肿、脓肿、穿孔、鼻腔粘连、鼻梁塌陷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疼痛轻,术后并发症少,可同期行鼻窦手术,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适合国人的鼻尖分类体系,并设计相应的手术方案。方法根据鼻的形态差异,将鼻尖分为5型,即前伸型、后缩型、低垂型、肥大型和混合型,综合应用切除、缝合和填充移植物的手术方法行鼻尖修整术,并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本组1028例患者,术后鼻孔不对称10例,7例经再次手术后满意;线结反应3例;移植物从切口突出1例。随访973例患者3周至7年,效果满意。结论鼻尖分类体系能够指导手术设计和操作,并获得稳定、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扩大)内壁切除术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扩大)内壁切除术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均在鼻内镜下完全切除。10例随访12~72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仅1例术后1年后复发;10例均无溢泪发生。结论鼻内镜下上颌窦(扩大)内壁切除术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基本接近鼻侧切开的手术范围;最大优点是可避免面部瘢痕、创伤小、手术视野清晰、能够准确完整地切除肿瘤、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辐射对豚鼠鼻黏膜结构及微血管的损伤。方法:选择健康豚鼠8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及照射组(72只)。均在同样条件下喂养。将照射组豚鼠置于直线加速器射线内照射,每周1次,每次照射5Gy,计3周,总剂量15Gy,建立辐射损伤动物模型。分别于照射后0.5、1.0、2.0、3.0、5.0、6.0个月处死动物12只,随机取6只做鼻腔黏膜微血管铸型,另6只做病理检查。对照组在假照射后6个月处死动物,随机各选6只分别做鼻黏膜微血管铸型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照射组豚鼠的鼻黏膜辐射后早期表现为急性炎症反应,黏膜大量坏死、脱落,电镜下见仅少部分黏膜表面还被覆着正常的纤毛结构。以后黏膜开始修复,至6个月时基本结束,但大部分黏膜失去了正常的纤毛柱状上皮结构特点,部分区域甚至代为组织转化的鳞状上皮;微血管铸型可见,早期改变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血管内皮细胞肿胀,以后逐渐出现毛细血管的扭曲变形、闭塞及中断,毛细血管数量大量减少,致血液回流障碍,微静脉萎瘪。后期部分区域出现新生的毛细血管,但结构紊乱,不具备微循环的功能。结论:鼻黏膜的损伤、晚期的鳞状上皮组织转化以及鼻黏膜微循环的破坏是放疗后鼻腔功能障碍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40.
Stimulation of the nasal mucosa produces a number of respiratory reflexes the afferent limb of which is provided by the ethmoidal nerve, a branch of the trigeminal nerve. In the cat this nerve terminates within the trigeminal nucleus. It has no direct projection to brainstem respiratory centr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sponse of respiratory-related neurones in the nucleus of the solitary tract (NTS) to ethmoidal stimulation.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se neurones show both 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responses to ethmoidal stimulation. Thus, the NTS appears to be involved in respiratory reflexes initiated by stimulation of the nasal muco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