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4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27篇 |
口腔科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27篇 |
内科学 | 9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119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234篇 |
综合类 | 63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28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35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48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回顾应用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治疗虎口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虎口狭窄进行彻底松解后,以尺骨茎突上1.5~2.0 cm处为旋转点,根据虎口区皮肤缺损面积设计骨间背侧动脉皮瓣逆行转移治疗虎口狭窄中重度畸形42例,测量手术前后虎口大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39例,表皮部分坏死3例.31例获得随访,平均18个月,虎口宽度增加28~52 mm,平均37.9 mm.术后康复治疗能明显增加治疗效果,虎口宽度平均多增加8.6 mm.结论 骨间背皮瓣是治疗严重虎口狭窄的一种理想方法,术后固定及系统的康复治疗对保证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
难治性癫痫显微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三维痫灶定位诊疗计划对163例顽固性癫痫患者进行术前、术中致痫灶三维精确定位,然后在显微镜下采用几种术式结合的方法手术处理致痫灶、致痫网。术后随访1~2年,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结果发现术后癫痫发作完全消失52例(31.90%),发作显著改善83例(50.92%),改善较好10例(6.13%),改善较差15例(9.20%),发作无改善3例(1.84%),手术总有效率为88.96%,无效率为11.04%,术后88.96%以上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癫痫病灶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3.
目的报道枕大孔区脑膜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临床结果。方法选择经枕大孔后缘入路包括枕髁远外侧入路、枕下后正中入路和枕下下外侧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枕大孔区脑膜瘤7例,并结合文献分析影响枕大孔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的选择和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肿瘤最大直径为0.8~4.8cm,肿瘤瘤体位置位于脑干前方3例,侧方2例,后方2例。经枕髁远外侧入路2例,枕下后正中入路3例,枕下外侧入路2例,肿瘤手术全切除6例(Simpson Ⅰ级4例,Simpson Ⅱ级2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6例随访6~36个月,神经系统占位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选择合适的经枕大孔后缘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枕大孔区脑膜瘤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4.
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对手术入路、显微手术技巧、手术后处理及并发症防治进行系统分析。结果临床应用15例,其中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3例,面神经解剖学保留13例,耳蜗神经解剖学保留6例。术后短期并发症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是安全的手术方法,对脑组织结构的创伤小,利于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并有效保护面神经和听神经的功能。 相似文献
85.
目的应用显微手术夹闭、血管内栓塞和栓塞后手术夹闭3种治疗方法,探讨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案。方法显微手术瘤颈夹闭30个动脉瘤,栓塞34个动脉瘤,栓塞后夹闭15个动脉瘤。结果夹闭组30个完全夹闭,无复发,死亡率6%(2/30)。栓塞组完全闭塞率70.6%(24/34),复发率17.6%(6/34),死亡率11.8%(4/34)。栓塞后手术组15个完全夹闭,无复发,死亡率6.7%(1/15)。治疗结束用GOS评价,1个月后3组良好率分别为80.0%、79.4%和80.0%;半年后良好率分别为90.0%、88.2%和86.7%。结论显微手术瘤颈夹闭术仍然是治疗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具有1次治疗彻底和复发率低的优势,并可作为栓塞失败的补救手段。 相似文献
86.
目的检测大鼠脊髓损伤经显微外科技术处理的自体外周神经移植后神经纤维的再通及后肢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利用改良Allen撞击方法建立脊髓打击损伤模型,12周后,将大鼠分为2组,实验组切取后肢腓肠神经,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去除神经外膜,将其修剪成小段,游离移植于脊髓损伤处,对照组仅显露脊髓损伤段,不作神经移植。分三个时相点(1、2、3个月)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并观察损伤移植处的形态学变化及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损伤移植处脊髓的形态学明显好转;损伤移植处上段脊髓中,移植1个月组有HRP阳性标记物,以后逐渐增多;移植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结论经显微外科技术预处理外周神经组织移植后可促进大鼠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联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桡侧半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VSD技术联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桡侧半缺损6例。急诊清创后,创面用VSD材料覆盖,二期行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切取皮瓣面积最大为12cm×10cm.最小为10cm×8cm。结果6例6块皮瓣全部成活,无截肢病例,随访3个月~2年,平均12个月,皮瓣外形及感觉恢复良好,供区愈合良好。结论应用VSD技术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桡侧半缺损.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8.
微型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创面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报道应用微型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前臂远端尺侧沿尺骨与尺侧腕屈肌间隙于腕上4~9 cm范围内设计皮瓣。皮瓣面积最大4.0 cm×3.0 cm,最小2.5 cm×1.5 cm;修复创面的面积最大为3.5 cm×2.5 cm,最小为2.0 cm×1.5 cm。皮瓣供血动脉为尺动脉腕上皮支的上行支,皮瓣静脉为前臂尺侧浅静脉,皮瓣的神经为前臂内侧皮神经的终末支。结果临床应用16例,术后皮瓣均成活,外形不臃肿,感觉恢复良好,其中S_4 4例,S_3~+9例,S_3 3例,S_2及以下0例,S_3~+及以上者81.25%。结论微型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创面,不牺牲主要血管,创伤小,术后手指的外观及感觉功能较好,是修复手指创面的可行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股方肌骨瓣移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中长期疗效. 方法 自2003年3月至2008年12月,采用股方肌骨瓣移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62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50例,女12例,平均年龄39岁(16 ~ 62岁).车祸15例,摔伤47例.Garden骨折分型:Ⅱ型8例,Ⅲ型29例,Ⅳ型25例,其中Ⅱ型均为头下型骨折.受伤到入院时间平均12 h(2~ 96 h),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4 d(2 ~8 d).术后3个月开始部分负重,6个月后完全负重.术后39例随访3~5年,根据X线照片结果判断骨折愈合及股骨头坏死情况,必要时行MRI检查.根据Harris评分评价疼痛、功能、畸形、运动范围. 结果 术后2例发生骨折不愈合,骨折愈合率为96.8%.6例发生股骨头坏死,发生率15.4%.术后3个月与术后3年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Harris评分优29例,良6例,一般1例,差3例. 结论 股方肌骨瓣移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操作简便,骨折愈合率高,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低,中长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创伤性近侧指间关节缺损畸形的可行性,评价其术后疗效. 方法 自2007年9月至2010年11月,对10例创伤性近侧指间关节缺损畸形病例二期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示指5例,中指4例,环指1例,其中再造手指1例. 结果 10例患者手术顺利,伤口一期愈合,术中、术后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8个月到3年的随访,置换的近侧假体关节外观和运动功能良好,伸屈活动范围50°~ 80°.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本组10例手功能评定:优6例,良3例,可1例. 结论 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创伤性手指近侧指间关节缺损畸形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