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1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篇 |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33篇 |
口腔科学 | 14篇 |
临床医学 | 30篇 |
内科学 | 10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154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294篇 |
综合类 | 76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33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43篇 |
2012年 | 46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研究Labbe静脉的解剖形态和位置,探讨通过3D-CT静脉造影(3D-CTV)的方法 来判断Labbe静脉的形态和位置,为术前决定是否适合应用颞底经小脑幕(经岩)手术入路提供帮助.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观察Labbe静脉形态,测量与横窦乙状窦岩上窦交界(STP)的距离.8例岩斜肿瘤患者术前通过3D-CTV测量Labbe静脉汇入静脉窦点与STP之间的距离,然后根据术中实际测量值来验证3D-CTV对Labbe静脉位置判断的准确性.结果 20侧Labbe静脉静脉窦汇入点和STP的距离为(22.91±8.09)mm,<10 mm(前置型)共2例,占10%.术前3D-CTV所显示的Labbe静脉形态与术中实际观察的形态完全一致,测量Labbe静脉汇入点至STP的距离和术中实际测量值基本一致.结论 相对于MRV和DSA,3D-CTV检查可以更方便准确地判断Labbe静脉位置.颞底经小脑幕(经岩)手术术前有必要进行3D-CTV检查以明确Labbe静脉的位置.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总结特发性慢性睾丸痛患者行显微精索去神经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在本院接受显微精索去神经术的2例特发性慢性睾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术后的疼痛评分、心理状况评估及手术切口护理,总结相关护理经验.结果 2例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无切口感染,心理稳定,均于术后1周左右出院.结论 周密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此类患者显微手术后顺利康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早、中期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方法,讨论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入院前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存在,35例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1例经手术探查证实右侧A2段动脉瘤.36例患者均在早、中期进行显微手术治疗.早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 d内手术22例,中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0 d内手术14例.结果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Ⅰ级21例,Ⅱ级4例,Ⅲ级4例,Ⅳ级4例.术后均复查头颅CT,无术后颅内血肿,不同部位脑梗死5例.死亡3例,1例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后发生枕叶梗死,发生脑疝,家属放弃治疗;1例为Hunt-Hess Ⅴ级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后脑疝症状未解除:1例为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后2年再发出血,手术夹闭后1周突发枕骨大孔疝.术后26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1例患者提示前交通动脉瘤完全未被夹闭,1例后交通动脉瘤有残颈,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示后交通动脉未显影.结论 早、中期显微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术后脑缺血是颅内动脉瘤手术的严重并发症,特别是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术中对后交通动脉的保护十分重要.对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体内血栓形成或粥样硬化患者的手术治疗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器械最佳的清洗方法,以提高清洗效果。方法于2013年2—10月将眼科和手外科显微手术使用后的1350件器械随机分为对照组、浸泡组和振洗组,每组各450件。3组器械分别做清洗处理,对照组器械不做预处理,浸泡组器械在多酶清洗液中浸泡10 min,振洗组器械在含多酶清洗液的数控超声波清洗机中浸泡超声波振洗10 min,然后将3组器械均置于全自动清洗消毒机使用轻型循环清洗。采用目测法和放大镜检测法检查清洗效果。结果目测法检查对照组、浸泡组、振洗组清洗质量合格件数分别为341,402,439件,合格率分别为75.78%,89.33%,97.56%;放大镜检查合格件数分别为319,381,428件,合格率分别为70.89%,84.67%,95.11%,振洗组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浸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9.8946,96.6823;P<0.01)。结论在多酶清洗液中超声振洗后再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清洗可提高清洗效果,是显微手术器械理想的清洗方法。 相似文献
25.
一直以来,颈静脉孔都是神经外科、头颈外科.耳鼻喉科和肿瘤外科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颈静脉孔结构复杂,Rhoton认为可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1)尺寸和形状各不相同且极不规则;(2)穿行的重要组织结构众多;(3)位置深在,毗邻复杂。尽管近年来显微外科技术、神经影像学及术中神经功能监护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已有了很大发展,但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肿瘤目前仍是外科领域里最难的手术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26.
目的:总结25例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探讨显微手术技巧及动脉瘤破裂的处理。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及控制性低血压下,依据动脉瘤的部位选择手术入路,在显微镜直视下操作,解剖动脉瘤颈,稳妥夹闭瘤蒂,结果:本组25例中术后恢复工作19例(76%),轻残3例,重残2例,死亡1例,并发脑积水2例,水灶性脑梗塞2例。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使颅内动脉瘤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和暂时阻断载瘤动脉是降低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和术后病人致残及死亡的重要措施。脑积水是最常见并发症,需行V-P分流。 相似文献
27.
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入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共20侧,15例头颅干标本共30侧,对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人路相关解剖标志进行了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摄、测量和统计。结果面神经额支与颧支存在变异的可能,离断颧弓的断端间距约30mm,颅板外缘至颧骨前后根夹角处距离约25mm,前后根交点与中颅窝底的夹角为-0.03±2.83(-5.0-4.0)°。与保留颧弓相比,离断颧弓后的骨窗下缘至颞底可缩短15mm左右的距离,与干标本测量颧弓宽度的数据14.76mm相当。海绵窦中段的截面、视神经管和眶上裂的解剖关系相对固定。结论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入路适用于海绵窦-眶尖区病变,其手术空间和视角非常理想,应根据手术需要酌情采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总结颈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借助手术显微镜和高速磨钻对225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前入路显微减压手术,采用自体骨、钛网或Cage融合后使用钉板系统固定;术中用体感诱发电位(SEP)进行监护。结果本组术后均无重大并发症发生。随访5~120个月,影像学资料证实受累脊髓、神经根减压彻底,自体骨、钛网或Cage融合良好,无移动、塌陷或滑脱,钛板内固定位置准确,无螺钉松脱或钛板断裂。各组的JOA评分较术前提高。结论颈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椎病,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9.
年龄小于45岁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年轻患者临床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临床收治的41例52眼、年龄〈45岁、临床确诊为进展期或晚期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病例进行抗青光眼显微手术处理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时间平均(32.50±5.08)个月;男16例,女25例;进展期28眼,晚期24眼;52眼均行抗青光眼手术-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眼轴长平均(22.40±1.63)mm,其中〈21mm占17.31%,小眼球占13.46%;前房深度平均(1.90±0.39)mm,其中〈1.9mm占61.46%;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高褶虹膜构型占59.62%,其中睫状突位置靠前者10眼;术前平均眼压(41.73±12.26)mmHg,末次术后平均眼压(12.03±4.57)mmHg,术前后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0,P〈0.001)。术后并发症主要有浅前房,恶性青光眼。恶性青光眼手术处理方式包括玻璃体抽液、前段玻璃体切割以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4眼因眼压控制不理想,行二次抗青光眼手术治疗。结论年轻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女性多见,多伴有眼轴短、前房浅等特点,抗青光眼复合式小梁手术治疗要注意防治术后浅前房、恶性青光眼的发生。术前详细检查、手术操作精细以及有效处理术后并发症将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0.
眶上裂区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为手术治疗涉及眶上裂区肿瘤提供详尽的显微解剖及解剖参数。方法 应用20 例成人头颅湿标本, 在放大5 ×25 倍显微镜下, 对眶上裂区进行逐层显微解剖, 观察及测量。结果 眶上裂位于眶尖与海绵窦之间。被 Zinn 腱环分为三部分: 外侧区、中央区和下侧区。滑车神经、额神经、泪腺神经及眼上静脉经外侧区穿行。动眼神经上、下支、外展神经、鼻睫神经及腱状神经节的交感根和感觉根均经中央区穿行。下侧区仅有眼下静脉穿行。本研究对穿行于上述各区域的神经及血管的行程及毗邻结构进行了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结论 熟悉此区域的显微解剖, 术中可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