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5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9篇 |
基础医学 | 39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29篇 |
内科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6篇 |
外科学 | 211篇 |
综合类 | 41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9篇 |
中国医学 | 21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Orthopaedics and Trauma》2020,34(6):369-378
Genu varum is a relatively common finding in children. There are numerous conditions, both congenital and acquired which can be responsible with varying prognoses and treatments. Physiological bowing is seen most commonly and has a benign course, usually spontaneously resolving with growth. Idiopathic tibia vara (Blount's disease) is the most frequently encountered pathological condition; treatment is dependent on the age of the child and severity of the deformity at presentation. Systemic conditions, most of which also result in short stature can also result in genu varum – these include achondroplasia, rickets, renal osteodystrophy and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This article gives an overview of clinical assessment of children presenting with tibial deformity, normal variants and discusses frequently encountered pathology in children with genu varum along with current treatment modalities. 相似文献
22.
文题释义: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是一种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保膝术式。通过胫骨近端内侧切口,在水平面、冠状面双截骨后,进行楔形撑开、钢板固定。其治疗意义在于将内翻的下肢力线转移至相对正常的膝外侧,以缓解内侧症状,延长关节寿命,延缓骨关节炎进展,甚至避免关节假体置换。
个体化力线矫形:根据膝骨关节炎的多阶段性,针对不同退变程度的膝内侧间室,施行不同的力线矫形方案。通过术前规划截骨后的楔形撑开角度或距离,可以将内翻的下肢力线矫正至中线或偏外侧,以达到临床治疗效果。
背景: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对于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患者疗效明确,但目前关于力线矫正点的选择仍以Fujisawa点作为参考,个体化力线矫形是否能获得更优越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个体化下肢力线矫形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无锡市人民医院骨科因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行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的46例患者。根据X射线片、MRI综合评估患膝并划分退变等级(Ⅰ-Ⅲ级),其中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个体化组及对照组,每组16例;14例Ⅲ级患者作为Fujisawa组。个体化组轻度退变Ⅰ级矫正下肢力线至胫骨平台50%点,中度退变Ⅱ级矫正至胫骨平台外侧55%点;对照组、Fujisawa组均矫正力线至62.5%点。测量评估术后下肢力线,比较术前、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胫骨近端内侧角;随访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患膝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比较患者术后综合满意度的自评分。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②3组下肢力线矫形结果满意,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胫骨近端内侧角较术前明显增加,股胫角明显减少(P < 0.05);③随着随访时间延长,3组患者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显著增加,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显著减少,组内不同时点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个体化组术后3,6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高于对照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个体化组及对照组术后12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所有患者对手术矫形效果满意,个体化组术后综合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个体化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通过准确地力线矫形,有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恢复,提升患者满意度。
ORCID: 0000-0003-0566-2858(俞颖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析伸筋易骨矫形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轻度内翻畸形的有效性。[方法]将70例KOA轻度内翻畸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伸筋易骨矫形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玻璃酸钠注射液关节腔注射治疗。两组均治疗21 d,分析治疗前后局部胫股力线解剖角(α角),膝关节功能积分,下肢力线偏移距离(L),下肢绝对长度(H),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张力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股直肌、腘绳肌肌肉张力均有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α角和L显著减少(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H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伸筋易骨矫形手法是治疗KOA轻度膝内翻畸形的有效方法,能够有效减小膝关节内翻畸形的角度,显著提高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诊断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6-2019年于我院就诊的38例(44只患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作为观察组,筛查时间为孕周20~26周,另选取同期于我院检查正常的胎儿35例(70只足)作为对照组。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分别测量2组足长(FL)及足宽(FW),并计算FL/FW值;采用Dimeglio法评估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并分析其与FL、FW及FL/FW的相关性,采用ROC法分析FL、FW及FL/FW诊断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价值。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FL及FL/FW值较小,而FW值较大,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Dimeglio分级的FL、FW及FL/FW比较差异显著(P<0.05),FL及FL/FW值随Dimeglio分级升高而逐渐减小(P<0.05),而FW值随Dimeglio分级升高而逐渐增大(P<0.05);Spearman分析显示,FW与 Dimeglio评分呈正相关,而FL和FL/FW与 Dimeglio评分呈负相关(P<0.05);ROC分析显示,FL、FW及FL/FW诊断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3(95%CI:0.591~0.926,P =0.005)、0.661(95%CI:0.522~0.849,P =0.017)、0.835(95%CI:0.709~0.984,P<0.001),最佳诊断截断值依次为4.01、2.49、1.92,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73和81.26、81.07和78.93、90.13和90.74,经分析,FL/FW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诊断价值最大。 结论 产前超声对临床准确诊断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5.
Ju-Hyung Yoo Sang-Hoon Park Chang-Dong Han Hyun-Cheol Oh Jun-Young Park Seung-Jin Choi 《Yonsei medical journal》2016,57(1):225-231
Purpose
To identify the accuracy of postoperative implant alignment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MIS-TKA), based on the degree of varus deformity.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research examined 627 cases of MIS-TKA from November 2005 to December 2007. The cases were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the preoperative degree of varus deformity in the knee joint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postoperative alignment of the implant: less than 5° varus (Group 1, 351 cases), 5° to less than 10° varus (Group 2, 189 cases), 10° to less than 15° varus (Group 3, 59 cases), and 15° varus or more (Group 4, 28 cases).Results
On average, the alignment of the tibial implant was 0.2±1.4°, 0.1±1.3°, 0.1±1.6°, and 0.3±1.7° varus, and the tibiofemoral alignment was 5.2±1.9°, 4.7±1.9°, 4.9±1.9°, and 5.1±2.0° valgus for Groups 1, 2, 3, and 4, respectively, in the preoperative stage, indicating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p>0.05). With respect to the accuracy of the tibial implant alignment, 98.1%, 97.6%, 87.5%, and 86.7% of Groups 1, 2, 3, and 4, respectively, had 0±3° varus angulation, demonstrating a reduced level of accuracy in Groups 3 and 4 (p<0.0001).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erms of tibiofemoral alignment, with 83.9%, 82.9%, 85.4%, and 86.7% of each group, respectively, showing 6±3° valgus angulation (p>0.05).Conclusion
Satisfactory component alignment was achieved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regardless of the degree of varus deformity. 相似文献26.
为研究膝骨性关节炎合并内翻畸形患者术前生物力学群体特征,用于比较患者术前术后步态延续性及进行术后康复指导,本文采集9例患者水平行走和坐立-起身过程的步态,并进行骨肌多体动力学分析。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水平行走时试验组下肢运动功能减弱,试验组非手术侧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22.5°~71.5°,拟置换侧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24.4°~57.6°,而对照组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7.2°~62.4°。单侧膝内翻患者完成坐立-起身过程时的下肢地面反作用力对称度介于0.72~0.85,非手术侧下肢起主要支撑作用。双侧膝内翻患者坐立-起身时地面反作用力之和最小。尽管单侧膝内翻患者采用非手术侧下肢过量负载的代偿方式能完成术后日常活动,但长期过量负载容易增加非手术侧下肢膝关节罹患膝骨性关节炎风险。对膝骨性关节炎合并内翻畸形患者完成日常活动的运动学和生物力学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从生物力学角度理解内翻膝的发病机制,对患者的术前评估、预防和术后恢复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7.
背景:以置入内固定物治疗是股骨远端骨折研究的首选方法之一。
目的:因股骨远端骨折的解剖结构复杂,故评价股骨远端骨折后不同内固定物治疗后生物力学变化可引导临床应用。
方法:分别测定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动力髁螺钉以及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时的抗压刚度和抗弯强度,同时比较3种内固定之间的生物力学变化。对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动力髁螺钉以及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明确3组内固定物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内固定物置入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时,动力髁螺钉的应力遮挡过大,而逆行交锁髓内钉的刚度过低。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既具有一定的变形性,使应力能够通过骨传导,又具有较强的刚度,能够为骨折的内固定提供较好的稳定性。对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发现,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内固定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是股骨远端骨折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胫骨高位开放式截骨术(OWHTO)联合关节镜清理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本院骨伤科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15例(16膝)。术前利用3D打印截骨导板模拟OWHTO,根据理想的术后下肢力线(WBL),确定截骨部位、合页、高度、宽度、胫骨平台后倾角(PTS)及锁定钢板模型,进行截骨内固定。对术前术后WBL、Lysholm评分、PTS、髌骨高度指数(Caton指数)进行比较。结果随访15~24个月,WBL术前为(19.27±1.55)%,3D打印设计为(61.91±0.24)%,术后WBL恢复到(60.54±0.84)%,术前术后有统计学差异,3D打印设计与术后实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术后PTS分别为(10.01±2.89)°,(10.06±0.09)°,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Lysholm评分(82.31±1.22)分,与术前(34.75±1.8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OWHTO,可实现精确截骨,显著改善下肢力线,减少术中透视,节省手术时间,是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9.
文题释义:膝关节置换:一种治疗膝关节终末期病变的手术方式,可明显减轻患者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但尚有约20%患者存在术后不满意情况,需进一步研究加以改善。下肢全长片:完整呈现全部下肢解剖结构的影像记录方法,可用于评估下肢总体力线(髋膝踝角)及下肢功能长度,为膝关节置换提供术前参考及术后功能评价。背景:膝关节置换后功能不佳的原因有许多,下肢不等长作为其中的一种,对膝关节置换后功能的影响程度尚未被充分研究。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下肢不等长的变化程度、可能影响因素及功能变化。方法: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107例(124膝),男23例,女84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90例(90膝),双侧全膝关节置换17例(34膝),其中分次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且间隔时间超过6个月的3例(6膝)并入单膝组;因此单膝组共93例(96膝),双膝组14例(28膝)。患者对治疗及试验方案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分别于术前、术后10 d及术后6个月拍摄患者站立位下肢全长正位片并测量记录下肢长度及髋膝踝角,大体测量膝关节屈曲挛缩角并记录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结果与结论:①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下肢长度随着畸形矫正而增长,术后6个月下肢长度长于术后10 d,术后10 d 时70.2%的患者下肢增长,术后6个月79.0%的患者肢体增长;②术后10 d及术后6个月时,术后屈曲挛缩角矫正量与术后下肢长度变化量呈正相关;③术侧肢体延长程度与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增量呈正相关;④术前与术后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接近,术前为45.1%,术后10 d为 55.3%,术后6个月为46.0%;⑤术前及术后6个月下肢不等长受双下肢畸形差值影响,术前的影响因素为双下肢髋膝踝角差值及双下肢屈曲挛缩角差值;术后6个月时影响下肢不等长的因素是双下肢屈曲挛缩角差值;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下肢不等长影响双下肢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差值。ORCID: 0000-0002-9642-4136(唐金龙)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0.
背景: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伴髋内翻畸形必须进行外科矫形治疗,尽量恢复股骨正常的生物力线。目前尽管截骨矫形方案很多,但楔形外翻截骨已成主流,矫形后单纯外固定并发症较多,螺钉、钉-板系统等髓外固定存在问题较多,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股骨近端处楔形外翻截骨、交锁髓内针内固定可获得较好的中长期治疗效果。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伴髋内翻畸形的髓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及生物相容性。
方法:纳入23例股骨近端髋内翻伴肢体短缩畸形的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颈干角为56°-110°,平均79°,股骨相对长度较对侧短缩1.9-8.9 cm,平均4.0 cm。所有患者均行股骨近端处楔形外翻截骨、病灶清除、取肋骨植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
结果与结论:固定后1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平均1年。所有内固定物均牢靠。股骨生物力线均基本矫正,截骨面处达骨性愈合,髋内翻畸形的颈干角矫正为90°-125°,平均112°,股骨相对长度矫正后较固定前延长1.5-2.5 cm,平均2.0 cm,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影响不明显。固定后19例患者中3例正常行走无跛行,7例扶双拐行走,5例扶单拐行走,4例不扶拐轻度跛行。固定后19例患者中12例疼痛消失,6例疼痛明显缓解,加重并出现新疼痛1例。所有患者固定后均无感染、再骨折及畸形进展。结果证实,股骨近端处楔形外翻截骨、病灶清除、取肋骨植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髋内翻伴肢体短缩畸形的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效果良好,不仅可减少植骨量、充分矫正畸形及预防复发,而且中期随访观察证实截骨面处达到骨性愈合,髋关节功能改善良好,生物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