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58篇
  免费   519篇
  国内免费   716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41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569篇
口腔科学   120篇
临床医学   1015篇
内科学   142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364篇
特种医学   606篇
外科学   4343篇
综合类   1664篇
预防医学   241篇
眼科学   126篇
药学   547篇
  10篇
中国医学   1042篇
肿瘤学   110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21篇
  2022年   305篇
  2021年   378篇
  2020年   370篇
  2019年   264篇
  2018年   279篇
  2017年   319篇
  2016年   339篇
  2015年   366篇
  2014年   854篇
  2013年   747篇
  2012年   764篇
  2011年   705篇
  2010年   700篇
  2009年   556篇
  2008年   445篇
  2007年   439篇
  2006年   414篇
  2005年   325篇
  2004年   313篇
  2003年   303篇
  2002年   241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80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5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直腰旋转平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树贵  王涛  胡文杰  张连群  孙伟  王锋 《光明中医》2008,23(8):1104-1105
目的:观察直腰旋转平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56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直腰旋转平推法治疗组301例,常规推拿治疗组268例。两组均每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直腰旋转平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优于常规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32.
开窗腰椎间盘切除再手术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Guo JJ  Tang TS  Yang HL  Xu YZ  Jiang WM  Huang LX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6):1075-1079
目的探讨开窗腰椎间盘切除再手术治疗初次开窗髓核摘除术失败患者的远期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51例行第二次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随访时间120~203个月,平均随访146.8个月。按MacNab分类和JOA评分标准评价满意度和远期功能。对放射学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对比研究。结果51例患者中,结果优良率70.6%,失败率15.7%,患者总体满意率78.4%。除了8例失败患者,远期随访的43例患者JOA评分平均提高(64.6±18.2)%,术后行走能力明显改善。对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测量发现术后椎间隙高度明显下降,但不影响远期功能结果。吸烟、是否有外伤等发病诱因、合并纤维化和初次术后症状未缓解期对远期结果有影响。心理社会因素与预后可能存在一定关系。结论开窗腰椎间盘切除再手术治疗初次开窗髓核摘除术失败患者疗效满意,但手术复杂性高,明确术前诊断和严格手术指征非常重要。JOA评分被证明为易于患者和医师实施,量化主观数据的评估法。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急性期绝对卧硬板床做牵引治疗(以骨盆牵引法为主);慢性期注意劳逸结合及腰部活动幅度,红外线照射以活血消肿;康复期注意腰肌、背阔肌功能锻炼。结果42例病人中急性期绝对卧硬板床结合牵引治疗〉60d者10例,随访6个月治愈率达100%,绝对卧床41-60d有7例,治愈6例(86%);绝对卧床21~40d有14例,治愈10例(71%);绝对卧床〈20d有11例,治愈5例(45%),6例暂时症状消失或疼痛减轻,复发经久不能根治。结论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经绝对卧硬板床结合牵引治疗足够的时间,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4.
陈宇  毕擎  章水均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3):64-66,69
目的探讨后路中和固定系统(Dynesys)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初期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2年10月浙江省人民医院骨科因腰腿痛行腰椎后路减压Dynesys内固定术患者17例。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改善评估;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术后随访6~13个月,平均10个月。VAS疼痛评分术前(8.4±1.5)分;术后(2.7±2.1)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为(67±23)%,术后为(29±19)%,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无椎根螺钉松动断裂,无套管及绳索的松动滑脱。结论 Dynesys既能在临床上明显改善腰椎退行性疾病,又较好保留了固定节段间的活动度,是目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非融合性内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35.
目的总结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腰椎固定融合术并发神经损伤的特点,分析损伤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2012年6月—2015年12月由同一组医师采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固定融合术治疗的腰椎病变患者277例,其中9例出现神经损伤(男4例、女5例),年龄42~78岁,平均56.7岁。腰丛损伤1例,马尾神经损伤1例,神经根损伤7例。手术操作损伤3例,螺钉位置不正确损伤2例,血肿压迫2例,混合因素1例,原因不明1例。予非手术治疗5例,再次手术4例。结果 9例患者随访9~36个月,平均22.5个月。末次随访时,手术操作直接损伤的3例中2例部分恢复,1例完全恢复;2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所致的神经根损伤完全恢复;2例血肿压迫所致神经损伤者1例完全恢复,另1例大部分恢复;混合因素导致马尾神经损伤的1例患者部分恢复;损伤原因不明的1例完全恢复。结论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腰椎固定融合术的神经并发症以神经根损伤多见。神经损伤有显露和手术方式的客观原因,但术者的操作可能是更主要的因素。术前应严格选择病例、术中操作要谨慎细致,以预防神经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术中在椎旁肌肉中注射药物对控制腰椎手术后疼痛的治疗作用。【方法】153例腰椎后路手术患者,分为肌肉封闭组78例,注射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对照组75例,不作封闭治疗。分别观察术后不同时间两组VAS疼痛评分、住院期间肢体感觉、肌力、腱反射、平卧翻身及下地行走时间等。【结果】术后1d、1周、2周VAS评分,椎旁肌封闭组为(5.75±0.76)、(4.22±0.80)、(3.37±0.79),对照组则为(7.82±0.69)、(6.32±0.79)、(5.53±0.79),各时间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旁肌封闭组对止痛药物的依赖性低,患者术后平卧翻身时间(1.85±0.31)d和下地行走时间(3.09±0.39)d均较对照组(2.09±0.36)d和(3.47±0.43)d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期间封闭组没有发现明显的胃肠道反应、心血管系统异常反应、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结论】术中椎旁肌封闭能有效控制腰椎手术后的早期疼痛反应疼痛,对术后功能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37.
探讨螺旋CT引导下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日间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日间病房住院的1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引导下射频联合臭氧消融治疗日间手术。收集手术时间,术毕至出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月、3月的疼痛数字评分(NR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改良 Macnab评级和手术相关并发症,并进行术前与术后的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在螺旋CT引导下穿刺成功率为100%,并在手术当日出院,平均手术时间为(35.55±10.44)min,平均术毕至出院时间为(58.36±25.26) min,平均总住院时间为(453.91±27.18)min。术后1、3月的NRS评分和ODI评分均低于术前;术后1、3月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有效率分别为86.13%、89.05%。所有患者均未有穿刺或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螺旋CT引导下射频联合臭氧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日间手术是可行的,其可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日常功能障碍、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8.
39.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对比研究陈旧性与新鲜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经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s vertebra plasty,PVP)后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2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PVP治疗,将研究对象按陈旧性骨折和新鲜性骨折分为2组,分别拍摄2组术前、术后标准正侧位X线片,从而对骨折椎体高度的恢复、后凸畸形的矫正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进行研究对比。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且恢复良好,均恢复日常活动能力。但陈旧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椎体高度恢复和后凸畸形的矫正程度均不如新鲜性骨折患者。 结论 PVP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明显,尤其对新鲜骨折效果显著,且对于缓解陈旧性骨折疼痛症状也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0.
Background: Recent experience indicates that unstable spine fractures should be stabilized dorsoventrally. To avoid the high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the common anterior approach—i.e., thoraco-phreno-lumbotomy—we developed a technique that allows the anterior fusion of lumbar spine fractures using an endoscopic retroperitoneal (lumboscopic) approach. Methods: Lumboscopic anterior fusion was performed a few days after the initial dorsal stabilization. The retroperitoneal space was accessed endoscopically via a suprailic incision and enlarged using a ballon spacer and CO2 insufflation. The peritoneum and the kidney were gently pushed ventrally. Mobilization of the psoas muscle dorsally then allowed exposure of the fractured spine bodies. Via two additional trocars placed opposite the fractured level, the damaged disc and bone were removed, and anterior spondylodesis was performed with an iliac crest bone block and a titanium plate. Results: The technique was applied successfully in 12 patients with fractures of L1 (n= 6), L2 (n= 4), L3 (n= 1), and L4 (n= 1) as a mono- or bisegmental fusion, requiring instrumentation from T12 to L5. No major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neurological problems) were encountered. Blood loss was minimal. None of the patients required conversion to open surgery. Patients were mobilized early, starting regularly at the second postoperative day. Conclusions: Lumboscopic instrumentation of the lumbar spine is a safe, minimally invas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spine fractures. The patients benefit from reduced pain, low morbidity, and excellent cosmetic results. Received: 30 April 1999/Accepted: 2 July 19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