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51篇
  免费   1126篇
  国内免费   1153篇
耳鼻咽喉   29篇
儿科学   122篇
妇产科学   36篇
基础医学   1969篇
口腔科学   70篇
临床医学   1527篇
内科学   923篇
皮肤病学   38篇
神经病学   769篇
特种医学   906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7159篇
综合类   2719篇
预防医学   432篇
眼科学   83篇
药学   961篇
  11篇
中国医学   916篇
肿瘤学   657篇
  2024年   110篇
  2023年   377篇
  2022年   665篇
  2021年   824篇
  2020年   684篇
  2019年   508篇
  2018年   548篇
  2017年   597篇
  2016年   613篇
  2015年   645篇
  2014年   1358篇
  2013年   1272篇
  2012年   1140篇
  2011年   1160篇
  2010年   1037篇
  2009年   929篇
  2008年   795篇
  2007年   803篇
  2006年   784篇
  2005年   690篇
  2004年   626篇
  2003年   570篇
  2002年   382篇
  2001年   333篇
  2000年   250篇
  1999年   262篇
  1998年   185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137篇
  1995年   132篇
  1994年   117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9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6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ere is no effective vaccin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elimination of leishmaniasis. For this reason, we assessed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DNA vaccines containing LeIF, TSA genes alone, or LeIF–TSA fusion against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pEGFP‐N1 plasmid (empty vector) and phosphate buffer saline (PBS) were used as control groups. Therefore, cellular and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challenge with Leishmania major. Lesion diameter was also measured 3–12 weeks after challenge. All immunized mice with plasmid DNA encoding Leishmania antigens induced the partial immunity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ed IFN‐γ and IgG2a level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s (p < 0.001). Furthermore, the immunized mice showed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mean lesion sizes compared with mice in empty vector and PBS groups (p < 0.05). The reduction in lesion diameter was 29.3%, 34.1%, and 46.2% less in groups vaccinated with LeIF, TSA, and LeIF‐TSA, respectively, than in PBS group at 12th week post infection. IFN/IL‐4 and IgG2a/IgG1 ratios indicated that group receiving LeIF–TSA fusion had the highest IFN‐γ and IgG2a levels. In this study, DNA immunization promoted Th1 immune response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IFN‐γ and IgG2a levels and also reduction in lesion size.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a bivalent vaccine containing two distinct antigens may induce more potent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leishmaniasis.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仰卧位MRI与站立位X线全脊柱片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及腰椎前凸角(LL)测量上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6年1月行外科支具治疗或手术治疗且密切随访的120例AIS患者的站立位X线全脊柱片和仰卧位MRI全脊柱重建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于站立位X线全脊柱正侧位片上分别测量主弯侧凸Cobb角、TK及LL。于患者仰卧位MRI全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片上的相同节段测量侧凸Cobb角、TK和LL。应用配对t检验及线性回归分析两组之间测量值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 120例站立位X线片上和仰卧位MRI上主弯侧凸Cobb角分别为33.8°±20.1°和24.9°±18.3°,TK分别为15.2°±9.7°和10.5°±7.7°,LL分别为43.6°±13.8°和37.1°±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站立位X线片上和仰卧位MRI上主弯侧凸Cobb角、TK和LL均有相关性,r分别为0.920、0.706和0.565(P值均<0.01)。线性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为:^Y站立位X线侧凸Cobb角=0.901×X仰卧位MRI侧凸Cobb角 +12.517、^Y站立位X线TK=1.055×X仰卧位MRI TK+3.865、^Y站立位X线LL=0.718×X仰卧位MRI LL+17.135。结论 仰卧位MRI与站立位X线片在AIS患者主弯侧凸Cobb角、TK及LL的测量具有差异且呈线性相关,利用仰卧位MRI可计算出站立位X线片上患者的侧凸Cobb角、TK和LL。  相似文献   
993.
脓毒症心肌病为脓毒症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确切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线粒体分裂-融合的动态过程称之为线粒体动力学,由一系列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调控.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线粒体分裂-融合失衡可诱发各种心脏疾病,包括脓毒症心肌损害.目前对脓毒症心肌病尚无特异性治疗,心肌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脓毒症心肌损害关系密切,调节线粒体动力学有望成为其干预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分析比较球囊扩张硫酸钙骨水泥(Calcium sulfate cement,CSC)椎体增强与后外侧植骨融合结合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经临床确诊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椎体增强组患者采用球囊扩张CSC椎体增强结合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组应用后外侧植骨融合结合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中央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等指标,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患者的VAS得分和ODI分值均显著降低,术后疼痛情况明显改善(0.01);术后1年,椎体增强组的中央高度比均明显高于植骨融合组且术后1年椎体增强组的矢状面Cobb角远远小于植骨融合组,提示术后椎体增强组疗效优于植骨融合组,矫正丢失更少,差异均存统计学意义(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结论球囊扩张CSC椎体增强与后外侧植骨融合均可有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但CSC椎体增强早期可更好的恢复伤椎的高度,增加伤椎的稳定性和椎体强度,减少矫正度丢失,保留脊柱的节段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不同大小随动载荷在腰椎不同姿态下对小关节接触力的影响。方法建立非线性三维有限元腰椎模型(L1~S1),并考虑小关节软骨的非均一厚度和非线性材料特征。对腰椎模型施加不同大小的随动力预载荷(0、0.5、0.8、1.2 k N)以及7.5 N·m不同方向上(前屈、后伸、侧弯、轴向旋转)的纯力矩,对比各运动节段两侧小关节上在不同加载工况下的接触力,并定量研究随动载荷对小关节不对称性的影响。结果随动载荷的应用会增大屈伸以及侧弯(同侧)状态下的小关节接触力,而减少侧弯(对侧)时的小关节接触力,而且这种增大(或减小)效应会随着随动载荷本身的增大而减弱。对于轴向扭转,预载荷对小关节力几乎没有影响。在腰椎不同的姿态下,随动载荷对于小关节接触力不对称性的影响按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侧弯(同侧)、前屈、侧弯(对侧)、后伸、轴向扭转。结论随动载荷对腰椎小关节接触力的影响随腰椎运动姿态的不同而不同。在腰椎的生物力学研究中,小关节的不对称性需要被充分考虑,尤其是在生理载荷作用下腰椎后部结构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比较经单侧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中不同轴向植入角度椎弓根螺钉和不同放置位置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建立正常L3~5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基础上,在L4~5节段模拟后路双侧TLIF和4种不同组合类型椎弓根螺钉植入和融合器放置的单侧TLIF有限元重构模型,即:小角度植入椎弓根螺钉+对侧放置融合器(模型A)、小角度植入椎弓根螺钉+同侧放置融合器(模型B)、大角度植入椎弓根螺钉+同侧放置融合器(模型C)、大角度植入椎弓根螺钉+对侧放置融合器(模型D),分别比较4种重构模型在各种生理应力下的活动范围(range of the motion,ROM)以及螺钉、融合器与L4下终板界面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差异。结果 4种单侧TLIF重构模型在融合节段(L4~5)ROM均较正常模型显著下降,但仍高于双侧TLIF重构模型。4种单侧TLIF重构模型稳定性比较,模型C下降最多,其在屈伸、侧屈和扭转应力下ROM分别减少约为正常模型的50.7%、89.9%和90.3%。螺钉和融合器与L4下终板界面最大Von Mises应力比较,相对于其他3组模型,模型C除了在同侧侧屈和扭转外的大部分应力下承受较小的应力。结论在单侧TLIF重构模型中选择大角度植入椎弓根螺钉和同侧放置融合器能够获得最佳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通过缩小与双侧TLIF模型稳定性差异以减少断钉或融合器下沉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99TcmO-4甲状腺静态显像及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对甲状腺"冷结节"良恶性鉴别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99TcmO-4甲状腺静态显像显示为冷结节的患者60例,行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所有患者均行甲状腺手术或穿刺取活检确诊.结果 甲状腺断层融合显像提示冷结节病灶呈低密度35例,等或稍低密度25例,病灶边缘清晰33例,边缘模糊27例,有明显粗大钙化15例,未见明显钙化45例,结节直径大于等于2cm 13例,结节直径小于2cm 47例.等或稍低密度、边缘模糊、无明显粗大钙化灶结节为恶性结节的可能性偏高,低密度结节、边缘清晰、可见粗大钙化灶冷结节为良性结节的可能性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99TcmO-4甲状腺静态显像显示冷结节患者,行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对鉴别结节良恶性的诊断准确性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998.
基于小波变换医学图像融合算法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小波变换融合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融合规则的选取直接影响着融合效果。为了获得医学临床上实用的小波融合算法,选择标准CT/MRI图像,通过调整和组合各种小波变换低频及高频融合规则进行仿真实验,深入对比分析各种融合规则对医学图像融合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低频能量取大与高频系数绝对值取大相结合的融合改进算法,比目前基于传统小波融合规则的融合质量及各项客观评价指标都有明显提高,在各种算法比较中最优。采用多聚焦图像和临床实际的CT/MRI图像进行对比验证,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证明:选取合适的融合规则对融合结果影响很大,本研究提出的算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999.
随着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的大量扩增和融合技术的飞速发展,肿瘤细胞与DC融合所获得的融合瘤苗已经成为国内外肿瘤免疫治疗的焦点。DC融合瘤细胞在共刺激信号存在的条件下,加工处理递呈肿瘤相关性抗原(TAA)和肿瘤特异性抗原(TSA),诱导特异性抗肿瘤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逆转机体对肿瘤抗原的耐受,是一种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免疫治疗方法,为肿瘤患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一种基于多小波变换的医学影像融合的算法。方法:对已配准的PET图像和CT图像进行预滤波后进行多小波分解,对分解后的图像低频分量采用平均梯度法及高频分量采用自适应加权法的融合规则进行图像融合,经过多小波重构及后滤波得到融合图像。结果:融合图像通过结合源图像的信息,增加了更多的细节和纹理信息,从而得到了良好的融合效果。结论:实验证明,基于该算法,可以得到图像的最佳融合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