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0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69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15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271篇
内科学   40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55篇
外科学   466篇
综合类   677篇
预防医学   145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288篇
  8篇
中国医学   191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181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评价钉棒系统分别行颈椎侧块及椎弓根固定后的初始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8具新鲜冷冻人体颈椎标本,切断C4、5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双侧关节囊,制成C4、5后柱不稳损伤模型,每个标本分别行正常标本、双侧C4、5侧块及椎弓根固定标本三维运动范围测定。结果两种内固定组的三维运动范围均明显小于正常组,椎弓根固定组三维运动组小于侧块螺钉固定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颈椎后柱损伤模型中,用钉棒系统分别行侧块及椎弓根固定后均能明显提高脊柱三维稳定性,椎弓根内固定稳定性优于侧块钉棒系统。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联合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PLIF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22例.结果 本组随访10~24个月,临床疗效优13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0.9%.椎间隙高度由术前(4.2±1.6)mm增加至术后(9.4±1.4)mm,滑脱角由术前(27.5±10.5)°改善至术后(16.2±7.8)°,ODI由术前(35.4±6.8)分降至术后(18.6±6.2)分.结论 采用PLIF联合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3.
闫志  荆珏华  钱军  田大胜  陈磊  朱斌 《安徽医学》2016,37(11):1405-1408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早中期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4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5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不同术式分为A组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组(20例)和B组后路钉棒内固定组(15例),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后凸角(Cobb角)、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表(ODI评分)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rankel分级)。35例患者均获随访。结果 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B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方面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obb角术后为(8.47±1.67)°较术前(13.28±3.12)°减小,VAS评分术后为(2.30±1.10)分较术前(7.10±1.20)分改善,ODI评分术后(13.70±3.50)分较术前(43.80±5.50)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obb角术后(5.37±2.21)°较术前(13.83±4.54)°减小,VAS评分术后(1.90±1.20)分较术前(7.10±1.10)分减少,ODI评分术后(13.90±3.10)分较术前(41.10±5.30)分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手术前的Cobb角、手术前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Cobb角矫正及防止丢失上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Frankel分级,A组术前D级7例,E级13例,术后D级3例,E级17例,术前B组D级5例,E级10例,术后E级1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后路钉棒内固定,不做病灶清除,其疗效优于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早中期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4.
目的对如今临床上有效运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有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施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进行有效治疗。结果在手术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有与置钉有关的并发症情况发生,且在随访期间,治疗效果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均未发现患者有颈椎不平稳或复位丢失的情况,螺钉的位置也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没有出现螺钉松动或断裂的情况,患者的寰枢椎都获得了比较好的骨性融合。结论有效运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寰枢骨折脱位的患者具有明显的疗效,能够使患者得到快速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65.
<正>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内固定材料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倾向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2004年07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可吸收钉棒治疗89例桡骨头骨折患者。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07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可吸收钉棒共对89例桡骨头骨折患者进行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男43例,女46例;年龄1676岁,平均26.9岁。左侧28例,右侧61例。按Mason分型:Ⅰ型7例、Ⅱ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青年医师在胸腰椎骨折后路钉棒内固定中的手术入门。方法 总结分析应用Reno及AF系统经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获得随访0.5-2年,伤椎全部恢复至椎体高度的85%-95%,有2例断钉,1例在术后过早负重活动中发生上位2枚椎弓根钉断裂,另1例在术后1.5年过度活动中上位2枚、下位1枚椎弓根钉断裂。有7例术后1年内取出内置物。结论 吸取团队经验,少走弯路,掌握椎弓根钉置钉要领,熟悉术中所用的钉棒系统结构,术前演练钉棒不同系统的拆装程序及对被实施的每例患者制定出具体的康复计划,认真总结每次手术的操作经验是本项手术的完美入门。  相似文献   
67.
吴建明  王卫国 《江西医药》2014,(11):1220-1221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9例下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采用下腰痛JOA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评分,采用Macnab评分对患者术后症状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分。X线平片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后JOA评分较高,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改善的总有效率为100%,Macnab评分的优良率为89.8%。所有患者在5-9个月内发生了骨性融合,且未发生钉棒折断、松动。结论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分析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本组患者均予以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本组手术前后有效性指标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后Cobb’s角与伤椎前缘高度均显著低于术前,比较差异具统计意义(P〈0.05);本组32例患者神经功能上升0级1例,上升1级12例,上升2级及以上17例。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且固定可靠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单纯新鲜桡骨小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远期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以来,我科对(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45例采用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疗效满意。结果 45例患者术后经12~18个月随访,均复位固定成功,骨折愈合,其中优35例,良10例。结论可吸收棒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方法虽无法完全解决内固定的术后并发症,但远期疗效较佳,且具有以下优点:操作简单,软骨面损伤小。无金属的腐蚀反应,不干扰放射影像。内固定材料可吸收,省去第2次手术,减少患者的痛苦,总体费用低。无明显的排异反应及感染。愈合相对较快。但也有外固定时间较长、不能早起锻炼的缺点。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叶酸对砷中毒小鼠脑部认知功能和运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40只健康的昆明小鼠,适应1周后,随机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30只饮用含50 mg/L亚砷酸钠的水,建立砷中毒动物模型。4周后将砷中毒小鼠随机均分为蒸馏水组、叶酸1 mg/kg组和叶酸5 mg/kg组。实验4周后通过水迷宫实验、步下法实验和转棒实验测定各组认知功能和运动变化。结果与蒸馏水组比较,叶酸处理组到达安全台的时间缩短(P<0.05),步上平台的时间缩短(P>0.05),在棒上停留的时间延长、跳上转棒的时间缩短(P均<0.05)。结论叶酸对砷中毒小鼠脑部认知功能和运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