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08篇
  免费   1003篇
  国内免费   1430篇
耳鼻咽喉   27篇
儿科学   208篇
妇产科学   73篇
基础医学   1105篇
口腔科学   131篇
临床医学   2171篇
内科学   605篇
皮肤病学   32篇
神经病学   515篇
特种医学   1108篇
外科学   6614篇
综合类   3104篇
预防医学   663篇
眼科学   42篇
药学   942篇
  10篇
中国医学   1118篇
肿瘤学   173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294篇
  2022年   525篇
  2021年   657篇
  2020年   695篇
  2019年   515篇
  2018年   468篇
  2017年   515篇
  2016年   632篇
  2015年   614篇
  2014年   1414篇
  2013年   1178篇
  2012年   1190篇
  2011年   1242篇
  2010年   1063篇
  2009年   970篇
  2008年   795篇
  2007年   900篇
  2006年   741篇
  2005年   632篇
  2004年   503篇
  2003年   506篇
  2002年   423篇
  2001年   351篇
  2000年   291篇
  1999年   263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81篇
  1996年   145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94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7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Purpose

There is presently an ongoing debate on the relative merits of suggested criteria for spirometric airway obstruction. This study tests the null hypothesis that no superiority exists with the use of fixed ratio (FR)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FEV1)/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 0.7 versus less than lower limit predicted (LLN) criteria with or without FEV1 <80% predicted in regards to future mortality.

Methods

In 1988–1994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 III) measured FEV1 and FVC with mortality follow-up data through December 31, 2011. For this survival analysis 7472 persons aged 40 and over with complete data formed the analytic sample.

Results

There were a total of 3554 deaths. Weighted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revealed an increased hazard ratio in persons with both fixed ratio and lower limit of normal with a low FEV1 (1.79, p < 0.0001), in those with fixed ratio only with a low FEV1 (1.77, p < 0.0001), in those with abnormal fixed ratio only with a normal FEV1 (1.28, p < 0.0001) compared with persons with no airflow obstruction (reference group). These remained significant after adjusting for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other confounding variables.

Conclusions

The addition of FEV1 < 80% of predicted increased the prognostic power of the fixed ratio <0.7 and/or below the lower limit of predicted criteria for airway obstruction.  相似文献   
72.
73.
胸腰脊神经根鞘形态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为了探讨腰腿疼痛等疾病与脊神经根鞘的关系。方法:用巨视解剖和游标卡尺测量法对15具尸体的胸腰脊神经根鞘进行了解剖学观察与测量。结果:①左、右胸腰脊神经根鞘长度和横径基本对称;②T1根鞘长度和横径大于其它胸神经根鞘,接近L2水平,L3~L5根鞘长度和横径大于其它胸腰神经根鞘,尤其L5更为突出;③胸腰脊神经根鞘开口式,由上向下,由2~3孔逐渐减至1孔。结论:①T1、L2~L5脊神经根鞘既长又粗,与周围接触范围大,受损危险增大;②根鞘开口式孔数由上向下减少,发生在鞘内的炎症和肿瘤引起前、后根同时受累的机会增多。  相似文献   
74.
目的评价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5月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后路椎体间植入聚醚醚酮(PEEK)材质椎间融合器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30例。所有患者术前骨密度检测均符合骨质疏松诊断(超声骨密度值测定-2.5)。结果 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及硬膜损伤,骨水泥无严重渗漏,术后复查X线、CT显示骨水泥分布均匀。随访10~21个月,平均(16±2.11)个月,神经受压症状均得到改善。VAS评分术前(7.01±1.44)、术后6个月随访为(3.00±0.57)、末次随访为(2.23±1.19);JOA评分术前为(9.98±5.64)、术后6个月随访为(17.99±1.41)、末次随访为(18.42±1.47);ODI评分术前为(0.64±0.24)、术后6个月为(0.27±0.07)、末次随访为(0.22±0.09)。三项评分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分别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复查X线或CT显示椎弓根螺钉无松动,椎间融合器无下沉,椎间融合满意,融合率为86.7%。结论使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能够提高螺钉对伴有骨质疏松的椎体的握持力,防止椎弓根螺钉松动,保证较高的椎间融合率,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5.
背景:腰椎管狭窄症后路手术除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外,还存在大量的"隐性失血"。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能会影响围术期出血尤其是隐性失血,此前并无报道。目的:针对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与非类风湿性关节炎行腰椎后路手术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隐性失血情况进行对比,并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了65例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筛选87例未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所有患者均采取椎弓根螺钉+钛棒+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术中行自体骨后外侧植骨。提取信息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类风湿性关节炎信息(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Steinbrocker分级、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手术信息以及出血量相关指标。以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隐性失血作为主要指标;以手术时间、术前术后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及其变化值、手术前后贫血数量、术后新发贫血数量、自体血和异体血输注量等作为次要指标。结果与结论:①类风湿性关节炎组腰椎管狭窄患者平均年龄为(65.97±8.02)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5.76±3.68)kg/m^2,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和手术节段数上均与之匹配;②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患者平均病程为(16.78±12.73)年,其中单药或联合口服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者最常见,2组在椎弓根螺钉数和椎间融合器置入数量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2组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③主要结果对比显示2组在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隐性失血以及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在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更低(P<0.001,0.012);根据手术节段数进行分层分析,长节段(≥3节段)手术中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隐性失血和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均优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组;④次要指标对比红细胞压积改变值(P=0.021)在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小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但血红蛋白减小值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2组新发贫血以及贫血加重情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异体血输注和手术时间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患者隐性失血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Steinbrocker级别高、未服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血红蛋白变化和输注异体血为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⑥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和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在总失血量、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和手术时间上无差异,而隐性失血以及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组高于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尤其是长节段手术;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的Steinbrocker分级高、未服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血红蛋白改变较多以及输注异体血为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6.
椎间盘部分切除对腰椎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之一。椎间盘切除术被广泛应用于本症的治疗。本文采用有限元素分析法观察了椎间盘部分切除前后腰椎应力分布的改变。本研究观察到,在正常情况下,椎体上下缘的中央部位承受较大的应力;椎间盘部分切除术后,椎体上下缘的侧方承采应力大于中央部分。这些结果表明,椎间盘部分切除术后可引起腰椎应力分布紊乱,出现应力集中,引起骨质增生,从而影响手术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7.
腰椎间关节及部分相关结构的神经支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20具成人腰骶部脊柱标本上,观察了腰椎间关节及部分相关结构的神经分布.腰椎间关节主要由腰神经后内侧支支配,为单源多节段分布模式。后内侧支的行程为双“S”形,可使神经缓冲牵拉免受损伤,它经过狭窄弯曲的骨纤维管时可能易受嵌压导致下背痛.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腰大肌作用力带动脊柱伸展应力的生物力学关系。方法:取家兔12只,分3组,每组4只,解剖后保留枢椎以下完整之脊柱及骨盆、髋关节、上段股骨,不损伤脊柱前、后纵韧带、椎间盘及所附着之腰大肌,保留脊柱背侧的竖脊肌、棘上韧带,置于生物力学拉伸测试仪(日本岛津制作所产AGS-J系列)。上端十字头分别夹枢椎(颈胸腰段)、第1胸椎(胸腰段)和第12胸椎(腰段),下端十字头夹股骨上部;分别作有腰大肌状态下和切断腰大肌状态下,股髋自屈曲位到过伸带动脊柱自屈曲位到过伸位拉伸试验,测定两种不同状态下脊柱各节段的伸展应力(N/mm2)。结果:有腰大肌状态和切断腰大肌状态下,股-髋-脊柱拉伸后脊柱伸展应力分别为:颈胸腰全段平均为306.6675N/mm2:78.7167N/mm2;胸腰段为680.8417N/mm2:373.0375N/mm2;腰段为1990.7944N/mm2:523.0608N/mm2;经统计学分析,具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腰大肌作用力对脊柱伸展应力影响显著,颈胸腰段占74.33%、胸腰段占45.21%,腰段占73.73%的伸展应力源自腰大肌。脊柱在腰大肌作用下产生腰椎向腹部的弯曲。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前路、后路、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特点。方法依据对患者所选择的前路、后路、前后路联合手术术式分为三组,进行影像学评价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各组末次随访脊髓功能评价分级提高情况采用R×C表x2检查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差异无显著意义。各组术后cobb氏角改善率应用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我们综合应用Denis和McAfee的分型,结合了骨折形态、损伤机制和稳定性评价,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多基于脊柱机械性稳定性、神经性稳定性评价。综合考虑骨折部位、骨折后时间、患者年龄、工种以及术者对入路的熟悉程度等。  相似文献   
80.
不同位置植入SMH人工腰椎间盘对小关节应力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正常椎间盘、SMH人工腰椎间盘前置、中置和后置四组模型中小关节的应力分布情况,探讨不同位置植入SMH人工腰椎间盘对小关节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正常腰椎间盘、人工SMH腰椎间盘前置、中置和后置的三维模型,然后模拟腰椎节段的运动,进行小关节应力分布的比较研究。结果:与正常L4/5椎间盘模型相比,除SMH人工腰椎间盘前置模型前屈时比正常模型小关节应力小外,其余运动时SMH人工腰椎间盘前置、中置和后置模型中小关节的应力均高于正常腰椎间盘组,但后置SMH人工腰椎间盘组则相对较小。结论:SMH人工腰椎间盘后置可以更好地预防小关节的退变;人工椎间盘植入位置的不同对人工腰椎间盘术远期疗效的预测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