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258篇 |
免费 | 2711篇 |
国内免费 | 281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8篇 |
儿科学 | 623篇 |
妇产科学 | 162篇 |
基础医学 | 3359篇 |
口腔科学 | 82篇 |
临床医学 | 4773篇 |
内科学 | 11294篇 |
皮肤病学 | 208篇 |
神经病学 | 539篇 |
特种医学 | 2813篇 |
外科学 | 10284篇 |
综合类 | 5161篇 |
预防医学 | 1627篇 |
眼科学 | 178篇 |
药学 | 2976篇 |
15篇 | |
中国医学 | 1213篇 |
肿瘤学 | 24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6篇 |
2023年 | 573篇 |
2022年 | 1249篇 |
2021年 | 1502篇 |
2020年 | 1309篇 |
2019年 | 1219篇 |
2018年 | 1241篇 |
2017年 | 1070篇 |
2016年 | 1337篇 |
2015年 | 1547篇 |
2014年 | 2680篇 |
2013年 | 2363篇 |
2012年 | 2528篇 |
2011年 | 2706篇 |
2010年 | 2542篇 |
2009年 | 2516篇 |
2008年 | 2594篇 |
2007年 | 2564篇 |
2006年 | 2467篇 |
2005年 | 2065篇 |
2004年 | 1504篇 |
2003年 | 1356篇 |
2002年 | 1187篇 |
2001年 | 1068篇 |
2000年 | 910篇 |
1999年 | 750篇 |
1998年 | 622篇 |
1997年 | 559篇 |
1996年 | 474篇 |
1995年 | 470篇 |
1994年 | 439篇 |
1993年 | 304篇 |
1992年 | 283篇 |
1991年 | 219篇 |
1990年 | 175篇 |
1989年 | 170篇 |
1988年 | 168篇 |
1987年 | 113篇 |
1986年 | 97篇 |
1985年 | 113篇 |
1984年 | 74篇 |
1983年 | 49篇 |
1982年 | 65篇 |
1981年 | 73篇 |
1980年 | 60篇 |
1979年 | 45篇 |
1978年 | 58篇 |
1977年 | 46篇 |
1976年 | 37篇 |
1974年 | 3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不同程度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肝组织中铁过载及铁调素(hepcidin)mRNA表达的意义.方法 收集肝硬化合并轻、中及重度脾亢患者肝活检标本各10例,共30例(肝硬化组),外伤性肝破裂手术标本10例(对照组),采用原子分光光度计检测肝组织铁元素含量;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铁蛋白的含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hepcidin mRNA的表达.结果 肝硬化脾亢患者按脾功能亢进程度分为轻、中及重度3组,其肝组织中铁元素含量明显递增,分别为(0.1205±0.0021)、(0.1624±0.0028)和(0.1716±0.0032)mmol/g,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0.0639±0.0025)mol/g(P<0.05),表现为铁过载;肝硬化组血清铁蛋白的含量为(436.2±51.6)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2.5±38.7) μg/L(P<0.01);肝硬化组hepcidin mRNA的表达水平为1.73±0.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68±0.22(P<0.01);而且各组的hepcidin mRNA表达水平与血清铁蛋白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肝硬化组r=0.735,对照组r=0.648,P<0.01).结论 肝硬化脾亢患者的肝组织中存存铁过载,并随脾亢程度加重而明显增加;hepcidinmRNA是调节铁代谢平衡并影响肝硬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观察以猪血纤维蛋白/微孔聚氨酯弹性膜为管形支架内皮化构建的小口径血管移植物在体内血流动力条件下血管壁重塑过程.方法 用体外培养的小口径血管移植物置换6条犬双侧颈总动脉,于术后1 d、1周、2周、4周行影像学检查,并于术后5 d、2周、4周取材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扫描电镜检查以评价移植血管在体内重塑.结果 10根血管移植物中有8根仍保持通畅(通畅率80%);8根通畅的血管在术后至4周的不同时点取出发现其内表面菲薄、光滑,被覆盖一连续、鹅卵石样单层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染色阳性.术后4周时新生动脉壁厚900μm,并于血管壁中层可见较多平滑肌细胞,而且最早于术后4周时在血管壁中层就可见弹力纤维.结论 猪血纤维蛋白/微孔聚氨酯弹性膜管形支架内皮化体外构建的小口径血管移植物在体内重塑后,可形成具有类似自体动脉壁结构.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脏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 30只大鼠均分为3组,利用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l检测缺血30min再灌注组及缺血60min再灌注组及对照组的肝脏中共刺激分子B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肝脏B7-1、B7-2表达处于极低水平(0.035±0.005、0.025±0.004),缺血再灌注后肝脏B7-1、B7-2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缺血再灌注60min组的B7-1、B7-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缺血30min再灌注组(B7-1:0.070±0.017比0.051±0.008,B7-2:0.042±0.004.比0.037±0.004,P<0.01).结论 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共刺激分子B7蛋白表达升高,提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使移植肝免疫原性升高,这些均能促进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对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正常大鼠肠内营养;B组肝硬化大鼠肠内营养;C组肝硬化大鼠肠外营养.3组大鼠行肝部分切除术后1 d分别进行等热量[690 kJ/(kg·d)]等氮量[1.22g/(kg·d)]营养支持,共5 d.术后6 d测定大鼠体质量、肝功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肝组织白蛋白(ALB)mRNA的表达及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A组大鼠体质量增加,B、C组体质量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6.16±3.28)g;B:(5.46±2.59)g;C:(6.13±3.21)g,P<0.05).术后B、C组大鼠肝功能与A组比较,血清AST、ALT、ALP升高,ALB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AL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209±81)IU/L;C:(271:±92)IU/L,P<0.05).术后B、C组大鼠血清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与A组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比较,血清前白蛋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161±37)mg/L;C:(133±29)mg/L,P<0.05].术后B、C组肝组织ALB mRNA表达水平比A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1.46±0.12;B:1. 07±0.14;C:0.84±0.18,P<0.05);B组与C组比较,C组肝组织ALB m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肝组织Ki-67蛋白表达指数比B、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8.90±0.45;B:5.60±0.34;C:3.80±0.21,P<0.05);而B组Ki-67指数比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存在明显的肝功能不全和肝再生能力下降,虽经过积极的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其术后各项指标的恢复均明显差于无肝硬化的大鼠.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更能促进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脏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和肝再生,肠内营养途径可进一步降低与肠外营养相关的胆汁淤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的肝动脉重建的相关问题.方法 我院移植中心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共完成17例成人活体右半肝肝移植,结合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就肝动脉重建的术前评估、手术技巧和并发症防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右半肝供体均为单一肝右动脉供血,动脉平均直径3.1 mm,S4段主要由左肝动脉供血有12例(12/17,70.1%),由肝右动脉供血4例(4/17,23.5%),肝右和肝左动脉均发出动脉分支供血的1例.利用胆囊动脉扩大供肝肝右动脉吻合口径2例.供肝肝右动脉与受体肝右动脉吻合10例(10/17,60%),与受体肝左动脉吻合4例,与受体肝固有动脉吻合2例.吻合方式均为间断吻合,先吻合动脉后壁再吻合前壁,缝合针数12~16针.均为一次吻合成功,平均吻合时间(51±26)min,术后未出现肝动脉相关并发症.结论 对供肝S4段肝动脉的详细评估和保护是活体肝移植肝动脉重建的重点,不翻转供受体动脉的吻合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难度,减少动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观察脑死亡对猪肝脏功能、形态的影响并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在脑死亡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长白猪12头,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头,仅行麻醉维持24 h;脑死亡组6头,建立猪脑死亡模型并维持脑死亡状态24 h.脑死亡后(对照组持续麻醉后)6、12、24 h取血标本及开腹取同一部位肝组织,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e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deukin-1β,IL-1β)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法检测肝组织NF-κB mRNA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肝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脑死亡组长白猪各时间点血清ALT、AST、IL-1β水平、肝组织NF-κB mRNA转录水平及肝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高,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死亡组脑死亡后12 h肝细胞轻度浊肿;24 h细胞水肿,肝细胞疏松化.结论 脑死亡导致猪肝脏出现功能与形态学的损伤性变化.其机制可能是脑死亡引起肝细胞NF-κB mRNA 转录和蛋白翻译水平升高,进而导致机体炎症介质合成与释放.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观察大鼠肝移植术后早期肝组织内氧化还原因子1(redox factor-1,Ref-1)蛋白表达与肝脏损伤的关系.方法 将150只Wistar大鼠动物分为三个组,肝移植组、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于肝移植术后3、6、9、12、24 h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后各时间肝组织Ref-1蛋白表达,同时通过血清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分析研究Ref-1蛋白表达的意义.结果 血清学检查显示,肝移植术后3 h AST、ALT显著升高,术后6 h降低.病理学分析显示:术后24 h内,部分肝组织结构不清,肝细胞变性,肝窦扩张充血,炎细胞明显浸润.肝损伤较重.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肝移植后早期肝实质细胞内Refl蛋白增高.9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结论 肝移植术后发生肝损伤以术后6 h为最重,之后损伤程度逐渐减轻,这是由于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激活Ref-1的表达明显增加,修复了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减轻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择近交系雄性SD大鼠作为肝移植的供、受者;采用单纯随机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抑制组和诱导组(每组供、受者各8只).对照组:供肝不用任何药物处理;抑制组:在获取供肝前24 h,经供者腹腔注射HO-1抑制剂锌原卟啉20 mg/kg进行预处理;诱导组:在获取供肝前24 h,经供者腹腔注射HO-1诱导剂钴原卟啉5 mg/kg进行预处理.获取供肝后,在4℃UW液中冷保存24 h.肝移植前检测供肝HO-1的表达水平;肝移植后6 h采血并获取移植肝标本,分离培养枯否细胞;检测受者的肝功能;检测枯否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观察移植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以及枯否细胞CD14 mRNA的表达水平和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移植前诱导组供肝HO-1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移植后诱导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含量明显降低;移植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枯否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和IL-6含量减少;而且枯否细胞上的CD14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含量也明显低于抑制组.结论 诱导供肝HO-1表达上调可能抑制了枯否细胞的激活,从而减轻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肝或肾移植术后受者再次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的手术适应证、术后并发症及存活情况.方法 对2003年10月至2008年12月施行的3例肝或肾移植术后再次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的受者进行随访,并进行文献复习.对其围手术期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及存活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率为33.3%(1/3).术后并发症:1例因腹腔出血术后第29天死于肺部感染、急性移植肾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患者均发生了肺部感染;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2例存活患者,从首次移植计算,已经分别存活56个月和228个月;从一期肝肾联合移植计算,已经分别存活40个月和48个月.结论 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肾疾病的有效方法.肝或肾移植术后受者再次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Caroli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08年2月期间7例弥漫型Caroli病患者行肝移植治疗后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并发症类型以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术前均表现为复发性胆管炎症状并最终确诊为弥散型Caroli病.其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10~31岁,平均16岁.6例患者肝移植术前接受保守治疗,1例曾行胆囊切除、T型管引流术.4例患者行劈离式肝移植,2例行全肝移植,1例行亲属活体供肝肝移植.其中2例患者术中采用静脉-静脉转流术.手术平均耗时9.1 h.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3例、急性排斥反应2例、胸腔积液2例、肝断面胆汁漏1例.经抗感染、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及用量、胸腔穿刺抽吸及经皮穿刺引流等对症保守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1例肝移植受者术后19 d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6例受者均存活.随访发现,存活的6例受者健康状况良好,其中最长存活已达7年.结论 应用肝移植治疗弥散型Caroli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