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35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目的:比较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1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组)19例,后路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P组)12例。采用JOA评分比较两组术后疗效,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术后平均改善率为75.9%,P组为64.8%,两组间术后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和后路两种术式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锚定法"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43,自引:5,他引:43  
目的评价“锚定法”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疗效。方法对129例颈椎病患者常规行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门轴一侧的侧块上选择钻孔点,采用Magerl方法置入直径为3.5mm、长度10~12mm的钛质松质骨螺钉。先将粗丝线系在螺钉的根部,螺钉置入侧块后将丝线一端经棘突根部的预穿孔穿过,开门后拉紧丝线并打结,使椎板保持在开门状态。术后颈围领保护2周。结果平均随访14个月(6~18个月)。术前平均JOA评分7.8分、40分法评分14.5分,术后平均JOA评分15.5分、40分法评分35.5分。术后2个月时颈部疼痛、僵硬感和活动受限者轻度84例、中度32例、重度13例。术后6个月时仅23例仍然有轻度颈部疼痛、僵硬感和活动受限。未见螺钉松动和再“关门”现象。结论“锚定法”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操作简单、维持“开门”效果好。术后患者颈部症状恢复快,早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颈脊髓前方无局限性压迫、颈椎不稳定的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06--2011-03纳入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44例。包括脊髓中央综合征26例,前脊髓损伤综合征12例,Brown-Sequard综合征4例,其他2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获12—60个月随访40例,平均(25.2±17.6)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脊髓功能评分改善率为68.5%;但双上肢功能恢复较差,出现双手不同程度肌肉萎缩5例;X线片检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良好,无断钉、断棒及颈椎失稳;CT检查显示螺钉位置良好,椎管扩大成形满意,无门轴断裂及再关门。结论颈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颈脊髓前方无局限性压迫、颈椎不稳定的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可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前瞻性探讨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术在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通过对16例接受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方案治疗腰椎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治疗资料的分析,验证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术在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以及临床应用疗效。结果 接受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术的所有16例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患者,术后疗效满意,术后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假关节、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 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术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特别是在防止术后医源性、继发性椎管狭窄、维持脊柱稳定性方面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15.
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改良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改良单开门手术,C4、C6两处“桥式”植骨椎板扩大成形治疗6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结果:随访2~8年,平均4.3年。JOA评分由术前的8.4±1.9分提高到随访时的12.4±3.0分(P<0.01)。其中优15例(24.6%),良16例(26.2%),可24例(39.4%),差6例(9.8%)。C3~C7曲度术后平均减少了8.7°(P<0.01)。CT测量骨性椎管面积术后平均增加67mm2(P<0.01)。矢状径术后平均增加4.1mm(P<0.01)。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骨性椎管面积的改善率两者的相关系数r=0.027。结论:改良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术式;椎管骨性面积的增加是神经功能改善的基础,术后椎管矢状径扩大以4~5mm为宜。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Spinal deformity is a recognized important complication after laminectomies, especially in children. Even with laminoplasties, spinal deformity is a concern, especially when laminoplasties involve multiple levels. The author reports a novel technique to avoid postoperative spinal deformity using multiple short-segment replacement laminoplasties to access pathology over a long segment of the intraspinal space. Report The technique was used to evacuate an organized extradural hematoma from C4 to T9 in a 9-month-old infant with incomplete quadriplegia. Three separate, short-segment, and superiorly reflected laminoplasties (C5–C7; T2–T4; T6–T8) were performed, leaving intact the laminae (T1; T5) between each laminoplasty flap. At 1 year postoperatively, there was complete neurological recovery and no spinal deformity. The laminae re-fused anatomically. Conclusions Multiple short-segment laminoplasties allow good access to a long intraspinal segment, may preserve the stability of the spine, prevent spinal deformity, allow good reconstitution of the laminar anatomy, and facilitate surgical stabilization should that be required in the future. This technique may be applicable to other intraspinal lesions, such as tumor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路分段减压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56.87±11.89)岁,病程(7.91±3.71)年,病变节段C3-C636例,C4-C76例。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54.58±12.56)岁,病程(8.03±3.52)年,病变节段C3-C634例,C4-C78例。对照组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组行前路分段减压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的JOA评分和融合节段Cobb角。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植骨融合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3、6、9个月,观察组的JOA评分和融合节段Cobb角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前路分段减压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椎体切除少、减压彻底、术后稳定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促进脊髓功能及椎体稳定性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内窥镜下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cervical microendoscopic laminoplasty,CME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采用CME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56.0±10.5岁(38~72岁),病程15.0±6.3个月。其中三节段者3例,四节段者6例,五节段者10例,共166个椎板行双侧开槽微型钛板固定。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手术节段椎管/椎体矢状径比值、颈椎活动度及颈椎曲度(C2~C7 Cobb角)。结果:19例手术时间为49~133min(114.0±19.9min),术中出血量100~375ml(219.0±70.5ml)。1例术中发生硬脊膜破裂,术后出现低颅压头痛,给予补液及止痛治疗5d后头痛逐渐缓解。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5~8年,平均7.00±0.76年。术后1周、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70.0±6.9)%。术后1周、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椎管/椎体矢状径比值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大(P0.05),颈椎活动度、C2~C7 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行双侧开槽微型钛板固定的166个椎板中,术后3个月发生骨性愈合有112个,愈合率为67.5%;术后1年发生骨性愈合有122个,愈合率为73.5%;末次随访时发生骨性愈合有128个,愈合率为77.1%。末次随访时微型钛板及螺钉位置良好,无钛板、螺钉断裂及螺钉松动。结论:CME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LAP)中应用椎板支撑钢板固定技术对术后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6月~2011年2月采用传统缝线悬吊ELAP治疗的3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A组,同期采用传统缝线悬吊辅以椎板支撑钢板固定ELAP治疗的35例患者为B组,比较术后及术后1年两组间JOA评分改善率、轴性症状发生率。结果术后及术后1年两组间JOA评分改善率[A组为(58.57±2.32)%和(61.09±5.14)%,B组为(59.83±3.16)%和(62.51±4.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A组为41.94%(13例),B组为17.1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轴性症状发生率A组为3.23%(1例),B组为2.86%(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ELAP中应用椎板支撑钢板固定技术能减少术后近期轴性症状的发生,但对术后远期的轴性症状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是用于治疗多节段退变的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等颈椎疾患的经典术式,在解除脊髓压迫、改善神经功能方面具有确切而持久的疗效。但也常常伴有术后颈椎总活动度明显减少,同时还常常伴有颈部慢性疼痛、僵硬感、沉重感,亦即轴性症状,而轴性症状与术后颈椎活动度减少呈正相关。笔者应用锚定法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无骨折脱位性颈脊髓损伤等疾患,以防治颈椎管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