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3篇
  免费   658篇
  国内免费   157篇
耳鼻咽喉   15篇
儿科学   42篇
妇产科学   474篇
基础医学   114篇
口腔科学   34篇
临床医学   486篇
内科学   248篇
皮肤病学   26篇
神经病学   49篇
特种医学   61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303篇
综合类   1051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564篇
眼科学   84篇
药学   739篇
  9篇
中国医学   927篇
肿瘤学   247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170篇
  2022年   323篇
  2021年   398篇
  2020年   351篇
  2019年   232篇
  2018年   181篇
  2017年   202篇
  2016年   192篇
  2015年   224篇
  2014年   434篇
  2013年   374篇
  2012年   328篇
  2011年   338篇
  2010年   249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生物发光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管是在陆地或是海洋都有发光生物的踪迹。其中基于荧光素酶的生物发光系统被广泛研究,启发着人类在基因、表观遗传等方面进行探索,并且开发出一系列相关的检测方法,用于体内体外各方面研究。本文从生物发光系统、荧光素酶的种类以及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检测方法的开发与应用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简要概括近年来基于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检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一种晚期妊娠安全、简便、有效的引产方法。方法 :选择正常单胎头位足月妊娠具有引产指征而无禁忌证的妇女 12 7例 ,随机分为二组 ,米索组用米索前列醇 2 5 μg置于阴道后穹窿 ,催产素组用催产素 2 .5IU加入 5 %葡萄糖 5 0 0ml内静滴。对引产有效率分娩时间和剖宫产率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 :引产有效率 :米索前列醇组明显高于催产素组。 (P <0 .0 5 )分娩时间米索前列醇组和催产素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剖宫产率两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米索前列醇用于晚期妊娠计划分娩安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43.
孕妇要求的不合理剖宫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分析孕妇要求剖宫产的原因。方法 通过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393例不合理剖宫产孕妇的“剖宫产指征”,其中孕妇要求作剖宫产者226例,根据第一例要求剖宫产孕妇的妊娠及分娩情况选择配对的阴道分娩孕妇,对两组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寻找孕妇要求剖宫产原因。结果 孕妇对分免的认识、对分免疼痛的恐惧、分娩的信心以及入院后医生交代病情对孕妇的影响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孕妇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镇痛浓度的异氟醚对母体及胎儿-母体循环中环磷酸鸟苷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5.
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布比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和罗湃卡因蛛风膜下腔-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分娩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 90例初产妇分为3组,布比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组(A组,n=30)、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自控镇痛组(B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未行分娩镇痛),观察各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血清皮质醇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 A,B组镇痛效果满意,以B组为佳两组 产程未血清  相似文献   
46.
目的:总结改革开放20年来,内蒙古医学病毒学取得的一些瞩目成绩。方法:查阅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分析宾些年来内蒙古医学病毒学各类科研究进展。结果:内蒙古医学病毒学各学科研究均取得了一睦成绩,其中乙型肝炎、出血热病毒、化状病毒、巨细胞病毒、艾滋病病毒以及人类基因工程研究方面的成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结论:20世纪内蒙古的医学成果已为下一世纪的研究尊定了基础,相信内蒙古的医学病毒学研究在21世纪  相似文献   
47.
目的:前瞻性研究异氰醚分娩镇痛对母体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国产无创性血液动力学测试仪,对分娩活跃期异氟醚分娩镇痛和对照组产妇共30例的血液动力学状况进行检测。结果:;实验前后,各组母体血液动力学参数;心率(HR),每搏量(SV),每搏指数(SI),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有效泵力(VPE),平均动脉压(MAP)和总外周阻力(TPR)均无显著差异;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8.
针刺不同穴组对胫后神经SEPs痛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比较不同穴组的镇痛作用。方法 :采用电刺激正常人下肢胫后神经获得痛相关成分P2 50 -N350 复合波作为反映疼痛的客观指标 ,观察针刺秩边、次穴与合谷、三阴交穴对痛相关成分P2 50 -N350 波幅、潜伏时的变化影响。结果 :两组配穴都具有镇痛作用 ,但镇痛程度差异明显 ,分别为P <0 0 0 1,P <0 0 5。结论 :对于产妇产程缓慢、子宫收缩无力者 ,应优先选择合谷、三阴交配穴 ;对于产程中以疼痛为主的产妇 ,应优先选择秩边、次配穴以有效地抑制疼痛 ,减轻产妇痛苦 ,保证产妇的顺利分娩。  相似文献   
49.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细胞介素 6(IL 6)对胎膜糖皮质激素代谢酶 11β 羟基类固醇脱氢酶I型 (11β HSD1)和前列腺素合成酶II型 (PGHS 2 )的影响 ,以探讨细胞因子导致分娩启动的机制。方法 :利用薄层层析法 (TLC)和Westernblot杂交法分别从酶活性、蛋白表达水平 ,研究IL 6、TNF α对原代培养的人类绒毛膜细胞 11β HSD1及PGHS 2水平的影响。结果 :TNF α和IL 6对绒毛膜滋养层细胞 11β HSD1还原酶活性有促进作用 ,对绒毛膜细胞 11β HSD1和PGHS 2的蛋白表达均有上调作用。 结论 :IL 6、TNF α对胎膜 11β HSD1及PGHS 2的诱导作用可能是其导致分娩启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0.
OBJECTIVES: To compare the effectiveness of 25 microg vs. 50 microg of intravaginal misoprostol for cervical ripening and labor induction beyond 41 weeks' gestation. METHODS: The study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120 women not in active labor with a gestational age >41 weeks, singleton pregnancy with vertex presentation, reactive fetal heart rate tracing, amniotic fluid index >/=5, and Bishop score <5. Women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either 25 microg (n=60) or 50 microg (n=60) of intravaginal misoprostol. The dose was repeated every 4 h (maximum number of doses limited to six) until the patient exhibited three contractions in 10 min. The main outcome measure was the induction-vaginal delivery interval.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ith regard to the induction-vaginal delivery interval (685+/-201 min in the 25 microg group vs. 627+/-177 min in the 50 microg group, P=0.09). The proportion of women delivering vaginally with one dose of vaginal misoprostol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50 microg group (0/49 vs. 41/47, P<0.001).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the rates of cesarean and operative vaginal delivery rates, or in the incidences of tachysystole and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in the two treatment groups. Neonatal outcomes were also similar. CONCLUSIONS: Intravaginal administration of 25 microg of misoprostol appears to be as effective as 50 microg for cervical ripening and labor induction beyond 41 weeks' ges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