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16篇 |
免费 | 235篇 |
国内免费 | 18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1篇 |
儿科学 | 68篇 |
妇产科学 | 17篇 |
基础医学 | 608篇 |
口腔科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345篇 |
内科学 | 1240篇 |
皮肤病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649篇 |
特种医学 | 174篇 |
外科学 | 909篇 |
综合类 | 730篇 |
预防医学 | 78篇 |
眼科学 | 39篇 |
药学 | 338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92篇 |
肿瘤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89篇 |
2020年 | 71篇 |
2019年 | 44篇 |
2018年 | 79篇 |
2017年 | 162篇 |
2016年 | 223篇 |
2015年 | 144篇 |
2014年 | 317篇 |
2013年 | 347篇 |
2012年 | 304篇 |
2011年 | 279篇 |
2010年 | 236篇 |
2009年 | 267篇 |
2008年 | 315篇 |
2007年 | 314篇 |
2006年 | 228篇 |
2005年 | 253篇 |
2004年 | 212篇 |
2003年 | 211篇 |
2002年 | 186篇 |
2001年 | 189篇 |
2000年 | 133篇 |
1999年 | 145篇 |
1998年 | 92篇 |
1997年 | 76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64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27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7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8篇 |
1973年 | 4篇 |
1972年 | 3篇 |
1971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后不同间隔时间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自噬的影响。方法参照Zea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n=10)、缺血再灌注组(I/R组,n=10)、缺血预处理组(IPC组,n=30),缺血预处理组再按缺血预处理后不同间隔时间分为1 d、3 d、5d 3个亚组,每组10只。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I、LC3-II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细胞中自噬和溶酶体的激活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与Sham组比较,I/R组及IPC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P<0.01),IPC组症状评分低于I/R组(P<0.05)。(2)脑梗死体积:与Sham组比较,I/R组及IPC组均有不同程度梗死灶(P<0.01);IPC组脑梗死灶体积明显低于I/R组(P<0.01),3 d亚组梗死体积少于1 d、5 d亚组(P<0.01)。(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Sham组比较,I/R组及IPC组BECLIN 1及LC3-II阳性表达增多(P<0.01),IPC组阳性表达显著低于I/R组(P<0.01),IPC 3 d亚组阳性表达低于1 d、5 d亚组(P<0.01)。(4)脑组织超微病理形态改变:Sham组细胞正常;I/R组及IPC组可见数量不等、处于不同时期的自噬体和或自噬溶酶体,线粒体肿胀,膜破裂,可见空泡,各级溶酶体显著增多,可见变形次级溶酶体,高尔基体分裂;IPC组自噬体及各级溶酶体数量较I/R组减少,各IPC亚组间自噬体及各级溶酶体数量无可见变化。结论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下调自噬水平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预处理3 d优于1 d、5 d。 相似文献
992.
【摘要】目的:比较应用不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方法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梗死面积的检测效果。方法:将20只SD大鼠(雄性、8周龄,体重250~300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0只,A组:传统TTC染色法组,B组:改进后的TTC染色法组,分别进行大鼠心肌染色,随后计算心肌梗死面积及测定血清cTnI浓度水平。结果:A组和B组均能较好地标记梗死心肌;A组和B组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48.69±5.37 % VS 47.41±3.28%,P>0.05);A组和B组血清cTnI浓度水平无统计学差异(4.51±0.88ng/ml VS 4.70±0.71ng/ml, P>0.05);但B组心肌切片染色色泽对比度及心肌非梗死区与梗死区区分度均高于A组。结论:改进后的心肌TTC染色法采用在体染色,不仅操作简便,节省了实验时间和经费,而且提高了染色效果,能更准确地反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因此改进后的心肌TTC染色法是一种经济、简便、快捷、高效的染色方法。 相似文献
993.
994.
目的 探索缺血损伤在同品系大鼠腹主动脉植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同品系移植缺血小于30分钟组;B组为同品系移植缺血4小时组;C组为异组移植缺血小于30分钟组。于移植术后15、30及60天以植入的腹主动脉进行光镜和电镜检查,应用MIAS-300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自动测量移植腹主动脉管腔面积、内膜面积和中膜面积。结果 A组术后60天动脉内膜轻度增厚,但B组和C组怵后60天均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动物下肢动脉缺血组织手术切口的局部抗化脓性感染效果。方法:对正常动物和糖尿病模型动物分别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然后经手术形成下肢动脉缺血模型后分别进行干细胞移植的分组观察。2周内观察动物手术后切口出现的化脓性感染情况。结果:只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动物,手术后右下肢局部发生化脓性感染率比较高;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后再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动物,感染率明显下降(P<0.05)。糖尿病模型实验动物的这种感染率更高,在不使用抗菌素的情况下,手术后右下肢大多出现了感染(P<0.05)。结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提高动物缺血肢体的局部抗化脓性感染能力,而对于糖尿病动物,这种抗感染能力则会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建立兔肢体缺血模型,观察二次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肢体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连续4 d皮下注射7.5μg/kgG-CSF进行干细胞动员,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成干细胞悬液。制备兔肢体缺血模型,将干细胞悬液分10~12个点注射于手术切口两侧肌肉,实验组动物于移植后第18天重复进行干细胞动员并在第22天进行第二次干细胞移植。结果术后多普勒超声显示手术肢体的血液供应阻断,模型制备成功。1周后检测侧支循环开始建立,实验6周后,二次移植兔缺血部位肌肉毛细血管密度平均为26.1个,单次移植兔为20.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次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更好地改善肢体缺血。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治疗前人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水平在预测冠心病病情程度中的作用,并分析其与冠心病预后及心血管事件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2010年11月~2011年5月收治的患者88例,分为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急性发作组(ACS组)、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SAP组)、仅有糖尿病而无冠心病组(无冠心病组)。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应用ELISA方法测定所有患者血清中IMA含量。结果 ACS组中血清IMA的含量为(37.5±21.3)U/mL,SAP组为(27.4±16.3)U/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1,P〈0.05),无冠心病组为(20.0±11.4)U/mL,与AC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3,P〈0.05),SAP组血清IMA含量与无冠心病组相比无显著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8,P〉0.05)。人血清IMA含量与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LVEF值无相关关系。人血清IMA含量与入院即刻血糖、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呈正相关,与入院血压呈负相关。半年随访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IMA水平[(40.29±25.89)U/mL]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IMA水平[(29.48±17.70)U/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人血清IMA检测在冠心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作为冠心病早期诊断的生化指标之一;人血清IMA的升高程度与预后及心血管事件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可以作为反映病情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MI)后浦肯野纤维电生理特性的改变。方法:MI组结扎左冠状动脉造成MI模型,2d后取出左心室假腱索(n=30)置于模拟缺血缓冲液中用玻璃微电极测定动作电位90%复极时间(APD90)和有效不应期(ERP),并观察后除极(AD)和其他电生理现象。对照组不结扎冠状动脉直接取出左心室假腱索(n=30)置于正常Tyrode’s液中观测上述指标。结果:慢频率刺激时,MI组APD90明显短于对照组[心动周期(CL)=800ms,(247.4±20.5)ms比(284.6±13.4)ms,P<0.05;CL=500ms,(246.7±15.3)ms比(268.4±17.8)ms,P<0.05]。MI组ERP明显短于对照组[(207.1±18.3)ms比(232.3±17.6)ms,P<0.05]。CL=200ms和300ms时,MI组27根假腱索观察到迟后除极(DAD);CL=200ms,MI组30根假腱索均出现动作电位(AP)交替现象。Ryanodine全面抑制MI组假腱索的DAD和AP交替现象。结论:MI后假腱索DAD和AP交替现象与浦肯野细胞钙调控异常有关,且可能有潜在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内皮素受体阻断剂Bosentan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后血管内皮因子(VEGF)及其两个受体表达的变化和意义。方法成年SD大鼠120只建立SCIRI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单纯缺血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Bosentan干预组(Bos),NS组和Bos组按照再灌注(IR)时间分为6、12、24h和3、5、7d组,测定血清VEGF含量,采用逆转录-Real-time 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osentan干预后Flk及Flt的表达变化。结果①IR后各时间点血浆VEGF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以24h最高(P<0.01),同时间点Bosentan干预组较IR血浆VEGF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②Bosentan干预后各时间点VEGF、FLK、FLT的蛋白表达均较NS组显著增强(P<0.05或P<0.01),以24h最明显(P<0.05或P<0.01)。VEGF不仅在脊髓前角神经元表达,在Bosen-tan干预12、24h和3d时胶质细胞中亦有表达。FLK、FLT的蛋白仅在神经元胞浆中表达。③Bosentan干预后各组VEGF mRNA、FLK mRNA(7d除外)、FLT mRNA(7d除外)含量均较IR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或P<0.01),以24h最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本身可诱导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内皮素受体阻断剂Bosentan可使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增加,改善脊髓病理形态,对SCIRI过程的改善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000.
徐佶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1,32(6):680-683
目的探讨肠系膜缺血性疾病(mesenteric ischemia,MI)的病变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评价肠管受累范围及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10年1月新华医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26例MI患者包括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14例,其中存在肝硬化9例;肠系膜动脉栓塞(MAO)10例,其中既往合并脑梗死5例、合并房颤3例。结果剧烈腹痛是MI的共同表现。出现Bergan三联症的患者中66.7%预后不佳;发病12 h内出现腹膜炎体征者病死率为57.1%。本组病例中仅空肠受累者全部存活,回肠受累者病死率为43.8%,累及结肠者病死率为66.7%。手术治疗24例,所有保留回盲瓣的肠切除患者均无短肠综合征发生。16例治愈出院的患者中,3例失访,2例死亡(死因分别为短肠综合征及呼吸衰竭),其余11例生存至今,无复发,无营养障碍。结论 MI是全身血管性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整个肠道均可受累,肠管受累范围越靠远端,病死率越高。手术时机和方式的把握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应在避免短肠的基础上切除足够范围的病变肠管,在保证肠管生机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回盲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