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8篇
  免费   416篇
  国内免费   140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57篇
妇产科学   367篇
基础医学   350篇
口腔科学   37篇
临床医学   551篇
内科学   342篇
皮肤病学   23篇
神经病学   124篇
特种医学   511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74篇
综合类   1072篇
预防医学   273篇
眼科学   29篇
药学   501篇
  1篇
中国医学   314篇
肿瘤学   790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85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84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322篇
  2013年   314篇
  2012年   329篇
  2011年   400篇
  2010年   342篇
  2009年   310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288篇
  2006年   241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15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12篇
  1974年   15篇
  1973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应用放、化疗粒子联合植入法综合治疗肝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自2001年12月~2004年12月,应用放、化疗粒子联合植入法综合治疗复发性直肠癌48例。在治疗计划指导下,交替植入5-Fu缓释化疗粒子和放射性。Pd粒子。放射性粒子的肿瘤匹配周边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为90~130Gy。平均每例使用^103Pd粒子10粒,5-Fu 1000mg。结果48例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经摄片证实放射性粒子的位置无变化。疼痛缓解率为95.83%(46/48),平均疼痛缓解时间为5~9d。于术后3~6个月CT复查肿瘤变化,提示瘤体不同程度缩小,其中11例完全缓解,27例部分缓解,9例稳定,局部控制率为79.17%。随访6~28个月,中住生存期为17个月,最长1例随访时间为术后26个月,现仍存活。1例术后6个月死于全身广泛转移。结论放射性^103Pd粒子和5-Fu缓释化疗粒子联合应用局部植入技术具有安全、微创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是综合治疗肝癌的较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2.
Serial changes in N-isopropyl-p[125I]-iodoamphetamine (125I-IMP) in mouse lungs were observed with a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 Male mice were intravenously injected with 125I-IMP and subjected to autoradiographic procedures 20 minutes, and 3 and 24 hours after injection.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DIC) images and confocal images were obtained with a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 and superimposed images were evaluated. Large numbers of silver grains were observed in the interstitium, bronchioles, and alveolar sacs 20 minutes after the injection, and lamellar distribution of the grains was observed on the ciliary surface. The numbers of silver grains in the interstitium and bronchioles had decreased 3 hours after the injection of 125I-IMP, but the numbers of silver grains in the alveolar spaces had not. Although small numbers of silver grains remained in both the bronchioles and alveolar sacs 24 hours after the injection, most of them had washed out.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is considered to be a useful procedure for stud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radioisotopes by microautoradiography, because it allows clear autoradiographs to be obtained in which tissues and silver grains are perfectly matched and all silver grains are in focus.  相似文献   
73.
泽泻种子发芽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建泽泻种子萌发的特性及发芽条件。方法将泽泻种子置于不同温度下浸种,不同温度、光照条件及不同发芽床上发芽,观察其萌发所需的时间、发芽率或成活率。结果在25℃~30℃温水中浸种24 h,温度30℃,培养皿内置双层纱布的条件适宜泽泻种子萌发,光照条件对泽泻种子萌发无明显影响。结论泽泻种子具有高温、高湿和非光敏特性,创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可控制和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整齐度。  相似文献   
74.
丹参种子形态结构与吸水萌发特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系统研究丹参种子的形态结构与吸水萌发特性 ,为丹参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 :形态结构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拍照 ;种子吸水 /脱水速率用重量法 ,种子发芽条件研究参照国家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和国际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结果 :①通过种子形态结构观察发现 ,在丹参果实的果皮外层有 10~20μm厚度的黏液物质覆盖 ,并形成菱形网纹结构 ,其重量占种子重量的 8%~ 10 % ;②黏液物质能够迅速吸水膨胀 ,2h吸水量可达种子原重的 10倍以上 ,而脱水速率却远低于吸水 ;③丹参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在 25℃左右 ,当年的新种子发芽率可以达到 75%以上 ,在 23℃ ,28℃变温条件下发芽势与活力指数最高。同时发现 ,预先冷冻、PEG引发和GA3 浸种等处理技术可以明显提高丹参种子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75.
岳甫嘉诊病重视脉症合参,尤以诊脉见长;处方多用中和之剂,收固真阴,反对过用热药,耗散精血。诊治思维贯穿其著作《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上卷所载验案。此卷专门论述男性不育的诊治,虽仅载验案八则,但八者皆奇,诊治结合,涵盖多法,可归纳为“先清热毒,再施温补”“药用滑涩,当辨标本”“先治脾,后治肾”“脾肾同治”“先祛痰火,再滋肾阴”及“交通心肾”6类,诸法之中的诊治思维,蕴含奥妙,颇具特色,特作探析。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18F-FDG SPECT/CT检查结合CA125检测在卵巢癌术后复发病例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卵巢癌术后病例同时进行18F-FDG SPECT/CT检查和CA125检测,怀疑复发的病例进行CT/MRI检查和临床随访,以进一步确诊。结果:43例病人中,18F-FDG SPECT/CT检查发现核素异常浓聚24例,经CT/MRI检查和临床资料证实为转移灶19例,阳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44.2%、11.6%,特异性为83.8%。本组病例CA125升高13例,证实为转移灶病例中CA125升高12例,阳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27.9%、2.3%,特异性为96.9%。结论:18F-FDG SPECT/CT检查和CA125检测是卵巢癌术后复发的可靠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7.
目的 脊柱转移瘤患者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等,近距离放射治疗,尤其是125I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显示出较大的优势.本研究通过总结近年来针对125I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作用机制、对人体及周围组织的影响、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为脊柱转移瘤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PubMed、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以“125I粒子、近距离放疗、分子生物学和脊柱转移瘤”等为关键词,检索2000-01-2016-07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125I粒子治疗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2)125I粒子植入后对机体及周围组织的影响;(3)125I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预后.排除标准:(1)实验设计不合理;(2)非随机对照实验;(3)总样本数或总病例数<15例.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符合分析的文献39篇.结果 125I粒子近距离放疗可以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对机体重要脏器功能及脊髓神经的功能无显著性影响,并可有效缓解神经性疼痛.肿瘤靶区的辐射剂量高,125I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有较高的肿瘤局部控制率,疼痛缓解效果明显,可缓解脊髓压迫症状;125I粒子植入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还可进一步增加疼痛缓解率并恢复了脊柱稳定性,有叠加效应及优势互补作用;脊柱转移瘤溶骨性破坏累及小关节导致脊柱不稳以及出现较为严重的脊髓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可采用125I粒子植入联合手术治疗,这是一种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的治疗方法,可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局部肿瘤控制及重建脊柱稳定性.结论 与传统放射治疗相比较,125I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具有较大的优势,为脊柱转移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但仍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提高脊柱转移瘤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78.
目的评价脊柱软骨肉瘤术后复发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的初步结果。方法采用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的方法对5例脊柱软骨肉瘤术后复发患者进行治疗,术前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制定粒子分布计划,术中间距0.5~1.0cm植入粒子,距离危险器官的安全距离大于1.0cm,术后进行质量验证。结果本组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2—41个月),局部有效率60.0%。平均局部控制时间11.4个月,1年局部控制率60.0%。平均生存期15.2个月,1年生存率为66.7%。术前和术后NRS评分分别为6.00±2.65分和1.00±1.00分,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值〈O.05),镇痛有效率100.0%。结论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软骨肉瘤术后复发病例效果确切.疼痛缓解满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125I 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与分次照射、单次照射对人喉鳞癌细胞 Hep2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无照射对照组(Ctrl 组)、单次照射组(SDR 组)、分次照射组(FDR 组)和125I 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组(125I-CLDR 组)四组。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法检测 Hep2细胞在不同照射条件下细胞克隆的形成能力;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情况;用蛋白印迹法检测不同照射条件后 Hep2细胞总γ-H2AX、CyclinB1、Caspase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经2 Gy、4 Gy、6 Gy 的剂量照射,125I-CLDR 组 Hep2细胞克隆形成率均低于 SDR 组和 FDR 组。经4 Gy 的剂量照射后,125I-CLDR 组 Hep2细胞出现 G2/M 期阻滞,且阻滞效应较 SDR 组及 FDR 组的细胞强;125I-CLDR 组 Hep2细胞的凋亡比例明显高于 SDR 组及 FDR 组;三个照射组γ-H2AX、CyclinB1、Caspase3、NF-κB、P21和 Cdk1的表达水平上调,125I-CLDR 组 p-Cdc25c 蛋白表达水平低于 SDR 组和 FDR 组。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125I 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较单次照射、分次照射能够诱发更多 Hep2细胞出现 DNA 损伤、引起持续的 G2/M 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并抑制细胞的再增殖。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和CA125的卵巢癌诊断和预后判断价值。方法通过检测92例未经治疗的卵巢上皮癌患者(观察组)和96例健康女性(对照组)血清样本中的MIC-1和CA125水平,分析血清MIC-1和CA125水平与卵巢癌的关系;通过ROC曲线评价MIC-1和CA125单项及联合应用的卵巢癌诊断效能;通过对其中74例卵巢癌患者按术后残瘤大小和首次化疗敏感性结果分组,比较两组治疗前MIC-1和CA125水平,评价MIC-1和CA125的疗效评价价值;并通过分析68例患者的MIC-1和CA125水平与无瘤生存时间(relapse free survival,RFS)的关系评价其预后判断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MIC-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MIC-1诊断卵巢癌的ROC(AUC=0.945)与CA125的ROC(AUC=0.96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C-1和CA125联合应用的卵巢癌诊断效能显著提高(AUC=0.966)。术前CA125水平与术后残瘤大小显著相关(P=0.07);术前血清MIC-1水平与化疗敏感性显著相关(P=0.001),并且血清MIC-1水平与患者RFS呈负相关。结论 MIC-1和CA125联合检测可提高卵巢癌的诊断率,MIC-1高水平预示卵巢上皮癌患者存在较大的耐药风险,且MIC-1可作为预测卵巢癌患者生存期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