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03篇 |
免费 | 315篇 |
国内免费 | 39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3篇 |
儿科学 | 26篇 |
妇产科学 | 18篇 |
基础医学 | 459篇 |
口腔科学 | 369篇 |
临床医学 | 587篇 |
内科学 | 143篇 |
皮肤病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137篇 |
特种医学 | 384篇 |
外科学 | 1952篇 |
综合类 | 734篇 |
预防医学 | 159篇 |
眼科学 | 146篇 |
药学 | 254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425篇 |
肿瘤学 | 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88篇 |
2022年 | 154篇 |
2021年 | 190篇 |
2020年 | 140篇 |
2019年 | 131篇 |
2018年 | 144篇 |
2017年 | 154篇 |
2016年 | 174篇 |
2015年 | 187篇 |
2014年 | 404篇 |
2013年 | 343篇 |
2012年 | 283篇 |
2011年 | 368篇 |
2010年 | 318篇 |
2009年 | 273篇 |
2008年 | 283篇 |
2007年 | 342篇 |
2006年 | 251篇 |
2005年 | 248篇 |
2004年 | 217篇 |
2003年 | 205篇 |
2002年 | 159篇 |
2001年 | 128篇 |
2000年 | 95篇 |
1999年 | 106篇 |
1998年 | 66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54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4篇 |
1975年 | 3篇 |
197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对退变的颈椎间盘纤维环中成纤维细胞成骨诱导的作用,以进一步揭示颈椎病的发病机理。方法 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建立颈椎病患者的退变颈椎间盘纤维环中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体系,观察在TGF-β条件培养液诱导下的成骨表现。结果 非条件培养组和条件培养组在传代的颈椎病患者纤维环成纤维细胞培养的各时间点的细胞增殖活力(MTT)测定无明显差异(P〉0.05),TGF-β条件培养组的ALP活力经测定与空白对照组ALP活力有显著性差异(P〈0.05),TGF-β组的成纤维细胞所形成的骨钙素分泌量均与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GF-β对纤维环成纤维细胞体外有明确的诱导成骨作用,退变的颈椎间盘纤维环成纤维细胞存在成骨潜能。 相似文献
72.
腰椎间盘造影在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及椎间融合手术的疗效。[方法]2003年10月~2004年6月间对45例具有椎间盘源性腰痛症状的病人进行了椎间盘造影,共101个椎间盘,45例中依据椎间盘造影的结果行椎间360°融合手术18例,保守治疗27例。所有病例全部进行了MRI和CT检查。观察造影图像和MRI表现,记录诱发痛,随访手术组和保守组的疗效。[结果]45例中2l例出现了诱发痛(47%),101个造影椎间盘中有21个椎间盘出现诱发痛(21%);21例诱发痛阳性的病人中18例接受了360°融合手术,随访时间平均6个月(3~10个月),术后1l例病人腰痛完全消失(11/18,优:61%),4例疼痛基本消失(4/18,良:22%),3例腰痛无变化(3/18,差:17%);3例诱发痛阳性的病人和24例诱发痛阴性的病人行保守治疗,在同期随访中,1例腰痛完全消失(1/27,优:4%),10例疼痛基本消失(10/27,良:37%),16例疼痛没有变化甚至加重(16/27,差:59%)。[结论]腰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对确定为疼痛原因的椎间隙实施椎间360°融合手术可以消除病人的疼痛,近期效果比保守治疗好。 相似文献
73.
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常见问题与对策(附57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内窥镜下后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常见的并发症并探讨对策.[方法]对5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资料明确诊断且具有手术指征采用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对其中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结果]570例中出现并发症的有26例,包括损伤椎体前方大血管、神经症状加重、脑脊液漏、感染等近期并发症和复发、腰椎失稳等远期并发症.术后神经症状加重5例,占19.1%,复发8例,占30.7%.主要与手术适应证选择正确与否、影像学资料阅读能力高低、术者操作技能熟练程度等因素有关.[结论]内窥镜下后路髓核摘除术是外科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优良方法,术后神经症状加重和复发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掌握操作技巧、提高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能力是顺利开展该技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对人体腰椎间盘组织蛋白多糖合成的影响及静水压对蛋白多糖合成调节过程中一氧化氮是否起到中间介质作用。[方法]72例后方腰椎间盘摘除术的志愿患者中获取新鲜的72个椎间盘样品被切成1~2mm^3细片后,与1ml培养基DMEM一同装入塑料注射器中,放入培养椎间盘组织的压力装置,蛋白多糖合成由^35S-硫酸盐结合率来测定。无活性、稳定的一氧化氮的最终产物亚硝酸盐浓度由分光光度法来测定。[结果]静水压在0.3MPa蛋白多糖合成最高,约为0.1MPa的1.3倍;3MPa抑制蛋白多糖合成率。但静水压对一氧化氮的产生起着逆转效应。在0.3MPa一氧化氮的产生量和0.1MPa的相比略微降低,而3MPa增加一氧化氮的产生量,约是0.1MPa的1.34倍。一氧化氮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N^C-methyl-L-arginine(简称L-NMA,10-1000μmol)在0.3MPa诱导增加蛋白多糖合成率,而3MPa降低对蛋白多糖合成率的抑制作用。[结论]在人体腰椎间盘细胞静水压影响着一氧化氮生成,且一氧化氮对蛋白多糖合成率改变起着中间介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经神经根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6例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患者行TLIF。采用经神经根孔后壁的扩大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和彻底减压,椎间隙前1/3植入碎骨,后2/3植入单个融合器,同时使用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脊柱。效果 平均手术时间2(1.5~4)h;术中平均出血量250(100~450)ml。随访1.5(1~2)年,所有患者脊柱节段均获融合(100%),平均融合时间为8(6~11)个月。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优良率为96.2%(25/26)。结论 TLIF治疗伴有腰椎不稳的椎间盘突出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融合率高和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76.
《Joint, bone, spine : revue du rhumatisme》2023,90(3):105514
Intervertebral disc (IVD) degeneration is the common cause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 causing severe social and economic burden. The process of IVD degeneration involves a complex of pathologic changes on both extracellular matrix degradation and resident cell apoptosis. In recent years, there is increasing evidence that macrophages play vital roles during the damage and repair process of IVD degeneration. Nevertheles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acrophages and IVD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even if the IVD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the immune privileged site. Therefore, this review mainly focuses on the progress and obstacles of studies investigating the blood supply, immune response and especially macrophages during the IVD degener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减压治疗的31例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65~81(71.13±5.20)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14.36±6.5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临床症状及功能状态;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5~120(97.84±11.22)min。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8(17.29±5.56)个月。术后1、6、12个月腰腿痛VAS及ODI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优23例,良5例,可3例。1例患者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术后出现下肢感觉异常,给予中药加营养神经药物等保守治疗,术后2周恢复。无神经根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出现。结论:椎间孔镜技术在局麻下进行,操作时间短,在保证充分减压的同时又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一个安全、有效的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和靶点射频热凝术(coblation nucleoplasty,CN)对包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疗效,为临床制定精准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采用PETD和CN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1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PETD治疗107例,CN治疗112例,依据年龄将两种不同手段治疗的患者分为青年组(≤45岁)、中年组(>45岁且<60岁)和老年组(≥60岁)。于治疗前,治疗后3 d及1、6个月评价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评分,红外热成像温差值(△T)及腰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比较不同年龄段之间两种治疗手段的疗效差异。结果:VAS和JOA评分观察:(1)同年龄段组内比较。①同年龄段、同一治疗方法、不同时刻的VAS和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②同年龄段、不同治疗方法,老年组PETD治疗后VAS较CN治疗后低、JOA评分较CN后高(P<0.05),青年组及中年组患者中两种治疗方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年龄段组间比较。①PETD治疗、不同年龄段、同一时刻比较,VAS和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N治疗、不同年龄段、同一时刻比较,治疗后1、6个月老年组VAS均高于青年组和中年组(P<0.05),JOA评分均低于青年组和中年组低(P<0.05)。红外热成像温差和腰椎活动度观察:(1)同年龄段组内比较。①同年龄段、同一治疗方法△T和ROM都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②同年龄段、不同治疗方法,PETD和CN治疗后△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和中年组RO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老年组内PETD治疗后的ROM较CN治疗后高(P<0.05)。(2)不同年龄段组间比较。①PETD治疗、不同年龄段、同一时刻比较,△T和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N治疗、不同年龄段、同一时刻比较,治疗后△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老年组ROM小于青年和中年组(P<0.05)。结论:PETD和CN治疗包容型LDH均有较好的疗效,术后6个月内老年患者接受PETD治疗的疗效收益大于CN,CN更适用于青、中年人。 相似文献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