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55篇 |
免费 | 453篇 |
国内免费 | 44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7篇 |
儿科学 | 69篇 |
妇产科学 | 49篇 |
基础医学 | 1046篇 |
口腔科学 | 179篇 |
临床医学 | 736篇 |
内科学 | 1216篇 |
皮肤病学 | 28篇 |
神经病学 | 398篇 |
特种医学 | 450篇 |
外科学 | 3498篇 |
综合类 | 2031篇 |
预防医学 | 582篇 |
眼科学 | 83篇 |
药学 | 784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459篇 |
肿瘤学 | 2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109篇 |
2022年 | 218篇 |
2021年 | 287篇 |
2020年 | 238篇 |
2019年 | 425篇 |
2018年 | 401篇 |
2017年 | 371篇 |
2016年 | 358篇 |
2015年 | 391篇 |
2014年 | 728篇 |
2013年 | 677篇 |
2012年 | 756篇 |
2011年 | 748篇 |
2010年 | 657篇 |
2009年 | 601篇 |
2008年 | 617篇 |
2007年 | 549篇 |
2006年 | 514篇 |
2005年 | 467篇 |
2004年 | 418篇 |
2003年 | 362篇 |
2002年 | 247篇 |
2001年 | 226篇 |
2000年 | 154篇 |
1999年 | 137篇 |
1998年 | 81篇 |
1997年 | 74篇 |
1996年 | 58篇 |
1995年 | 61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21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19篇 |
1985年 | 81篇 |
1984年 | 107篇 |
1983年 | 83篇 |
1982年 | 75篇 |
1981年 | 66篇 |
1980年 | 69篇 |
1979年 | 57篇 |
1978年 | 63篇 |
1977年 | 42篇 |
1976年 | 32篇 |
1975年 | 33篇 |
1974年 | 19篇 |
1973年 | 2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负压封闭引流术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术后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VSD治疗11例脊柱内固定术术后深部感染患者的治疗经过,以总结出合理的诊疗方法。结果11例患者应用VSD技术处理创面1~3次,每次引流7—10d。10例患者保留椎间植骨融合器、椎弓根钉、连接棒,仅取出横连。1例患者术中发现内固定已松动,取出所有内固定。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结论VSD技术可以充分引流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术后深部感染伤口的脓液并消灭其死腔;同时增加了取出横连保留其他内固定的安全性,有利于切口早习愈合及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应用AO微创内固定系统(tas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LIS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15例,33-A2骨折2例,33-A3骨折5例,33-C2骨折5例,33-C3骨折3例;其中9例开放骨折均为Ⅱ~Ⅲ级,有4例患者为多发骨折患者,伤后4d(2~7d)应用LISS行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19个月,骨折均连接,骨折愈合时间8~18周,未出现钢板螺钉松动移位、骨折塌陷、复位丢失等。股骨远端骨折15例,HSS评分优5例;良7例;可3例。膝关节活动范围70°-140°,所有患者膝关节行走无疼痛。结论:LISS能有效治疗各种分型的股骨远端骨折。 相似文献
73.
目的通过CT测量C3-C7椎弓根所得的相关数据,提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高速螺旋CT扫描测量30例健康志愿者C3-C7椎弓根的置钉点与后正中线的距离、椎弓根松质骨宽度、椎弓根松质骨高度、椎弓根深度,根据所得数据重建出椎弓根的形态。结果CT重建显示C3-C7椎弓根松质骨宽度逐步变大,椎弓根的深度比较均一;椎弓根倾斜角度在33.76°-47.20°之间,C3-C7倾斜角度逐步变小;椎弓根进钉点与正中线的距离比较均一。各项数据左右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男女性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重建CT所得数据为临床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4.
75.
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一旦出现明显的神经压迫或间歇跛行症状,多需要手术治疗。以往采用只减压不Ⅰ期融合的方法治疗,具有简单、有效、费用低廉等优点,是一种公认的技术。但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经过较长时间的随访发现,部分患者效果不理想,随访5年以上的优良率为50·0%~70·8%,说明了恢复腰椎稳定性对腰椎手术远期疗效的重要性。2001年2月-2004年10月,采用腰椎管减压、椎间Cage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式治疗36例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症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临床资料本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32~69岁,平均为50·3岁… 相似文献
76.
目的:评价前路松解联合后路三维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僵硬型胸椎侧凸的效果,探讨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青少年特发性僵硬型胸椎侧凸34例,男5例,女29例;年龄8~21岁,平均14.7岁。均为右侧凸。均采用经前路松解植骨融合联合后路三维矫形内固定治疗,其中前路经胸入路26例,胸腔镜前路松解植骨融合矫形术8例。随访时均摄全脊柱X线片。术前、术后所摄X线片进行以下各项测量指标比较:Cobb角、顶椎的旋转度、下融合椎旋转度、躯干偏移距离。随访时观察有无脊柱失平衡、假关节形成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22个月。所有患者Cobb角术后平均矫正率80.62%,其中18例患者出现矫正度数丢失,丢失度数3°~10°,平均4.3°(术后平均14.2°,1年后随访平均18.5°)。所有患者术后胸椎生理性后凸得到重建。术后胸椎融合弯顶椎的旋转改善率62.91%,下融合椎旋转改善率47.60%,躯干偏移平均距离3.3mm,未见脊柱失平衡现象。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低氧血症1例,胸腔积液2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6个月肺功能检查,未见有明显下降。脊柱胸弯融合段未发现假关节形成。结论: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青少年特发性僵硬型胸椎侧凸可明显改善顶椎的旋转度,得到满意的三维矫形效果。术前积极准备、合理手术设计,术中严格操作,术后重视预防并发症能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7.
目的评价以髂深血管为蒂的髂骨—腹内斜肌双岛状瓣(简称同蒂双岛状瓣)修复下颌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应用同蒂双岛状瓣修复10例下颌骨复合组织缺损(包括下颌骨体部、下颌角和下颌骨升支及其周围软组织,其中有7例还包含髁突的缺损)。结果10例同蒂双岛状瓣移植均获成功,仅1例出现局部轻度感染,换药后二期愈合。术后随访3~24个月,均无肿瘤复发,颌面外形两侧基本对称,咬合关系恢复正常,且供区未见明显的并发症。结论同蒂双岛状瓣具有切口隐蔽、单一,对供区功能影响小,软硬组织复合缺损同期修复效果好等特点,是半侧下颌骨复合周围软组织大型缺损功能重建的较好方案。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骨盆桶柄样Tilt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52例骨盆桶柄样Tilt骨折。前骨盆经Plan—nenstiel入路固定9例,Pfannenstiel入路结合部分髂腹般沟入路固定43例。37例行骨盆重建钢板固定,骨盆重建钢板固定结合耻骨上支髓内螺钉固定9例,6例2块骨盆重建钢板固定。后环37例经患侧髂嵴入路以骨盆重建钢板固定。8例骶骨骨折行骶髂关节螺钉固定。7例未行后骨盆固定。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全部骨性愈合,无下肢不等长,骨盆畸形基本纠正。按Majeed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3.8%。结论通过前后联合入路,切开复位治疗骨盆桶柄样Tilt骨折疗效满意,并可防止远近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9.
目的比较近侧趾间关节移植重建近侧指间关节4种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选择内固定提供依据。方法取48对指、趾尸体标本,随机分成4组,分别用交叉克氏针、十字钢丝加单枚斜形克氏针、微型钢板背侧和微型钢板侧方固定,制成近侧趾间关节移植重建近侧指间关节标本,测量模拟活动后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微型钢板背侧固定和十字钢丝加单枚克氏针斜形固定2种固定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微型钢板固定和交叉克氏针固定2种固定方法稳定较差。结论十字钢丝加单枚克氏针斜形固定操作简单、软组织剥离少、有较强的稳定性,是较好的固定方法,适合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80.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钉棒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比较下颈椎三柱损伤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TAS)、经关节钉棒系统同定(TRS)和侧块螺钉钉棒系统固定(LRS)的三维稳定性。方法:12具新鲜颈椎标本.制成C4/5、C5/6节段三柱损伤模型,分别进行单独经关节螺钉(TAS组)、经关节螺钉钉棒系统(TRS组)和侧块螺钉钉棒系统(LRS组)三种方法固定,在非限制性和非破坏性的实验条件下测试其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状态的稳定性。结果:TAS组和TRS组在各方向的运动范同(ROM)和中性区(NZ)的均数均显著小于完整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S组在前屈、后伸、侧弯运动中的ROM和NZ与完整标本组比较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S组在旋转运动中的ROM和NZ与完整标本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S、TRS在各个方向稳定性明显优于LRS组(P〈0.05)。TRS在前屈运动中的ROM和NZ与TAS组比较有所减小,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伸、侧弯和旋转运动中,TRS组稳定性明显优于TAS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颈椎三柱损伤选择经关节固定技术时以钉棒形式同定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