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9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研究Hedgehog (Hh) 信号通路中的重要作用分子Smoothened (SMO)第10外显子基因序列变异在人类肝、肺、胃、卵巢肿瘤及5种肿瘤细胞系中存在的状况。方法 提取人类肝、肺、胃、卵巢肿瘤组织及5种肿瘤细胞系的基因组DNA,对基因组DNA中SMO第10外显子进行PCR体外扩增,然后进行DNA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在2例胃肿瘤组织中存在SMO 第10外显子序列的变异, 分别为1958C→T,1971A→G,胃肿瘤细胞系AGS中也存在SMO 第10外显子序列的变异2002T→C(rs2016607)。结论 在胃肿瘤中存在SMO基因序列的变异,而其基因的改变与SMO构象和活性存在一定关系,从而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胃肿瘤的发生与SMO基因序列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奥尔波特(Alport)综合征的遗传学特征。方法: 对原因不明的反复尿检异常的2名先证者进行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全外显子组测序,通过基因突变的致病性、孟德尔遗传规律和临床表型的综合分析,筛选出致病的基因突变,最后通过Sanger测序在家系成员中验证基因突变。结果: 两个家系中分别鉴定出COL4A5基因上的2个杂合性剪接位点突变:c.2147-2A > T(IVS27)和c.646-2A > G(IVS11)(NM_033380),且这2个杂合突变分别与2个家系的患病成员呈现共分离关联。结论: Alport综合征主要通过女性直系患者遗传,临床上可以通过有效的遗传咨询进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3.
肝豆状核变性病基因突变的检测及酶切诊断方法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目的 筛选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的高频突变点,并建立酶切诊断方法。方法 对中国人WD39个家系45例患者的3 ̄20号外显子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对有异常者进行序列分析,并通过对该突变点的酶切再次筛选。  相似文献   
14.
Li ZM  He XG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8):457-461
目的 研究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及其亲属和正常人群中小梁网糖皮质激素诱导反应蛋白(TIGR)基因突变的情况。方法 (1)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15例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及其10例一级亲属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TIGR基因的3个外显子、部分内含子及部分启动子(7对引物)的各个片段进行扩增,应用单链空间构象多态(SSCP)分析法,筛选可能存在突变的PCR产物。(2)将筛选出的PCR产物交上海基康公司测序。(3)对突变片段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1)在重庆地区15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共发现TGR基因突变者5例,其中青少年型青光眼4例;在10例青光眼患者亲属中发现TIGR基因突变者2例;正常对照者20例中未发现TIGR基因突变。(2)PCR产物测序共发现4个序列改变,其中编码区2个,非编码区2个。编码区的2个突变位点(Ser55Thl、Asp247Stop)及第二内含子区bp35c→t的突变,均未见文献报道;而在启动子区域bp-83c→t的突变有文献报道为1个多态位点。(3)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编码区的突变可导致氨基酸序列、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及等电点、抗原结合位点等发生改变。结论 TIGR基因突变与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生密切相关,由此可推测青光眼患者的亲属发病率较正常人高。TIGR基因突变可引起TIGR蛋白结构及理化特性的变化,这些改变可能是引发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Wilson病基因全长外显子的突变检测和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目的 研究报道Wilson病(WD)基因7种新突变和5种多态,结合前期在部分外显子发现并报道的突变和多态现象,进一步分析WD基因全长外显子的突变特征,以期对中国人WD基因的突变状况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60名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和84例分别来自65个家系的WD患者。抽取上述研究对象为外周静脉血,用盐析法或过柱法抽提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分别扩增全部的21个外显子顺序,以单链构象多态分析及DNA测序方法,检测上述研究对象的基因突变和多态。结果 共检测到18种突变和17种多成,包括7种突变和5种新多态。其中Arg778Leu和Thr935Met为基因突变热点,突变频率分别高达37.7%和10.0%,其余突变的频率均低于4.0%。此次研究还发现曾作为突变形式加以报道的IIe48Thr应考虑为一种多态现象。结论 我国WD基因突变是是少数几个热点突变和广泛存在的罕见突变为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中中胚层后方同源物2(mesoderm posterior 2,MESP2)基因外显子突变与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发生的关系。方法:2010年5月~2011年3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散发非综合征型CS患者60例(病例组),其中男23例、女37例,年龄5~23岁,平均13.2±3.8岁;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其中男42例、女58例,年龄12~16岁,平均12.9±2.7岁。两组对象均为中国汉族人群,性别相匹配。CS患者分型:形成障碍26例,分节不良13例、混合型21例。从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根据Gene Bank中人类MESP2基因外显子(共2个外显子,exon 1和exon 2)序列设计引物将该基因的两个外显子序列全部扩增出来,然后应用DNA自动测序仪对扩增出来的目的产物进行测序,将病例组MESP2基因两个外显子测序结果与对照组该基因外显子序列、美国NCBI基因库里公布的该基因外显子序列进行比对,将对照组该基因外显子序列与美国NCBI基因库里公布的该基因外显子序列也进行比对。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MESP2基因的exon 1和exon 2均未见突变及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结论:中国汉族散发非综合征型CS患者MESP2基因外显子无突变,在中国汉族人群中MESP2基因外显子突变与散发非综合征型CS发病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应用FⅨ基因全外显子测序技术进行血友病B(HB)基因携带者检测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 在取得5个无血缘关系的汉族HB家系成员知情同意后,采集相关家系成员标本.3个产前诊断标本中,2例为胎儿脐血标本,1例为羊水标本.从标本中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FⅨ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将产物进行全外显子直接测序.结果 5个家系的HB患者以及FⅨ基因携带者共检出5种突变:c.484 C>T (p.R162X)、c.1022G>A(p.R341Q)、c.1135C>T(p.R379X)、c.799C>T(p.H267Y)和c.1232G>T(p.S411I).在产前诊断中,发现1例c.484 C>T(p.R162X)突变,另2例未检出FⅨ基因突变的胎儿出生后血浆FⅨ促凝活性分别为52.7%和76.2%.结论 首次报道中国汉族HB家系FⅨ基因c.1022G>A(p.R341Q)、c.1135C>T(p.R379X)、c.799C >T (p.H267Y)和c.1232G>T(p.S411I)突变;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FⅨ基因全外显子直接测序是一种快速准确的诊断HB基因携带者及产前基因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EPAS1基因与高原肺水肿(HAPE)易感性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HAPE患者和健康对照各40例,设计引物钓取EPAS1基因16个外显子并测序。对有差异的多态性位点扩大样本量进行分型。结果两组间EPAS1基因16个外显子序列无差异;位于外显子5和外显子6之间的多态性位点Chr2:46441523(hg18)的等位基因频率在HAPE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P〈0.001)。结论 EPAS1基因Chr2:46441523(hg18)多态性位点可能与HAPE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国造血干细胞(HSC)捐献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新等位基因形成的分子机制。 方法:选择2008-2014年,山东省血液中心HLA实验室自20 656例HSC捐献者中发现的37个 HLA新等位基因为研究对象。采用 HLA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测序方法确认 ...  相似文献   
20.
Although morphine and heroin analgesia is mediated by μ-opioid receptors encoded by the MOR-1 gene, distinct isoforms are involved. Both opioids also induce dependence by acting at μ-opioid receptors, but which variants are utilized is not known. Here, we assayed morphine and heroin analgesia and dependence in mice treated with 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s (AO) targeting MOR-1 exons 1–4. Whereas AOs targeting exons 1 and 4 blocked morphine analgesia, those targeting exons 2 and 3 blocked heroin analgesia. Neither morphine nor heroin analgesia was compromised 5 days after the last AO injection. In morphine and heroin dependent mice, only exon 1 AO significantly reduced jumping incidence during naloxone (50 mg/kg) precipitated withdrawal. Neither analgesia nor withdrawal jumping was attenuated in controls pretreated with saline or a mismatch oligodeoxynucleotide control sequence. While these data confirm previous reports that morphine and heroin analgesia are not mediated by a single μ-opioid receptor, both opiates nonetheless apparently induce dependence via a μ-opioid receptor isoform containing exon 1. For heroin, the possibility that analgesia and dependence are mediated by distinct μ-opioid receptor isoforms offers the prospect of developing potent opiate analgesics possessing reduced dependence li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