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787篇
  免费   7754篇
  国内免费   8899篇
耳鼻咽喉   1347篇
儿科学   2750篇
妇产科学   1428篇
基础医学   14158篇
口腔科学   1608篇
临床医学   15294篇
内科学   15846篇
皮肤病学   1460篇
神经病学   3523篇
特种医学   254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9篇
外科学   6958篇
综合类   34159篇
预防医学   9864篇
眼科学   1237篇
药学   8721篇
  152篇
中国医学   3023篇
肿瘤学   11208篇
  2025年   5篇
  2024年   1582篇
  2023年   3151篇
  2022年   3661篇
  2021年   4374篇
  2020年   3887篇
  2019年   2936篇
  2018年   1696篇
  2017年   2323篇
  2016年   2772篇
  2015年   2905篇
  2014年   4175篇
  2013年   4445篇
  2012年   6040篇
  2011年   7042篇
  2010年   6805篇
  2009年   7140篇
  2008年   7770篇
  2007年   7414篇
  2006年   7428篇
  2005年   7764篇
  2004年   6960篇
  2003年   6252篇
  2002年   5242篇
  2001年   4737篇
  2000年   3907篇
  1999年   3264篇
  1998年   2749篇
  1997年   2088篇
  1996年   1534篇
  1995年   1244篇
  1994年   775篇
  1993年   417篇
  1992年   301篇
  1991年   205篇
  1990年   180篇
  1989年   182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瘢痕疙瘩是烧伤外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就其在遗传机制、免疫作用、细胞增殖与胶原代谢、细胞因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62.
目的运用siRNA技术在肝癌细胞株中建立稳定低表达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类受体(IGF1R)基因的细胞株。方法构建包含封闭IGF1R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SUPER-IGF1R-siRNA,转染SMMC7721和Hep3B细胞,G418筛选表达稳定的细胞株。通过RT-PCR、Western-blot分析与鉴定IGF1R mRNA和蛋白及cyclin D1、cyclinB1蛋白的表达,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在SMMC7721和Hep3B细胞中成功建立低表达IGF1R基因的细胞株,其生长明显减慢(P<0.05),且其cyclinD1表达亦明显下降(P<0.05)。结论pSUPER-IGF1R-siRNA能抑制SMMC7721和Hep3B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963.
目的检测β-连环素基因在乳腺增生及癌组织中的表达和突变情况,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PCR-SSCP检测42例乳腺癌组织、15例乳腺单纯性增生组织及15例乳腺非典型增生组织中β-连环素基因的表达及突变情况。结果乳腺单纯性增生组织中β-连环素表达正常,异常表达率为0。乳腺非典型增生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β-连环素表达出现异质性,异常表达率分别为26.7%(4/15)和59.5%(25/42),明显高于单纯性增生组织(P<0.05),且前两者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单纯性增生、非典型增生和癌组织中均未发现β-连环素基因外显子3的突变。结论β-连环素异常表达在人乳腺癌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β-连环素基因突变并不是该蛋白异常表达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该蛋白异常表达的机理。  相似文献   
964.
Koochekpour  S  Lee  TJ  Wang  R  祝广峰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7,12(2):134-134
雄激素调节基因(ARG)在正常前列腺和前列腺肿瘤中起着调节细胞生长的作用。近来,作者报道了在雄激素非依赖性或转移前列腺癌细胞/组织中对先前已知的神经营养因子prosaposin的基因组扩增和/或过表达。正如多效生长因子一样,prosaposin及它的活性分子微生物(如saposin C)的功能更侧重于前列腺癌细胞的恶性表型。另外,在LNcaP细胞中prosaposin或saposin C上调雄激素受体(AR)和AR靶基因的表达和激活(如PSA等)。在该项研究中,作者检测了雄激素调节基因prosaposin,在DHT双氢睾酮干预的LNCaP细胞中,prosaposin的表达上调。另外,研究揭示了prosaposin启动子的雄激素反应性因为雄激素受体的激素反应元件位于prosaposin启动子近侧区。此研究首次证实了prosaposin是一种雄激素调节基因。此项观察及prosaposin的多效生长因子活性一起揭示了此种分子在雄激素受体依赖的前列腺肿瘤进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5.
胆管癌发病和早期诊断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胆管癌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依其起源部位不同有肝内和肝外胆管癌之分。胆管癌被确诊时多为晚期,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如何早期诊断胆管癌,提高胆管癌患者生存率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胆管癌发病在基因水平的研究已有涉及。现有报道显示胆管癌相关基因包括抑癌基因、癌基因以及凋亡相关基因等。近年来,研究发现胆管癌发病与黏蛋白基因、三叶肽基因和同源异型盒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本文就这些方面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66.
染色体1pter-p36.21杂合性缺失与瘢痕疙瘩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寻找瘢痕疙瘩1pter-36.21中可能存在的肿瘤抑制基因的杂合性丢失(LOH)区域,为发现和定位瘢痕抑制基因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25例瘢痕疙瘩组织和外周静脉血标本进行微卫星分析。结果瘢痕疙瘩组织在所选的位点上的LOH发生率为60%(15/2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织的4%(1/25,P<0.05),在所选的位点上均未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D1S243位点、D1S468位点、D1S507位点、D1S199位点的LOH发生率分别为28%(7/25)、40%(10/25)、52%(13/25)、12%(3/25),其中D1S243、D1S468、D1S507的LOH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在D1S243-D1S468-D1S507位点的LOH存在与瘢痕疙瘩有关的潜在瘢痕抑制基因(SSG),而1pter-36.21上LOH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瘢痕疙瘩发生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967.
目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对硝酸甘油性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脑干及三叉神经节αCGRP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通心络治疗偏头痛的可能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苯噻啶防治组、通心络防治组。模型组和药物干预组用硝酸甘油10mg/kg皮下注射造模,每周1次,连续4周,第2次造模后每天分别灌服通心络1.5g/kg/d(通心络组)或苯噻啶0.5mg/kg/d(苯噻啶组)进行干预。第4次造模后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CGRP、RTPCR技术测定脑干及三叉神经节区αCGRP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反复硝酸甘油造模后,通心络组血浆CGRP水平明显升高(55.63±9.01ng/Lvs45.23±1.79ng/L,P<0.05);苯噻啶组和通心络组αCGRP基因mRNA表达分别为0.67±0.12和0.64±0.12,与空白对照组的0.88±0.09比较,明显下调(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下调了脑干及三叉神经节αCGRP基因mRNA的表达,增加了血浆CGRP含量,提示通心络胶囊不是通过下调血浆CGRP含量而起到预防偏头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8.
目的探索转染hVEGF165基因、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human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α,hSDF-1α)基因的大鼠成肌细胞在体外mRNA和蛋白表达,为进一步检测这两种基因对血管生成的协同效应奠定基础。方法取新生1日龄雄性SD大鼠,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成肌细胞,并采用结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将质粒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hVEGF165和EGFP-hSDF-1α转染第3代成肌细胞(转染组),以未转染质粒的细胞作为对照组。体外培养后各时间点行RT-PCR、Western blot、ELISA法检测两种质粒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培养的细胞经鉴定确定为成肌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示成功转染hSDF-1α和hVEGF165进入成肌细胞,可见绿色荧光表达。RT-PCR检测示转染组转染后2、4、6、8 d均可见hVEGF165和hSDF-1α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示转染组转染后2、4、6、8 d成肌细胞内均有hVEGF165和hSDF-1α蛋白表达,对照组均无相...  相似文献   
969.
目的 对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10株大肠埃希菌、6株志贺氏菌和1株未定名肠杆菌进行maze和mazf蛋白的分子进化分析.方法 用biocyc提供的pathway tools(13.5版)搜索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10株大肠埃希菌、6株志贺菌和1株未定名肠杆菌毒素mazf编码基因mazf(别名chpa)和抗毒素maze编码基因maze(别名chpr),再用mega4.1软件中的minimum evolution法对maze和mazf蛋白做分子进化分析.结果 共有12株搜索到毒素mazf(编码基因为mazf),11株搜索到抗毒素maze(编码基因为maze),另有5株没有搜索到mazef编码基因.分子进化分析提示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maze和mazf的保守性较好.结论 mazef是在原核染色体发现的第一个毒素-抗毒素(ta)系统,但不是每株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均存在这个系统,有可能存在其他ta系统.mazef缺失株表现为对抗菌约物抵抗,又因mazef介导细菌的细胞程序性死亡,mazef有可能成为抗菌药物的新靶位. abstract: objective to perform molecular evolution analysis of mazef gene in genome sequenced strains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shigella. methods pathway tools (version 13.5) provided by biocyc was used to search encoding gene mazf of toxin mazf ( chpa) and encoding gene maze of antitoxin maze (chpr) in genome sequenced 10 strains of escherichia coli, 6 strains of shigella and 1 strain of unkown enterobacteria. then minimum evolution method in mega4. 1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molecular evolution of maze and mazf. results encoding gene mazf of toxin mazf was found in 12 strains, and encoding gene maze of antitoxin maze was found in 11 strains, while neither maze nor mazf was found in rest 5 strains. both maze and mazf had good conservation in molecular evolution analysis. conclusions mazef is the first toxin-antitoxin system found in prokaryotic chromosomes, but not in all strains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shigella. mazef dele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it also mediates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bacteria, so mazef might be a new target for antimicrobial agents.  相似文献   
970.
目的 构建野生型DPP Ⅳ真核表达质粒.方法 将野生型DPP Ⅳ基因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构建成重组质粒pcDNA3 DPP Ⅳ;然后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和DNA序列测定鉴定.结果 经酶切和DNA序列测定鉴定证实重组质粒构建正确.结论 真核表达质粒pcDNA3DPP Ⅳ构建成功,为进一步研究DPP Ⅳ基因在卵巢癌细胞中的表达和生物学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