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313篇 |
免费 | 1819篇 |
国内免费 | 58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68篇 |
儿科学 | 122篇 |
妇产科学 | 64篇 |
基础医学 | 1803篇 |
口腔科学 | 2027篇 |
临床医学 | 2860篇 |
内科学 | 1384篇 |
皮肤病学 | 35篇 |
神经病学 | 450篇 |
特种医学 | 191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2981篇 |
综合类 | 5993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1111篇 |
眼科学 | 204篇 |
药学 | 1984篇 |
63篇 | |
中国医学 | 1367篇 |
肿瘤学 | 1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3篇 |
2023年 | 535篇 |
2022年 | 1123篇 |
2021年 | 1479篇 |
2020年 | 1451篇 |
2019年 | 1066篇 |
2018年 | 937篇 |
2017年 | 1072篇 |
2016年 | 1248篇 |
2015年 | 1138篇 |
2014年 | 2396篇 |
2013年 | 2330篇 |
2012年 | 2172篇 |
2011年 | 2394篇 |
2010年 | 1931篇 |
2009年 | 1813篇 |
2008年 | 1616篇 |
2007年 | 1625篇 |
2006年 | 1386篇 |
2005年 | 1310篇 |
2004年 | 1092篇 |
2003年 | 816篇 |
2002年 | 623篇 |
2001年 | 546篇 |
2000年 | 414篇 |
1999年 | 379篇 |
1998年 | 290篇 |
1997年 | 264篇 |
1996年 | 186篇 |
1995年 | 153篇 |
1994年 | 125篇 |
1993年 | 113篇 |
1992年 | 77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45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37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31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37篇 |
1982年 | 36篇 |
1981年 | 34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17篇 |
1978年 | 19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13篇 |
1975年 | 1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31.
妊娠和哺乳相关的骨质疏松症(pregnancy and lactation-associated osteoporosis, PLO)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特殊骨质疏松症,大多数病例出现在初产妇的妊娠晚期或产后早期,但是也会发生于经产妇中。PLO患者主要表现为在妊娠晚期以及产后初期严重的下背部疼痛、身高下降和脆性骨折,尤其是椎骨骨折。迄今为止,全球报道的PLO患者患病率仅有120余例。目前尚缺乏PLO治疗的指南与共识,各报告病例中指出双膦酸盐、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是治疗PLO的一线疗法,此外特立帕肽、雷奈酸锶、地舒单抗也被证明有助于增加骨密度(bone density, BMD)。本文通过回顾分析两例PLO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对PLO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2.
骨质疏松与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密切相关。骨质疏松状态下假体周围骨折的预防需从改善局部骨量和预防跌倒入手。检测关节假体周围的骨密度可用于评估假体周围骨折的风险。在对骨质疏松状态下假体周围骨折进行手术治疗时,可使用骨移植替代材料来增加骨折部位固定的强度,也可使用改进型的内固定材料或翻修假体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3.
骨盆骨折并发直肠损伤诊治分析(附3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并发直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8~2 0 0 3年我院收治的 3 4例骨盆骨折并发直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乙状结肠双腔造口 3 2例 ,回肠单腔造口 2例 ,均行充分引流和直肠冲洗。结果 除外 4例死于并发症 ,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 ;所有造口后存活者均行造口闭合术。结论 对骨盆骨折并直肠损伤患者采用造口转流粪便、骶前引流、直肠冲洗、防止并发症等综合治疗方法 ,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4.
目的 :探讨外伤性下颈椎行颈前路融合内固定(anterior cervical fusion,ACF)术后邻近节段矢状面角度丢失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96例行ACF治疗的下颈椎外伤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手术方式、入院及末次随访ASIA评分(ASIA分级A~E级分别记为1~5分),在颈椎侧位X线上测量上区域角、下区域角、局部后凸角、融合节段角度、邻近椎体及椎间隙角度等相关参数,回顾所有患者术前MRI、CT,明确邻近节段损伤情况,所有患者局部后凸角术后角度丢失大于5°归为A组(术后邻近节段角度丢失组,23例),术后邻近节段角度无丢失为B组(373例),并通过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以上相关因素行两组间对比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CF术后邻近节段角度丢失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邻近节段椎间隙、椎体及融合节段角度在局部后凸角、上区域角、下区域角中所占比例,明确ACF术后邻近节段角度丢失的主要部位。结果:ACF术后邻近节段角度丢失发生率为5.81%(23/396),A、B组年龄分别为48.26±8.61岁、31.04±6.17岁,入院时ASIA评分两组分别为3.5±0.8、3.7±1.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21,P=0.045)。手术方式、性别、随访时间、末次随访ASIA评分在A组和B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前CT、MRI上显示非手术节段MRI椎间盘信号异常(A组3/23,B组13/373)、不伴椎间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单侧非移位型关节突骨折(A组2/23,B组0/373)有显著性差异(P0.001,P=0.003)。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年龄、MRI上非手术节段椎间盘信号异常、不伴椎间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单侧非移位型关节突骨折是ACF术后邻近节段矢状面角度丢失的危险因素(P分别为0.031、0.006、0.002),入院时ASIA评分与ACF术后邻近节段后凸畸形发生无相关性(P=0.301)。上邻近第1椎间隙角度丢失在局部后凸角、上区域角、下区域角角度丢失中分别为78.07%、85.00%、90.19%,上邻近第1椎间隙角度丢失是邻近节段角度丢失的主要成分。结论:ACF术后局部角度丢失有一定发生率,年龄、MRI上非手术节段椎间盘信号异常及不伴椎间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单侧非移位型关节突骨折是ACF术后后凸畸形发生的危险因素,以上邻近节段角度丢失为主。 相似文献
135.
136.
骨盆多功能外固定架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制一种骨盆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最不稳定骨盆骨折脱位及髋部骨折脱位。方法:采用三种不同的固定方法,治疗半侧骨盆骨折脱位、耻骨联合骨折分离及髋部骨折脱位。结果:32例随访平均1年,优良率达60%-90%,钉道感染1例,骨圆钉松动1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该外固定架操作简便,固定安全牢稳,减轻疼痛,便于搬动,护理方便,早期下床活动,基层医院易推广。 相似文献
137.
138.
目的:通过对比髓内钉和锁定钢板对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两种治疗方法促进骨膜骨痂形成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筛取12例逆行髓内钉治疗患者与12例锁定钢板治疗患者做配对研究。使用特定软件测量对比两组患者伤后12周X线片股骨侧面和前后面骨痂形成量。结果:相应骨折愈合部位髓内钉组的平均骨痂形成面积为(233±280)mm2是锁定钢板组(95±109)mm2的2.4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股骨远端骨折后锁定钢板治疗组骨痂形成少于髓内钉治疗组。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中空加压螺钉固定术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55~65岁有移位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85例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其中51例行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术,34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了住院情况,术后1年,术后3年功能评估。结果全髋关节置换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全髋关节置换假体费用较贵,3年后有2例出现假体松动。中空加压螺钉固定组有45例3年后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髋关节功能活动良好,且能够从事正常体力劳动。结论中老所股内颈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应首选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0.
目的 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的资料,通过电话随访患者的健康状态,分析术后1年死亡率,通过病历总结分析年龄、性别、骨折类型、伤前健康状态、活动能力、合并症、手术时机、手术类型、麻醉方式和术后并发症等资料,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共收集资料完整患者184例,随访12~23个月,平均16.5个月,1年累计死亡30例,死亡率为16.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合并疾病数量、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脑卒中后遗症、ASA评分、麻醉方式、伤前活动能力、术后并发症等因素在存活组与死亡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疾病数量、伤前活动能力及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影响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时应充分考虑到影响中长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选择适当的麻醉及治疗方式,改善术前健康状况,将有助于减低术后的死亡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