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4篇 |
免费 | 47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70篇 |
临床医学 | 45篇 |
内科学 | 207篇 |
神经病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38篇 |
综合类 | 36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99篇 |
药学 | 8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Brucella glomerulonephritis is a rare condition with only a few reported cases. We review the literature, and describe a 24-year-old
female who presented with edema and proteinuria. Blood grew Brucella melitensis. Renal biopsy showed diffuse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The patient progressed to end-stage renal disease despite
antibiotic and steroid therapy.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分析贵州省牛种布鲁氏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牛种布鲁氏菌病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BCSP31-PCR及AMOS-PCR技术对经传统方法鉴定为牛种布鲁氏菌的2株分离株进行属/种复核,采用基于布鲁氏菌rpoB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了解其rpoB基因型,采用MLVA-16技术进行MLVA分型,了解其与国内牛种布鲁氏菌的聚类关系,采用MLST技术分析其序列型及其与国内菌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结果 2株分离株经BCSP31-PCR和AMOS-PCR技术被鉴定为布鲁氏菌属细菌,未能明确其具体种型;其rpoB基因型相同;MLVA分型与新疆牛种布鲁氏菌共享同一MLVA-16型(4-5-3-12-2-2-3-1-6-43-8-5-5-5-3-3); MLST分析鉴定2株菌均为ST2型,最小间距图显示2株菌与布鲁氏菌属内的牛种布鲁氏菌遗传距离最近,属同一个遗传复合体。结论 贵州省2株牛种布鲁氏菌分离株间的遗传距离近,与新疆牛种3型布鲁氏菌为同一MLVA型,提示分离株引起的感染可能为外省输入。 相似文献
33.
[摘要]?目的?分析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选取2002年1月1日—2022年6月1日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等情况。结果?32例血培养证实布鲁氏杆菌感染者中,9例并发主动脉瘤,发生率为28.13%。其中8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年龄为58~75岁。有明确牛、羊接触史者3例,有不洁羊奶饮用史者1例,有牧区旅游史者1例。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其中热型为典型波浪热者1例。患者主要症状为腰腹痛。误诊为腰椎结核者2例,误诊为腰椎管狭窄者3例。1例患者合并附睾炎。6例患者累及腹主动脉,1例累及升主动脉,2例累及主动脉弓。9例患者血清凝集试验均阳性。9例患者均接受利福平、多西环素和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除1例失访外,其余8例总疗程均为3~6个月。7例手术治疗患者中,6例行主动脉替换或修补术,1例经6个月抗感染治疗后行支架植入手术,以上患者术后均随访5个月~7年(中位时间4年),1例于术后5年死于脑血管疾病意外,其余6例均存活。2例未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中,1例出院后失访,1例随访3年存活至今。结论?布鲁氏菌病的主动脉受累较少见,且易危及生命,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易导致漏诊、误诊。本病治疗的基石仍然是抗感染治疗联合开放性手术。血管内支架等介入手术治疗的作用尚未确定,须要考虑患者的病情和长期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34.
目的 通过研究1株粗糙型布鲁氏菌诱导株RB71的毒力及免疫效果,进一步验证其生物学特性,探讨其作为疫苗株的潜力。方法 通过药敏片扩散法检测诱导株RB71对β-内酰胺类及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受程度;通过对小鼠脾脏载菌量测定,评价诱导株RB71对感染小鼠的免疫保护率并确定其最小免疫剂量;利用小鼠感染模型进行毒力试验,比较诱导株RB71与亲本株的毒力差异。结果 诱导后的布鲁氏菌RB71株与亲本株相比,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未发生改变;诱导株RB71对感染小鼠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最小免疫剂量为109 CFU/只;诱导株RB71与亲本株相比毒力更小,安全性更高。结论 本研究验证了布鲁氏菌诱导株RB71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且具有较低的毒力,具备成为疫苗株的潜力。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索布鲁氏杆菌A19疫苗株全基因组的结构、分子生物学的功能,并对其生物信息学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Illumina Hiseq 4000和PacBio对A19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与GenBank 上的8株菌进行比较基因组学解析。A19基因组3 286 167 bp, 预测3 371个基因,GC含量57.25%。通过注释COG库,对应基因有2 560个,将其归入22类COG中;根据比对KEGG库,得到2 544个基因,共参与33类代谢通路。结果 综合两个数据库结果发现,大多数A19预测基因中的基因功能主要与膜运输、氨基酸转运及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结论 通过分析发现, A19和猪羊牛种布鲁氏菌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并找出牛种毒力基因。本实验通过测序A19全基因组,为布鲁菌疫苗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6.
目的 了解内蒙古兴安盟布鲁氏菌流行株的主要种型,分析布鲁氏菌流行株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择内蒙古兴安盟布病发病率较高的旗县和人口密集的旗县,采集临床诊断的布病患者200份血液样本,用全自动血液培养仪培养分离出28株布鲁氏菌,用全自动生化鉴定系统、BCSP31-PCR及传统经典的方法进行种型鉴定,最后用肉汤微量稀释法对其中的25株布鲁氏菌进行13种抗生素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28株布鲁氏菌中羊种3型18株(64.29%)和羊种1型10株(35.71%),进行药敏试验的25株菌中,100%菌株对多西环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均敏感,16%的菌株对利福平、头孢曲松的药物敏感性可能降低,20%的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耐药,100%的菌株对阿奇霉素耐药。结论 内蒙古兴安盟布鲁氏菌流行株主要是羊种3型和羊种1型,目前对一线方案药物较为敏感,在布病的急性期治疗上,宜规范化治疗,首选一线方案药物:多西环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利福平。 相似文献
37.
1952~2003年陕西省检出布鲁氏菌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丽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4,23(6):576-578
目的 总结陕西省1952~2003年的布鲁氏菌检出结果,系统分析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状况及病原学研究进展。方法 把全省历年布鲁氏菌病检菌资料分为1952~1981、1982~1991和1992~2003年3个阶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2年来,陕西省从8个地市5种宿主的不同材料中共分离出3种228株布鲁氏菌,其中羊种菌222株,牛种和犬种菌各3株;自人、羊、鹿、犬、牛分离到的菌株数分别为185、24、15、3和1;1991年以前分离的羊种菌为1、2型,而1996年以后则为羊1、3型。对15株羊种菌进行毒力测定,均为强毒株。结论 陕西省是以羊种为主的羊、牛、犬种布鲁氏菌病混合疫区。流行菌株毒力强,有严重的致病性。陕北、关中疫情严重,陕南存在犬种布鲁氏菌病疫源地。发现羊种菌有宿主转移现象。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编码牛种布氏菌同一蛋白基因序列不同扩增片断(分别为330bp、230bp和223bp)的3对引物检测布氏菌DNA PCR试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 用煮沸法和酚提取法分别从5个种布氏菌和耶尔森氏菌0:3、O:9、大肠菌O:157中提取DNA进行PCR试验。结果 通过此种方法可检测到小到1PG的布氏菌DNA。对布氏菌5个种的典型株进行DNA分析,并获得独有的相应片断。而2种与布氏菌SPP存在血清学交叉反应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未检测到特异DNA片段。结论 3对引物均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P5、P6稳定性稍差。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定量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技术对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16例脊椎病变患者(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11例布氏杆菌性脊椎炎、2例脊椎椎体转移瘤、3例结核性脊椎炎)行T1WI、T2WI、STIR及动态对比增强定量检查,分析其形态、信号特点及容积转运参数(Ktrans)与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结果病变累及腰椎最多。布氏杆菌性脊椎炎在MRI上椎体形态多无明显变化,椎体边缘可见小的骨质破坏及骨质增生。病变椎体T1WI呈低信号,T2WI呈低等或等高信号或低等高混杂信号。STIR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椎体明显强化,与周围正常增强的椎体信号类似或更高。各类脊椎病变的Ktrans值与Ve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椎炎有特征性的磁共振表现,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定量成像对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布鲁氏菌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124例布病患者为观察组,随机选择性别、年龄相仿的其它细菌感染者为对照组,其中葡萄球菌112例,肠杆菌科菌91例.回顾性分析各组血培养的阳性报警时间.结果:布鲁氏菌48h内未见阳性报警者,48~72h、72~96h、96~120h、120~168h的阳性报警率分别为1.6%、14.5%、45.2%、35.5%;葡萄球菌和肠杆菌科菌48h内阳性报警率分别为87.5%、94.5%,均未见超过120h阳性报警者.组血培养平均阳性报警时间分别为:布鲁氏菌117.4h(103.4h^126.8h)、葡萄球菌24h(18h^34h)、肠杆菌科菌11h(9.5h^15h).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布鲁氏菌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明显长于于其它病原菌,对疑似布病的患者,血培养的孵育时间至少设置为7d.综合分析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与典型的菌落、革兰氏染色形态,对鉴定布鲁氏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