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70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207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36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96篇
药学   8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编码牛种布氏菌同一蛋白基因序列不同扩增片断(分别为330bp、230bp和223bp)的3对引物检测布氏菌DNA PCR试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 用煮沸法和酚提取法分别从5个种布氏菌和耶尔森氏菌0:3、O:9、大肠菌O:157中提取DNA进行PCR试验。结果 通过此种方法可检测到小到1PG的布氏菌DNA。对布氏菌5个种的典型株进行DNA分析,并获得独有的相应片断。而2种与布氏菌SPP存在血清学交叉反应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未检测到特异DNA片段。结论 3对引物均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P5、P6稳定性稍差。  相似文献   
22.
目的 制备高亲和性的羊布鲁杆菌M5-90 BP26抗原单克隆抗体,并对抗体进行鉴定.方法 将质粒pET-28a-BP26转化感受态大肠埃希菌(E.coli)BL21 (DE3),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8a-BP26,用镍离子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法(Ni-NTA)纯化、重组BP26蛋白(rBP26).将纯化后的rBP26蛋白与弗氏完全佐剂等体积混合成乳化抗原,接每只100 μg/0.1 ml在BALB/c小鼠皮下多点注射进行初次免疫;2周后,按每只50μg/0.1ml 在小鼠皮下多点注射进行再次免疫.再次免疫后2周,小鼠尾静脉取血测效价,检测免疫效果;在细胞融合前3天,将乳化抗原按每只小鼠50μg腹腔注射加强免疫.将小鼠骨髓瘤SP2/0细胞与脾细胞按1∶5比例在聚乙二醇( PEG) 1450作用下进行细胞融合,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10 d后取细胞培养上清液,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筛选分泌抗rBP26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再经过反复3次克隆,筛选出单克隆全阳性的杂交瘤细胞建株,用杂交瘤细胞株制备BP26抗原单克隆抗体,并以初始杂交瘤细胞克隆导命名.利用羊布鲁杆菌M5 -90疫苗株制备膜蛋白提取物(NMP),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及斑点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Dot-ELISA)对筛选的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学特性鉴定,用单克隆抗体亚型试剂盒进行抗体分型和Kappa (κ)和Lambda(λ)轻链鉴定.结果 成功地获得2株能稳定分泌抗rBP26抗原的高亲和性杂交瘤3C3和5A5单克隆抗体,并能与羊布鲁杆菌M5-90疫苗株上的NMP结合,构建成M5-90 BP26抗原单克隆抗体,抗体亚型分别为IgG1和IgG2b,轻链均为κ链.结论 鉴定结果表明,成功制备2株羊布鲁杆菌BP26抗原的高亲和性单克隆抗体,抗体具有识别M5-90疫苗株的膜蛋白构象表位的能力,优势表位的识别可为羊布鲁杆菌M5-90疫苗株的改造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建立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方法(MLVA),并评价其在布鲁杆菌菌株鉴定及流行病溯源中的价值.方法 使用MLVA方法,对16株羊种菌、22株牛种菌、21株猪种菌和10株犬种菌株进行分析,使用BioNumerics(Version 5.0),对16个位点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方式用平均连锁聚类法(UPGMA).计算每个位点的差异指数,菌株的基因型通过MLVA2010数据库确定.结果 使用MLVA方法,通过Bruce06、Bruce08、Bruce11、Bruce12、Bruce42、Bruce43、Bruce45、Bruce55共8个位点可以区分布鲁杆菌的种;通过Bruce04、Bruce07、Bruce09、Bruce 16、Bruce30共5个位点可以对菌株进行溯源,确定菌株流行病学相关性.结论 MLVA技术是一种分辨率高且易于在省级疾病防控系统监测实验室使用的标准化分型技术,可以加强布病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24.
目的比较布鲁氏菌强毒株16M和疫苗株M5-90侵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后其凋亡相关因子的转录和表达。方法建立16M、M5-90侵染RAW264.7模型,采用CFU计数法比较16M、M5-90侵染RAW264.7 4、8、12、24h后的胞内生存情况;采用qRT-PCR检测AIF、Bcl-2、Bax、Apaf-1、Bcl-xl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采用ELISA检测TNF-α和Cyt C在细胞内的表达;采用激光共聚焦检测Cyt C在细胞内共定位表达情况。结果布鲁氏菌16M在侵染后4h~24h胞内CFU呈增多趋势,而M5-90CFU先增多后减少。qRT-PCR显示AIF基因的转录水平在侵染后4h~24h内呈上升趋势,且M5-90侵染组与16M侵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M5-90侵染诱导的Apaf-1基因转录水平与16M侵染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xl的转录量随着侵染时间增长而不断增加,且16M诱导组与M5-9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5-90侵染组Bax和Bcl-2水平与16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5-90侵染组Bax/Bcl-2比值与16M侵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分析显示TNF-α、Cyt C分泌量随着时间增长而增加,且M5-90诱导组与16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激光共聚焦显示Cyt C定位在RAW264.7内,属于胞浆表达,且M5-90诱导的表达量与16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感染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结论布鲁氏菌疫苗株M5-90侵染RAW264.7 4h~24h内,凋亡相关因子Cyt C、AIF、Bax/Bcl-2、Apaf-1的表达量高于强毒株16M侵染组,而Bcl-xl则相反,表明在此侵染阶段M5-90具有更强的促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 筛选布鲁氏菌侵染牛胚胎滋养层细胞过程中与Ⅳ型分泌系统VirB4蛋白结合的潜在靶蛋白。方法 设计引物并PCR扩增布鲁氏菌的virB4基因,构建表达载体pGBKT7-VirB4,酶切鉴定,测序分析正确后,转化酿酒酵母菌感受态细胞Y187,进行自激活和毒性检测;建立布鲁氏菌侵染牛胚胎滋养层细胞模型,构建布鲁氏菌侵染牛胚胎滋养层细胞cDNA文库;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VirB4相互作用的滋养层细胞蛋白,实时定量PCR检测靶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了pGBKT7-virB4诱饵质粒,转入Y187后无毒性,不能自激活;获得了布鲁氏菌侵染牛胚胎滋养层细胞cDNA文库;筛选到了13个阳性质粒,其中蛋白辅酶Q10和SLC3A2在布鲁氏菌侵染后mRNA表达量均增加。结论 本试验对VirB4蛋白与宿主细胞的互作研究为进一步阐明布鲁氏菌感染宿主细胞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6.
目的以小鼠为动物模型,通过检测布氏菌活疫苗免疫小鼠产生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应答及保护力,对其进行免疫学评价。方法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皮下免疫布氏活疫苗,免疫4周后分离血清及脾脏淋巴细胞。ELISA法检测免疫动物血清中总IgG抗体,抗体亚类IgG1及IgG2a;ELISPOT法检测分泌IFN-γ、IL-4的脾脏淋巴细胞数目,以及用ELISA方法检测体外再刺激后小鼠脾细胞分泌IFN-γ、IL-4的细胞因子水平;用羊布氏菌弱毒株M5攻击免疫动物,通过脾脏细菌计数评价布氏活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用ELISA法检测到免疫布氏活苗的小鼠体内有特异性抗体产生;ELISPOT可检测到较高的分泌IFN-γ脾脏淋巴细胞数目,ELISA方法可检测到较高的IFN-γ水平,表明布氏活疫苗主要诱导Th1型免疫应答;通过布氏活疫苗保护力分析,表明该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结论布氏疫苗采用注射免疫途径是可行的,免疫后能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27.
目的建立布鲁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其进行应用评价。方法针对布鲁菌外膜蛋白编码基因(omp-2)设计PCR引物,建立PCR方法,利用19种常见细菌和布鲁菌株DNA分别对其进行特异性和敏感度评价,对3株疑似布鲁菌株进行核酸检测,并与分离培养法进行结果比对。结果本研究建立的布鲁菌PCR检测方法仅能检出布鲁菌阳性菌株,对照菌DNA未出现目的条带;敏感度为100拷贝/反应;PCR方法对3株疑似布鲁菌株检出omp-2基因条带,鉴定结果为布鲁菌,与分离培养法结果相同。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布鲁菌PCR检测方法,与分离培养法相比,布鲁菌PCR方法准确、快速,适合布鲁菌病疫情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建立可对布鲁氏菌准确定量的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方法.方法 使用以布鲁氏菌bscp 31基因为靶标的引物和探针,摸索最佳的引物和探针工作浓度,确定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评价所建立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及对疫情相关血液标本的检测效果.结果 ddPCR反应体系中最佳引物和探...  相似文献   
29.
Brucellae are tiny, aerobic, slow growing, catalase and oxidase positive Gram negative coccobacilli or small rods, which may reach man through exposure to tissues of mammalian hosts via cuts or aerosols, or as food infections mostly through dairy products. As parasites brucellae are extraordinarily successful, causing very long-lasting infections in all mammalian social animals, such as ungulates, canids, and rodents; recently they have been found to also cause disease in pinnipeds and cetaceans. Brucellae as members of the alpha Proteobacteria, have suffered major losses of genomic material as they adapted to their facultative intracellular parasite role, and are able to initiate infection with minimal disturbance of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thus reaching a privileged intracellular niche where they multiply. Brucellae are likely to be among the toughest organisms to control through public health and agricultural policies, even involving detection-slaughter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30.
《Renal failure》2013,35(2):302-304
A 49-year-old man with a medical history of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was presented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ith fever and left flank pain. Abdominal examination revealed an enlarged and painful left kidney. The C-reactive protein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 and th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vealed areas of abnormal intensity and fluid–fluid levels in renal cysts. Brucella abortus was yielded from both blood and cyst fluid culture. Standard therapy (rifampicin plus doxycycline) of brucellosis was started, but 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igns subsided after the addition of ciprofloxacin. There was no need for aspiration of infected cyst fluid. Hereby, according to the medical database search, we report that the first renal cyst infection caused by B. abortus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triple antibiotic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