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95篇 |
免费 | 287篇 |
国内免费 | 15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8篇 |
儿科学 | 89篇 |
妇产科学 | 80篇 |
基础医学 | 619篇 |
口腔科学 | 17篇 |
临床医学 | 519篇 |
内科学 | 296篇 |
皮肤病学 | 15篇 |
神经病学 | 976篇 |
特种医学 | 261篇 |
外科学 | 1343篇 |
综合类 | 773篇 |
预防医学 | 92篇 |
眼科学 | 408篇 |
药学 | 342篇 |
中国医学 | 131篇 |
肿瘤学 | 1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70篇 |
2022年 | 137篇 |
2021年 | 173篇 |
2020年 | 160篇 |
2019年 | 133篇 |
2018年 | 163篇 |
2017年 | 133篇 |
2016年 | 168篇 |
2015年 | 164篇 |
2014年 | 330篇 |
2013年 | 364篇 |
2012年 | 316篇 |
2011年 | 332篇 |
2010年 | 311篇 |
2009年 | 253篇 |
2008年 | 275篇 |
2007年 | 310篇 |
2006年 | 271篇 |
2005年 | 198篇 |
2004年 | 210篇 |
2003年 | 177篇 |
2002年 | 144篇 |
2001年 | 139篇 |
2000年 | 102篇 |
1999年 | 109篇 |
1998年 | 97篇 |
1997年 | 82篇 |
1996年 | 88篇 |
1995年 | 67篇 |
1994年 | 64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51篇 |
1991年 | 42篇 |
1990年 | 50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37篇 |
1987年 | 48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36篇 |
1984年 | 41篇 |
1983年 | 32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22篇 |
1980年 | 21篇 |
1979年 | 21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14篇 |
1976年 | 11篇 |
197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颈浅神经丛阻滞对甲状腺手术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每组40例.B组患者术中静脉泵注负荷剂量1.0μg/kg右美托咪定,之后以0.6~0.8μg/kg·h维持,A组泵注同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记录患者麻醉前,切皮时,分离腺体,腺体切除,切口缝合等时间点的HR、MAP、SpO2、RR等生命体征和Ramsay镇静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内脏牵拉反应的改善情况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的HR、MAP较A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SpO2变化不显著.结果显示B组患者T0~T2时间段呼吸频率与A组比较较少,且差异显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点的Ramsay镇静评分,发现手术开始之后B组患者的镇静状态优于A组.B组患者术中内脏牵拉反应的改善情况优于A组患者.术后苏醒期60 min时,B组患者较A组患者安静,没有明显的躁动行为.记录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B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颈浅神经丛阻滞对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可以稳定血流动力学,降低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临床上改善麻醉效果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2.
目的:比较连续腰丛神经阻滞与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人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连续股神经阻滞组和连续腰丛神经阻滞组,各37例.记录术后4、8、16、32 h静息时及术后16、32 h活动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应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法对术前、术后2周以及术后10周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记录2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连续腰丛神经阻滞组术后4、8、16、32 h静息时VAS评分及术后16、32 h活动时VAS评分均低于连续股神经阻滞组(P<0.05~P<0.01);2组术后2周与术后12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连续股神经阻滞组不良反应率37.84%,高于连续腰丛神经阻滞组的16.22%(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连续腰丛神经阻滞组明显优于连续股神经阻滞组,且不良反应较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3.
目的设计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时的穿刺针导引器,并在体外和临床上验证其效果。方法自制一个穿刺针导引器,其主要部分是一个双层的扇形不锈钢薄片。选择80例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自由手组和导引组,每组40人。由四位麻醉医师实施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上入路),每位医师完成20例,10例用自由手技术,10例用穿刺针导引器引导技术。记录穿刺针的主观可视性、阻滞完成时间、临床效果以及麻醉医师和患者对臂丛神经阻滞的满意度。结果导引组的针的主观可视性显著优于自由手组(P<0.05);导引组的阻滞完成时间明显短于自由手组(P<0.01);麻醉医师使用导引技术的满意度高于使用自由手技术(P<0.05)。结论使用穿刺针引导技术更容易完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94.
成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运动反应终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胸大肌、三角肌运动反应作为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定位下成人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终点的可行性。方法择期成人上肢手术240例,PNS定位下行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随机均分为四组:胸大肌运动反应终点组(A组)、三角肌运动反应终点组(B组)、肱二头肌运动反应终点组(C组)和胸大肌、三角肌或肱二头肌运动反应终点组(D组)。比较组间刺激域电流、获得终点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各神经分支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效果、各神经分支感觉阻滞效果及神经阻滞综合效果。结果D组获得终点时间短于A、B、C组(P<0.05),组间刺激域电流、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各神经分支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效果、各神经分支感觉阻滞效果及神经阻滞综合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经阻滞综合优良率90.8%。结论胸大肌、三角肌运动反应终点可作为PNS定位下成人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针正确定位的满意、安全标志。 相似文献
95.
胸背神经双分支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胸背神经的外侧束和腋神经穿越四边孔后支配的三角肌肌支进行显微解剖研究,并应用于临床,为臂丛神经损伤后功能重建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取17具成人尸体,在手术显微镜下对31侧胸背神经外侧束和液神经三角肌肌支进行解剖,观察其可应用长度、直径及分支情况,并取神经标本经HE染色、石蜡切片,对有髓神经纤维进行计数。临床上进行3例手术。例1钭胸背神经外侧束与四边孔内切断的腋神经三角肌肌支吻合,例2在例1休式基础上,用胸背神经内侧束支配的部分背阔肌重建屈肘功能,例3将背阔肌按内、外侧束的支配区域,剪切成两部分,移位的同时重建屈肘、屈指功能,结果 胸背神经在人背阔肌处开始分为内、外侧束,外侧束明显较内侧束粗大,外侧束在背阔肌内可利用的长度平均为58.2mm直径平均为1.46mm,有髓纤维数平均为1519根,90.4%的外侧束可再分为2支或3支,腋神经三角肌肌支直径平均为2.31mm,有髓纤维数 平均为2341根,61.3%的三角肌肌支可再分为3支,32.3%的三角肌肌支可再分为2支,3例术后情况:例1三角肌肌力为4级;例2三角肌肌力为4级,屈肘时肌力为4级;例3屈肘、指时肌力均达到4级。结论 应用胸背双分支的解剖基础。将胸背神经外侧束与腋神经三角肌肌支相吻合恢复三角肌的功能,从理论和[实践上是统一的,是行这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胸背神经双分支的原理可以重建两块失神经支配的肌群功能。 相似文献
96.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0.25%、0.3%、0.37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0.25%布比卡因对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准备行上肢手术的病人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分别用0.25%、0.3%、0.375%罗哌卡因和0.25%布比卡因40ml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病人有无不适症状,并分别对感觉和运动进行评价.结果随着浓度增加罗哌卡因麻醉强度依次增加,40m10.25%罗哌卡因麻醉强度明显低于0.25%布比卡因,且满意率低,仅为85%;将罗哌卡因浓度提高到0.375%,显示出与0.25%布比卡因相当的麻醉强度,满意率则提高到100%.结论 0.2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慢、满意率低,不是临床使用的适宜浓度;0.3%、0.375%罗哌卡因起效快,作用完善,副作用少,可推荐用于长时间臂丛神经阻滞,而以0.375%罗哌卡因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97.
部分正中神经尺神经束移位修复臂丛损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采用部分神经束移位治疗臂丛神经C5-7或中上干撕脱伤,评价其疗效。方法:将自1997年以来采用部分神经束移位治疗臂丛神经C5-7或中上干撕脱伤的11例与以往采用膈神经,副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损伤的11例疗效进行随访对比。结果:部分神经束移位组的肱二头肌肌力恢复的优良率最高,但有效率和三角肌肌力恢复两组无差异。结论:采用部分正中神经束移位吻接肌皮神经肌支,所恢复的肌力比以往采用膈神经,副神经移位方法的效果更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98.
产瘫的早期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报道产瘫早期显微外科治疗的经验及分型.方法总结临床发现产瘫类型,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产瘫早期进行神经松解、移植及移位手术治疗309例.结果随访二年以上168例,优良率82.35%.结论探讨产瘫临床分型及术式选择;早期诊断治疗很重要. 相似文献
99.
100.
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治疗中对前中小斜角肌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访35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35例37侧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其中上干型5例,下干型28例30侧,全臂丛型2例。X线片示颈肋1例,第七颈椎横突过长3例。手术切除增长的骨组织和颈肋,术中发现35例均有纤维束带压迫臂丛神经,均作前、中、小前斜角肌切断术。术后随访1年~3年6个月。结果术后症状明显改善26例27侧,部分改善5例6侧,无效4例。结论斜角肌是引起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主要因素,手术探查时应常规切断前、中斜角肌及小斜角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