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4篇
  免费   514篇
  国内免费   138篇
耳鼻咽喉   109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29篇
基础医学   635篇
口腔科学   352篇
临床医学   338篇
内科学   314篇
皮肤病学   19篇
神经病学   279篇
特种医学   493篇
外科学   1136篇
综合类   554篇
预防医学   130篇
眼科学   1349篇
药学   182篇
  2篇
中国医学   93篇
肿瘤学   7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274篇
  2021年   323篇
  2020年   269篇
  2019年   246篇
  2018年   289篇
  2017年   225篇
  2016年   251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360篇
  2013年   385篇
  2012年   296篇
  2011年   312篇
  2010年   285篇
  2009年   254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254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中期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u TJ  Shi YY  Pan SN  Liu ZJ  Zhao Q  Zhang LJ  Ji SJ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5):1149-1153
目的 通过对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影像学的测量评估,揭示其术后髋臼形态塑形发育规律,并探讨手术疗效与手术年龄及影像学指标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因髋关节发育不良在我科接受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的患儿的基本资料.随访时间≥3年且具有完整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的患髋共61髋.选取术前、术后6周取克氏针后、术后1年、术后2~3年及末次随访时的骨盆正位片.测量髋臼指数(AI)、Sharp髋臼角(SAA)和中心边缘角(CEA),并对末次随访作Severin评级.结果 术后6周时AI平均改善了14°,术后2~3年为髋臼重塑的高峰时期,末次随访SAA平均为41°,基本已达正常水平.术后6周时CEA平均为23°,术后2~3年增加至25°,末次随访为26°.末次随访Severin评级总体优良率(Ⅰ、Ⅱ级)84%,中差(Ⅲ、Ⅳ、Ⅴ、Ⅵ级)16%.年龄越大,优良率越低,但6岁之后仍能获得70%的优良率.术后6周取克氏针时,Severin评级优良患儿和中差患儿改善的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3年,优良患儿有明显改善,而中差患儿呈恶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优良患儿与中差患儿Sharp角和中心边缘角差异非常显著(P<0.05).结论 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主要改变异常的髋臼开口方向,使股骨头和髋臼同心复位,髋臼获得重塑能力.术后2~3年是髋臼形态重塑最快速的时期,此时各项影像学指标一般逐渐下降至接近正常.若此时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善或呈变差趋势,中远期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992.
The morphologic features of the proximal femur are used in preoperative planning prior to total hip arthroplasty. Recent literature evaluating the anatomy of the proximal femur, as it relates to total hip arthroplasty, has relied heavily on radiographs or computed tomography. We used digital photographs to compare 200 cadaveric femora in individuals who died prior to 40 years of age: 25 African‐American males, 25 African‐American females, 25 Caucasian males, 25 Caucasian females. With our technique and definition, the actual angles and dimensions of the proximal femur that we normally rely on during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ere measured. There were small, bu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in neck‐shaft angle, neck inclination, and absolut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offset. Females tended to have a lower neck‐shaft angle and more neck inclination. When standardizing the offset distances with femoral head diameter, the horizontal offset ratio was higher in female specimens.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offset. Improved knowledge of the morphology of the proximal femora will assist the surgeon in restoring the geometry of the proximal femur during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is information also supports the concept of modularity of the femoral neck in order to independently adjust neck‐shaft angle, neck inclination, and horizontal offset. © 2010 Orthopaedic Research Society. Published by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Orthop Res 28:1399–1404, 2010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评价经颌下咽后上颈椎前路钩状钛板(retropharyngeal cervical vertebra hook-plate,RCHP)内固定重建术治疗枢椎椎体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RCHP内固定结合植骨或骨水泥手术治疗枢椎肿瘤9例,其中恶性肿瘤7例,良性肿瘤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均未发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结果随访时间5~22个月,平均13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术中无脊髓、重要神经及血管损伤。术后1例患者出现喝水呛咳、吞咽困难等喉上神经牵拉症状,予以神经康复治疗后1周内好转,2周内恢复正常进食。2例进行植骨的良性肿瘤患者术后3~6个月内获得植骨融合,平均4个月。所有病例均未见内固定松动。结论应用RCHP内固定治疗枢椎椎体肿瘤,可以Ⅰ期处理肿瘤病灶并进行稳定性重建,具有简便易行、安全性高、固定可靠、疗效优良等特点。  相似文献   
994.
寰枢椎翻修手术的原因分析及治疗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寰枢椎翻修手术的原因,并探讨其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1月~2009年4月收治的13例寰枢椎手术失败病例,分析手术失败的原因,并分别予以不同的翻修治疗方案,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翻修手术均安全完成,无脊髓及血管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24个月,所有病例寰枢椎均获骨性融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基本恢复。结论寰枢椎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手术方式不恰当,导致内固定失败、植骨不融合及脊髓压迫;对部分复位者,C2椎弓根螺钉有助于进一步复位,避免了再次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技术治疗寰椎骨折(Jefferson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对2005年5月-2008年1月收治的17例寰椎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并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果术中未发生与置钉相关的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复查X线片、CT,未发现患者上颈椎失稳或复位丢失,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寰枢椎均获骨性融合。术后随访效果满意。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寰椎骨折(Jefferson骨折),能使上颈椎获得即刻稳定,效果良好,是寰枢椎后路固定术中较好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96.
李晓格  李世荣  陈亮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2):1795-1796
目的:为口角处红唇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据唇红组织缺失大小,在缺损的红唇相对的唇粘膜设计蒂在同侧口角的唇粘膜口轮匝肌瓣,旋转至红唇缺损部位,唇粘膜口轮匝肌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2009年以来,采用本术式共治疗上下唇近临口角处红唇缺损18例,随访3~6个月,所有唇粘膜口轮匝肌瓣全部成活,修复后的红唇形态及感觉良好。结论:唇部血运丰富,组织丰厚,口角的唇粘膜口轮匝肌瓣长宽比可适当增加,成活率高,简单易行,术后不需二期断蒂,减轻患者的痛苦,为临近口角处红唇缺损修复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6种弹性体印模材料在2%中性戊二醛消毒液浸泡不同时间后表面润湿性的变化。方法:6种弹性体印模材料Express硅橡胶(3M公司)、Silagum硅橡胶(DMG公司)、Aquasil硅橡胶(Densply公司)、EXAFINE硅橡胶(FUJI公司)、Zetaplus硅橡胶(Zhermack公司)及Impregum-Penta聚乙醚橡胶(3M公司)在2%中性戊二醛消毒液中浸泡不同时间后,运用配对t检验对6种弹性体印模材料不同时间浸泡消毒处理后和未浸泡组之间的接触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聚醚橡胶材料和4种添加了亲水基团的硅橡胶材料在消毒液中,其接触角有随浸泡时间的增长而增大的趋势,相应其润湿性有随其浸泡时间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其中除了Silagum硅橡胶(DMG公司)外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传统的疏水性硅橡胶材料在消毒液中,接触角并没有随浸泡时间的增长而增大的趋势。结论:在这6种弹性体印模材料中,亲水性弹性体印模材料在浸泡不同时间后表面润湿性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998.
口内切口内窥镜直视下下颌角缩小整形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口内切口下颌角整形由于切口和解剖结构的限制,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较为局限,我们希望借助内窥镜技术,来探寻一种直视下操作的下颌角整形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全口内切口,内窥镜下设计画线,磨削减薄下颌骨外板、弧形切除肥大的下颌角、斜面修整下颌缘,在直视下使下颌骨三维立体缩小。结果:2005年以来,我们应用全口内切口入路内窥镜下下颌角缩小整形术256例,效果满意。结论:①全口内切口入路,体表不会遗留任何手术痕迹;②内窥镜下设计画线,准确对称;手术操作均在直视下进行,安全可靠;③手术采用弧形去除肥大的下颌角,使下颌角弧度自然完美;完整削薄下颌骨外板,使面部正面完整缩小;精细修整下颌缘,使整个下颌部位轮廓更加流畅柔美,从而面中下部位立体有效地缩窄。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安氏I类错(牙合)患者中,分别采用微型种植体作支抗与口内前牙作支抗近移下颌磨牙进行比较,以评价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方法:将24例成人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近移下颌磨牙。测量下颌第二磨牙在移动速度和近远中方向、垂直方向的位置变化,以衡量磨牙的位置改变,并通过下颌中切牙的位置变化,评价支抗强弱。结果:种植体作支抗组下颌第二磨牙平均近中移动8.5mm,疗程10.4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82mm/月,磨牙长轴向近中倾斜2.5°,磨牙垂直向压低0.28mm,下颌中切牙位置无改变。对照组下颌第二磨牙平均近中移动7.8mm,疗程10.2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76mm/月,磨牙长轴向近中倾斜角度7.5°,磨牙垂直向压低0.06mm,下颌中切牙发生舌向倾斜9.5°。下颌中切牙切端向舌侧移动了3.0mm。结论:两种方法比较,种植体的支抗更强,未见前牙支抗丧失。二者磨牙的移动方式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脑膜瘤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1年1月至2009年7月间诊治的16例桥小脑角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肿瘤全切12例,近全切除4例。术后颅神经功能改善9例,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7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后组颅神经损伤者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桥小脑角脑膜瘤可选择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注意对血管、神经和脑干的保护,提高切除肿瘤的技巧,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是保证手术疗效和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