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617篇
  免费   12589篇
  国内免费   5138篇
耳鼻咽喉   1093篇
儿科学   2889篇
妇产科学   1488篇
基础医学   23872篇
口腔科学   2983篇
临床医学   16000篇
内科学   20780篇
皮肤病学   1500篇
神经病学   7574篇
特种医学   4796篇
外国民族医学   22篇
外科学   13151篇
综合类   24847篇
现状与发展   11篇
一般理论   25篇
预防医学   10909篇
眼科学   4248篇
药学   16642篇
  16篇
中国医学   7926篇
肿瘤学   14572篇
  2024年   329篇
  2023年   1827篇
  2022年   3923篇
  2021年   5427篇
  2020年   4799篇
  2019年   4947篇
  2018年   4892篇
  2017年   4882篇
  2016年   5047篇
  2015年   5096篇
  2014年   7975篇
  2013年   8926篇
  2012年   7578篇
  2011年   8735篇
  2010年   7617篇
  2009年   7519篇
  2008年   7601篇
  2007年   8677篇
  2006年   7923篇
  2005年   7954篇
  2004年   6954篇
  2003年   6139篇
  2002年   4556篇
  2001年   4513篇
  2000年   3699篇
  1999年   3410篇
  1998年   2430篇
  1997年   2145篇
  1996年   2238篇
  1995年   2140篇
  1994年   1902篇
  1993年   1723篇
  1992年   1475篇
  1991年   1282篇
  1990年   1072篇
  1989年   1004篇
  1988年   950篇
  1987年   729篇
  1986年   556篇
  1985年   635篇
  1984年   669篇
  1983年   415篇
  1982年   519篇
  1981年   446篇
  1980年   384篇
  1979年   320篇
  1978年   261篇
  1977年   210篇
  1976年   247篇
  1975年   15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对80例2型糖尿病患,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治疗护理。结果 干预组血糖控制良好,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护理干预是2型糖尿病康复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2.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 ( MM)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u- PA )及其可溶性受体 ( su PAR )的水平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 ELISA法检测 34例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的浓度 ,同时观察其中6例 MM患者化疗前后血浆 u- PA及 su PAR的浓度变化。结果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其中进展期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稳定期 MM患者 ( P <0 .0 1) ,而稳定期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6例 MM患者化疗后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 ,明显低于化疗前血浆 u- PA及 su PAR水平 ( P<0 .0 5)。骨髓涂片瘤细胞比例 >2 0 %的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 ,明显高于瘤细胞比例≤ 2 0 % M M患者 ( P<0 .0 5;P<0 .0 1)。M M患者血浆 u- PA及su PA R水平均与骨髓瘤细胞百分比及血清球蛋白呈正相关 ,而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升高可能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其水平可作为临床分期、判断疗效、了解疾病进展情况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3.
目的 研究利福昔明对比环丙沙星治疗急性肠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 ,共治疗 5 1例急性肠炎。利福昔明治疗 2 5例 ,环丙沙星 2 6例 ,用药时间方法相同。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大便性状、大便次数、便常规、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以了解其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利福昔明组 (治疗组 )与环丙沙星组 (对照组 )相比 ,显效率分别为 92 .0 %和 80 .8% ,总有效率分别为 92 .0 %和 96 .2 % ,止泻时间治疗组 2 8.6 7± 15 .92h ,对照组 36 .12± 2 0 .70h ,均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以上各项指标及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大便次数变化、大便常规复常率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 利福昔明可用于治疗急性肠炎 ,与环丙沙星比较 ,疗效相仿 ,但耐受性好 ,口服不吸收 ,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4.
高度近视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贾丁  瞿佳 《眼视光学杂志》2003,5(2):123-125
高度近视发生的内因、外因,包括遗传倾向,相关基因定位,巩膜胶原白体免疫学说,视网膜生物活性物质失调学说,环境因素等,本研究就这些因素对高度近视发病的影响做一综述。现统一的认识有:①高度近视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②迄今为止,已找到4个高度近视相关基因,它们的遗传方式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③高度近视的巩膜组织病理改变和胶原代谢障碍引发了人们对高度近视免疫相关基因的深入研究。已发现HLAⅡ类基因与部分高度近视具有相关性。④视网膜中存在的生物活性物质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⑤环境因素并非高度近视发病的决定因素,它仅起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将今后的工作重点放在高度近视基因定位的研究,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巩膜胶原代谢、网膜生物活性物质之间的关系研究上,无疑会进一步揭示高度近视的病因,为防治高度近视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浅支修复桡神经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腓浅神经浅支与桡神经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并对腓浅神经浅支移植修复桡神经缺损性损伤5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腓浅神经浅支与桡神经形态结构大体一致.5例病例平均随访11(8~26)个月.按文献标准评定,优3例,良2例。[结论]腓浅神经浅支可作为修复桡神经缺损理想的供体神经。  相似文献   
46.
平板运动试验阴性患者最大ST/HR斜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阴性患者最大ST/HR斜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22例平板运动试验阴性而临床有明显冠心病指征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测定其最大ST/HR斜率.结果平板运动试验阴性患者最大ST/HR斜率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68.2%,特异性为80.8%,准确性为76.2%;运动峰值心率<预计最大心率之85%组最大ST/HR斜率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92.8%,特异性为86.7%,准确性为89.7%,高于运动峰值心率≥预计最大心率之85%组.结论平板运动试验阴性患者最大ST/HR斜率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尤其是对低运动水平的患者,对减少运动试验诊断的漏诊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
48.
富含血管的听神经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富含血管的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复习20年(1975—1995)手术治疗单侧听神经瘤90例,其中4例为富含血管的听神经瘤(HAT),与86例非富含血管的听神经瘤(NHAT),做回顾性分析,据临床表现、放射学检查、手术所见做比较。结果HAT较NHAT年轻(28±10与54±17岁)(P〈0.01),MRI显示HAT为实质性,无肿瘤囊变,多数较NHAT为大(P〈0.05);MRI示HAT有多个代表较大引流静脉的流空效应;经皮股动脉、椎动脉造影显示HAT有广泛的肿瘤着色及早期引流静脉的充盈,并证实由椎基动脉供血。过去文献报道认为以分期手术为宜。作者在控制性低血压麻醉下,成功地完成了4例HAT的切除术,未输血,术后无明显伤残。结论HAT是一种实质性大型肿瘤,出现于青年期,血管造影能够提供特征性发现。MRI能显示肿瘤表面的流空效应而确诊。采用控制性低血压麻醉有望能一期全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49.
研究了聚环氧氯丙烷(PECHCH)/N(4-乙氧基苄叉)4-丁基苯胺(EBBA)复合膜对氧气和氮气的透过性和选择性。用示差扫描量热计(DSC)、解偏振光强仪(DLI和偏光显微镜考察了复合膜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当PECH/EBBA复合膜处于液晶的向列相转变温度时,有较高的气体透过性和选择性。发现只有复合膜中EBBA含量在30wt%以上,PECH和EBBA呈非均相混合时,才有较明显的富氧效果。当EBBA含量达50wt%时,氧氮分离系数α=3.78。  相似文献   
50.
Dissection of the thoracic aorta is a life-threatening event requiring imaging studies to define the level of the tear and the intinmal flap. The “gold standard” has been angiography. This method may fail to demonstrate the dissection, however, due to overlap of the true and false lumens or a very thin flap that is imaged en face rather than tangentially. Computed tomography has a diagnostic accuracy of 95%, but can fail to image the dissection due to technical factors or a thrombosed false hune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quires a hemodynamically stable and cooperative patient. A diagnostic algorithm is proposed for diagnosis of aortic dissection based on renal function and the surgeon's imaging modality prefer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