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6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目的初步探索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磨牙对高角非开[牙合]拔牙病例进行后牙垂直向控制。方法7例矢状骨面型Ⅰ类或Ⅱ类的高角非开[牙合]病例,减数双尖牙矫治,MBT直丝弓矫治技术,上下颌第一、二磨牙间植入MAS微螺钉种植体作为垂直向支抗对磨牙实施持续轻力压低,结合摇椅弓控制前牙覆[牙合],种植体同时也作为矢状向支抗用于滑动法回收前牙。结果所有患者拔牙间隙全部关闭后的治疗结果显示:上颌磨牙平均压低2.43mm,MP/SN角平均减小3.35°,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下颌磨牙平均压低1.79mm,前牙覆[牙合]平均减小2.63mm,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磨牙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垂直向控制手段为高角非开[牙合]拔牙病例提供有效的后牙垂直向控制。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高角患者打开咬合的快速有效方法。方法20例安氏Ⅱ类高角患者采用带有后倾弯及V形曲的唇弓,放于直丝弓托槽的龈方,形成弓丝托槽的点接触,以利于咬合的打开。咬合打开后结扎入槽保持打开效果。并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患者矫治前后的变化。结果患者的ANB角、U1C-PP(mm)、L1C-MP(mm)、OB(mm)治疗后均比治疗前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患者的U6-PP(mm)、L6-MP(mm)、FH-MP角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治疗后,患者前牙得到真正压低而后牙垂直高度得到了控制。结论安氏Ⅱ类高角患者,在直丝弓矫治中应用该唇弓可有效压低切牙,使高角型Ⅱ类错!患者深覆!明显改善,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3.
安氏Ⅱ1类错(牙合)不同骨面型的牙颌垂直向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不同骨面型牙颌垂直向形态特征。方法:选取恒牙初期的正常[牙合]Ⅱ^1类错[牙合]均角型、高角型、低角型的X线头颅侧位片各30张,男女各半,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通过多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明确Ⅱ^1类错[牙合]3种骨面型和正常[牙合]的牙颌垂直向形态变化。结果:(1)所有Ⅱ^1类错[牙合]总体上颌复合体的前部相对于后部垂直向发育过度。均角组上颌复合体整体相对发育过度,颅底-下颌支复合体发育不足:高角组上颌复合体前部发育过度,后部和颅底-下颌支复合体发育不足;均角组和高角组下颌有后下旋转的趋势。低角组颅底-下颌支复合体的垂直生长相对于上颌复合体的后部发育过度,上颌复合体前部发育正常。下颌有前上旋转的趋势。Ⅱ^1类错[牙合]L6的垂直高度降低,U6远中倾斜。高角组、均角组U6垂直高度未增加,功能[牙合]平面(FOP)前下倾斜.高角组U6及功能[牙合]平面倾斜的程度最大;低角组U6垂直高度降低,远中倾斜程度最小,功能[牙合]平面未见异常。结论:Ⅱ^1类错[牙合]不同骨面型牙颌形态表现出不同的垂直向特征,治疗时垂直向控制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4.
马涛  张睿  冯哲  田炳欣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12):2024-2027
  目的  比较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系统(MAS)联合横腭杆支抗(TPA)对安氏Ⅱ类高角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安氏Ⅱ类高角患者4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AS组和MAS联合TPA组,每组各20例。采用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矫治前后磨牙垂直向距离,使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矫治前后的石膏模型上下颌牙弓横向宽度,对2组患者矫治前后采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第一磨牙颊倾度。比较2组患者磨牙垂直向距离、牙弓宽度以及后牙颊倾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  经矫治后MAS联合TPA组的磨牙垂直向距离(L6-MP、LI-MP、U6M-SV、U6-PP和UI-PP)和MAS组(均P>0.05),牙弓宽度各指标(U33、U55、U66、L33、L55、L66)和MA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MAS联合TPA组的磨牙旋转角度、磨牙颊向移动距显著高于MAS组[(2.23±0.45)°vs. (1.06±0.24)°; (1.23±0.08)mm vs. (0.15±0.01)mm],但磨牙位移显著低于MAS组[(3.13±0.66)mm vs. (5.21±0.82)mm,均P<0.05]。  结论  MAS联合TPA可有效降低磨牙垂直向的变化,促进牙弓宽度的增加,改善颊倾度,其对于安氏Ⅱ类高角患者的矫治效果显著优于MAS,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评价上颌快速扩弓和固定矫治器联合应用对牙弓、基骨矢状向和垂直向的影响。方法 对30例恒牙列轻中度拥挤病例以上颌快速扩弓和固定矫治器进行非拔牙治疗,分为两组:高角组(下颌平面角>32°;n=20)和均角组(下颌平面角≥22°且≤32°;n=10),分别在T1(治疗前)、T2(快速扩弓3个月后)和T3(固定矫治结束)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高角均角患者经过快速扩弓联合固定矫治器治疗后在骨性垂直高度上的变化无差异。下颌平面角在3个时间点均有显著性变化。Y轴角、全面高、前上面高在T1-T2以及T1-T3间有明显增大。结论 快速扩弓虽然会导致上、下颌骨的向下旋转,但由于其变化量的绝对值小,无临床意义。高角不是快速扩弓治疗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106.
陈向飒  肖丹娜  高辉 《口腔医学》2015,35(5):379-382
目的 探讨女性骨性Ⅱ类高角患者牙合平面与上下颌骨矢状向位置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48例成人女性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正畸治疗前头颅侧位片,各测量27项指标。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上下颌骨矢状向位置关系与牙合平面指标、牙合平面指标与牙齿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NB角与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OPP-FH)相关性显著。OPP-FH与上颌第二磨牙垂直高度及倾斜度相关性显著。结论 女性骨性Ⅱ类高角患者上下颌骨矢状向位置关系与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7.
朱晓美  李放 《安徽医学》2020,41(3):295-297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学分析,探讨成人骨性Ⅱ1分类错高角骨面型与均角骨面型下颌尖牙区牙槽骨形态结构的差异,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6~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正畸治疗前的高角骨面型和低角骨面型的病例共54例,以FMA角(眶耳平面与下颌平面所成的角度)大小及前面高(鼻根点与颏下点之间的距离)和后面高(蝶鞍中心点与下颌角点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为依据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各27例,通过CBCT获得颅颌面三维影像,测量两侧下颌尖牙的牙槽骨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结果 成人骨性Ⅱ1分类错高角组与均角组垂直骨面型的下颌尖牙舌侧牙槽骨高度存在差异,高角组比均角组小(P<0.05)。下颌尖牙的唇侧骨皮质距离和唇侧旋转距离,高角组比均角组小。其余测量项目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骨性Ⅱ1分类错患者中,高角与均角骨面型患者下颌尖牙区的牙槽骨形态存在差异,高角组的舌侧牙槽骨高度低于均角组的牙槽骨高度。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恒牙期安氏Ⅰ类错高角垂直骨面型患者肌电特点,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恒牙期安氏Ⅰ类错患者68例(高角32例、均角36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采用Winceph8.0软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利用神经肌电图仪,采集肌电信号,比较各组不同状态下咬肌,二腹肌前腹肌电特点。结果:(1)二腹肌前腹在下颌姿势位、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空咬)以及紧咬树脂垫(高度2 mm)、小开颌、最大开口位及吞咽运动状态下,高角组肌电峰值均小于均角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咬肌咀嚼运动时,高角组在闭口相、咬合接触相以及食物粉碎相肌电峰值均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口相、食物保持相、牙尖交错位,高角组咬肌肌电峰值有小于对照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3)咬肌咀嚼运动时,高角组在开口相、牙尖交错位肌电运动时程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口相、食物保持相、咬合接触相以及食物粉碎相时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恒牙期安氏Ⅰ类错高角垂直骨面型患者在二腹肌、咬肌的肌肉电生理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9.
110.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对比分析骨性Ⅲ类高角伴下颌偏斜患者与个别正常牙合患者髁突的形态和位置。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患者40例,其中骨性Ⅲ类高角伴下颌偏斜患者20例(偏斜组),个别正常牙合患者20例(对照组)。所有患者于治疗前拍摄CBCT,使用Invivo 5.0软件对CB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两侧髁突形态和位置的差异。结果 (1)偏斜组患者两侧髁突形态和位置指标测量值比较发现,在髁突形态方面,偏斜侧髁突最大轴面面积、髁突高度、髁顶高度均比非偏斜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髁突位置方面,偏斜侧髁突外间隙、上间隙和后间隙比非偏斜侧小;偏斜侧髁突前间隙、内间隙及髁突外突距比非偏斜侧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对照组两侧髁突形态和位置指标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3)偏斜组两侧髁突形态和位置指标测量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在髁突形态方面,偏斜组偏斜侧髁突高度比对照组大,最大轴面面积比对照组小;非偏斜侧髁突高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髁突位置方面,偏斜组偏斜侧髁突上间隙小于对照组,髁突内间隙、前间隙、髁突外突距及髁突与正中矢状面距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骨性Ⅲ类高角伴下颌偏斜患者双侧髁突的形态和位置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偏斜侧髁突形态较对侧小,并向后上外方向移位。骨性Ⅲ类高角伴下颌偏斜患者的髁突高度比个别正常牙合患者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