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672篇
  免费   5875篇
  国内免费   5324篇
耳鼻咽喉   1634篇
儿科学   723篇
妇产科学   245篇
基础医学   5918篇
口腔科学   6260篇
临床医学   15790篇
内科学   6444篇
皮肤病学   142篇
神经病学   2260篇
特种医学   5730篇
外国民族医学   61篇
外科学   25080篇
综合类   31628篇
预防医学   4768篇
眼科学   742篇
药学   11271篇
  228篇
中国医学   9233篇
肿瘤学   1714篇
  2024年   818篇
  2023年   2906篇
  2022年   2537篇
  2021年   3246篇
  2020年   3350篇
  2019年   3327篇
  2018年   1633篇
  2017年   2618篇
  2016年   3243篇
  2015年   3773篇
  2014年   5835篇
  2013年   6340篇
  2012年   7754篇
  2011年   8297篇
  2010年   7296篇
  2009年   7283篇
  2008年   7300篇
  2007年   6621篇
  2006年   6057篇
  2005年   6195篇
  2004年   5364篇
  2003年   4941篇
  2002年   3907篇
  2001年   3479篇
  2000年   2673篇
  1999年   2117篇
  1998年   1879篇
  1997年   1781篇
  1996年   1609篇
  1995年   1322篇
  1994年   1119篇
  1993年   822篇
  1992年   609篇
  1991年   530篇
  1990年   431篇
  1989年   493篇
  1988年   114篇
  1987年   90篇
  1986年   70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52.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术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大骨瓣减压术,观察组采用颅内压(ICP)监测下开展大骨瓣减压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Barthel指数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功能良好率70.00%、轻残率23.33%优于对照组的33.33%、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重残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理想,在ICP检测下开展大骨瓣减压术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3.
骨组织损伤后需要恢复原形态及功能,然而目前常用的骨移植方法因存在供体来源、并发症等问题而受到限制,因此需要寻求新的骨再生策略。近年研究表明外泌体可通过转运miRNA、蛋白质等生物活性分子,调控受体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分化功能,可成为促进骨再生的潜在治疗载体。本文将系统综述外泌体的性质及其在骨再生中的作用,为其在骨再生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耳内镜视频应用于中耳检查的优越性及耳内镜视频下进行鼓室成形术的可行性,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本院耳鼻喉科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接收的79例(103患耳)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长度11.0mm,直径2.7mm的耳内窥镜(包括0度、30度和70度三种视角,浙江桐庐)及内窥镜电视监视系统(美国Stryker)对比两组患者中耳结构;在耳内镜视频下对观察组患者行鼓室成形术,术后根据患者主诉症状改善情况、耳部常规检查、耳镜检查、纯音测听及声阻抗检查结果观察患者鼓膜生长情况、听力改变、耳漏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采用耳内镜对中耳进行检查可清晰地观察到鼓室黏膜,听骨链,咽鼓管鼓室口及后、下鼓室等隐蔽部位。术前患者气导平均听阈为(38.6±9.1)d B,术后为(22.5±4.3)d 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1,P=0.000)。术前患者气骨导差为(27.4±6.5)d B,术后为(12.9±3.1)d 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00)。结论:耳内镜视频具有广视野、多视角等优点,能够对咽鼓管鼓室口、后鼓室及听骨链周围等部位进行很好的观察,在其下行鼓室成形术疗效肯定,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3):2207-2208
<正>桡骨头、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及骨间膜三者为前臂主要稳定结构[1,2]。继发性创伤、先天性畸形、骨肿瘤或骨髓炎等都可导致尺骨成角、旋转甚至骨缺损,破坏前臂的稳定结构[3-5]。对于发育中的儿童,长期的尺骨缺如首先导致桡骨头脱位、前臂内翻和短缩畸形,继而出现弓形桡骨及相应的神经损害[3,5]。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25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33~68岁,中位数45岁。C3~C5狭窄16例,C3~C6狭窄9例。发育型狭窄18例,退行性狭窄7例。病程1~7年,中位数4年。均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测定患者的颈椎曲度和活动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评价颈肩部疼痛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量表(17分法)评价颈髓功能,采用Odom评级标准评价整体疗效,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术后12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颈椎曲度和活动度均增大(5.25°±3.05°,8.02°±3.13°,t=3.169,P=0.003;38.48°±13.60°,56.12°±12.90°,t=4.705,P=0.000),颈肩部疼痛VAS评分和ODI均减小[(7.69±0.53)分,(3.14±0.21)分,t=39.906,P=0.000;(21.75±5.48)分,(10.13±2.12)分,t=9.888,P=0.000]。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JOA评分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2±1.51)分,(14.75±3.32)分,(16.53±3.52)分,(16.78±3.66)分,F=41.001,P=0.00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JOA评分均高于术前(P=0.000;P=0.000;P=0.000)。术后12个月时,按照Odom评级标准评定,优12例、良10例、一般2例、差1例;疗效评定为差的1例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病情控制。1例患者术后出现背部疼痛,服用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后疼痛缓解;均未出现吞咽困难、脊髓损伤、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颈椎曲度和活动度、减轻颈肩部疼痛症状、改善颈髓功能,总体疗效较好,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研究快速成型(RP)技术辅助下制作的个体化假体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CHA)、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成骨效果。 方法以27只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3组(每组9只),全部建立下颌骨连续性缺损模型,并在兔下颌骨缺损区分别植入个体化假体+自体骨(A组)、个体化假体+CHA(B组)、个体化假体+CHA+rhBMP-2(C组)。分别于术后4、12、24周3个时间点处死动物取材,进行大体标本观察,以及骨钙素(OC)、Ⅰ型胶原(COL-1)的免疫组化观察,分别比较各组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并对实验数据进行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术后24周各组实验兔外形均对称,通过OC及COL-1的吸光度检测,骨缺损区均有大量新骨形成,A组(0.537 ± 0.010)、C组(0.530 ± 0.010)可见大量骨小梁及编织骨结构,缺损区的新骨OC、COL-1的免疫组化观察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007,P>0.05);但A组强于B组(0.415 ± 0.009,t = 0.122,P<0.001);C组也强于B组(t = 0.12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兔下颌骨缺损修复中,通过RP技术和组织工程技术相结合,CHA复合rhBMP-2后成骨能力明显增强,成骨效能肯定,为后期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9.
目的分析开放外侧裂池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4-05我院收治的重型脑外伤患者60例,GCS评分6~10分,随机分为2组,各30例。A组使用传统的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方案,B组应用标准大骨瓣减压并开放外侧裂池治疗方案,对2组颅内压、ADL评分、GOS评分和电解质紊乱进行观察。结果 2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d颅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6d颅内压均显著低于A组(P0.05),ADL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P0.05);A组低钠和低钾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过程中选取疾病治疗方案时,使用标准大骨瓣减压并开放外侧裂池治疗方案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