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057篇
  免费   3612篇
  国内免费   3156篇
耳鼻咽喉   277篇
儿科学   504篇
妇产科学   303篇
基础医学   3724篇
口腔科学   2535篇
临床医学   14979篇
内科学   4246篇
皮肤病学   695篇
神经病学   1241篇
特种医学   3927篇
外国民族医学   53篇
外科学   18136篇
综合类   27009篇
预防医学   5539篇
眼科学   922篇
药学   9934篇
  195篇
中国医学   12908篇
肿瘤学   1698篇
  2024年   616篇
  2023年   2003篇
  2022年   2450篇
  2021年   2743篇
  2020年   2429篇
  2019年   2304篇
  2018年   1160篇
  2017年   1954篇
  2016年   2199篇
  2015年   2685篇
  2014年   4652篇
  2013年   4892篇
  2012年   6124篇
  2011年   6800篇
  2010年   6385篇
  2009年   6256篇
  2008年   6947篇
  2007年   6236篇
  2006年   5783篇
  2005年   5933篇
  2004年   4638篇
  2003年   3956篇
  2002年   3173篇
  2001年   2822篇
  2000年   2386篇
  1999年   1906篇
  1998年   1664篇
  1997年   1517篇
  1996年   1338篇
  1995年   1165篇
  1994年   1002篇
  1993年   649篇
  1992年   520篇
  1991年   465篇
  1990年   355篇
  1989年   380篇
  1988年   117篇
  1987年   73篇
  1986年   65篇
  1985年   5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作者评价服用“受体阻滞剂或采取警惕性等待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PBH)患者,在长期随访过程中剩余尿量基线值是否可作为需要侵入治疗的预测指标。回顾性分析942例采用α受体阻滞剂治疗或警惕性等待的BPH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所有患者的IPSS、PSA、前列腺体积、尿流率、压力流率测定的基线值及随诊时的各项数据。计算剩余尿量和其他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侵入治疗的5年累计风险。  相似文献   
192.
患者,女性,49岁,教师,主诉:吞咽时有异物感,并常有烧心感,经基层卫生院诊断为慢性胃炎,具体检查不详,分别给予阿莫西林、吗丁啉、西米替丁、VitB6治疗一个月无明显缓解,并曾看过中医,诊断为梅核气,给予中药治疗一周,也无明显见效。于今年3月20日来我院门诊求治。患者要求给予全  相似文献   
193.
目的对国内外有关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英语类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评价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能。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和Ovid等数据库,检索从2001—2007年有关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文献资料。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疼痛、脱位、感染、皮肤坏死、关节功能等并发症和近期疗效。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并与传统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进行比较,用Meta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估计其综合总体的比值比(OR)值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27篇相关的文献,以微创与传统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相比较的文献共18篇。研究结果提示Q值=13.93,P=0.53,不存在异质性,OR值为0.84,95%CI(0.58,1.20),P=0.34。微创全髋置换术后总体并发症与传统髋关节置换术相当。微创髋关节置换术的血肿、皮肤坏死、假体周围骨折和假体松动的发生率高于传统的髋关节置换术;而以疼痛、脱位、感染、深静脉血栓低于后者,微创髋关节置换术的功能更佳。结论微创髋关节置换术较传统的髋关节置换术的出血和输血少,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更短,而术后髋关节的功能恢复得更好,疼痛更少。但是应当重视较传统髋关节置换术新增的并发症,比如假体周围骨折、血肿等。  相似文献   
194.
目的 探讨性别因素对接受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术后功能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研究了 2003年 3月~ 2005年 8月期间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均使用不保留后交叉韧带后稳定型固定平台假体)的 40例 (40髋 )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男女各 20例( 20膝),对其相关的临床因素用 t检验和χ 2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平均年龄:男 72.6岁、女 70.8岁;病程:男 10.4年、女 9.7年;体重指数:男 26、女 26;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男 17 d、女 18 d;止血带使用时间:男 104 min、女 94 min;引流量:男 806 mL、女 742 mL;术前、术后 1周、 2周和 1年的膝关节伸屈度数男分别为 7.0°~ 114.0°、 3.0°~ 91.0°、 0.4°~ 103.0°和 0~ 125.0°,女分别为 8.0°~ 111.0°、 2.0°~ 86.0°、 1.0°~ 98.0°和 0~ 122.0°;术前、术后 1周、 2周和 1年的膝关节活动度:男分别为 108°、 89°、 109°和 123°,女分别为 104°、 87°、 101°和 126°;术前和术后 1年的 HSS评分:男分别为 57、 89分,女分别为 53、 87分.两性别组各时间点的伸屈度数、活动范围及术前和术后 1年的 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同一患者术前和术后 1年的伸屈度数及 HSS评分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性别对行全膝关节置换的骨关节炎患者术后功能无明显影响,全膝关节置换能有效缓解骨关节炎相关的疼痛并改善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5.
1994~2004年,我科共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开放手术后膀胱颈部梗阻病例15例,其原因与手术中膀胱颈口处理、术后尿道扩张不当有关。均采用经尿道电切治愈。  相似文献   
196.
良性前列腺增生中医证型与尿动力学参数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中医证型与尿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152例BPH患者,中医辨证分为肾阴不足、肾阳虚弱、瘀阻水道、脾气虚弱、肺热气郁、湿热下注、痰浊郁结七型,均进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152例BPH患者中,肾阳虚弱型71例(46.71%),瘀阻水道型40例(26.31%),肾阴不足型14例(9.21%)。膀胱出口梗阻为III~VI度肾阳虚弱型有58例,瘀阻水道型有38例,其中严重梗阻(V~VI)26例。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极弱中(n=12),肾阳虚弱型4例,占33.33%(4/12),瘀阻水道型7例,占58.33%(7/12);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弱者中(n=48),肾阳虚弱型为27例,占56.25%(27/48),瘀阻水道型17例,占35.42%(17/48)。结论:BPH中医各辨证分型与膀胱出口梗阻和膀胱逼尿肌收缩力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为中医证型的量化和客观化提供相应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7.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组成,主要向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等结构供血。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前循环缺血一样,PCI也可按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TIA和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相似文献   
198.
锁骨钩钢板或可吸收螺钉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目的评价锁骨钩钢板或可吸收螺钉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TossyⅢ型27例,锁骨钩钢板内固定17例,可吸收螺钉内固定10例。结果27例随访7~27个月,平均15个月,按Karlsson分类进行评价:锁骨钩钢板固定组A级10例,B级7例;可吸收螺钉固定组A级3例,B级7例。结论锁骨钩钢板和可吸收螺钉均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可靠方法,可吸收螺钉固定需同时重建喙锁韧带,而锁骨钩钢板固定更牢,更能早期活动,恢复快。  相似文献   
199.
杨英才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0B):3007-3007
抑制异常增生的瘢痕,是整形外科的一大难题。康宁克痛-A,尿糖皮质激素药物,近年来,确认它对预防瘢痕增生有较好的效果。将康宁克痛加入局麻药内,术中局部浸润注射,在局麻的同时,不增加手术步骤,能早期用药,以达到预防瘢痕增生的目的,共治疗26例患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0.
1椎-基底动脉系统解剖概述 椎动脉和基底动脉[1]及其它们的分支通常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内听动脉也称迷路动脉,系基底动脉下段向两侧发出的分支.但内听动脉大多数发自于小脑前下动脉.该动脉发出后绕过外展神经前部,走向桥延交界沟外侧,与面神经和位听神经一齐进入内听道,并在内听道内分成以下三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