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10篇 |
免费 | 203篇 |
国内免费 | 58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2篇 |
儿科学 | 32篇 |
妇产科学 | 33篇 |
基础医学 | 239篇 |
口腔科学 | 286篇 |
临床医学 | 1510篇 |
内科学 | 213篇 |
皮肤病学 | 25篇 |
神经病学 | 74篇 |
特种医学 | 33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021篇 |
综合类 | 1795篇 |
预防医学 | 317篇 |
眼科学 | 150篇 |
药学 | 682篇 |
15篇 | |
中国医学 | 1359篇 |
肿瘤学 | 9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121篇 |
2022年 | 139篇 |
2021年 | 191篇 |
2020年 | 150篇 |
2019年 | 119篇 |
2018年 | 75篇 |
2017年 | 114篇 |
2016年 | 146篇 |
2015年 | 171篇 |
2014年 | 328篇 |
2013年 | 287篇 |
2012年 | 469篇 |
2011年 | 547篇 |
2010年 | 560篇 |
2009年 | 540篇 |
2008年 | 639篇 |
2007年 | 615篇 |
2006年 | 543篇 |
2005年 | 580篇 |
2004年 | 514篇 |
2003年 | 436篇 |
2002年 | 320篇 |
2001年 | 314篇 |
2000年 | 231篇 |
1999年 | 226篇 |
1998年 | 167篇 |
1997年 | 138篇 |
1996年 | 118篇 |
1995年 | 76篇 |
1994年 | 66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顾玉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1):3-7
神经移位术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的主要方法。臂丛丛外移位神经包括肋间神经(Tsuyama1969)、副神经(Kotani1970)、颈丛运动支(Brunelli1977)、膈神经(顾玉东1970)、健侧颈7神经根(顾玉东1986)等。其中,健侧颈7根移位神经纤维数量最多,安全有效,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近年来,胸腔镜下超长切取膈神经,有效缩短了神经再生时间。对颈5、6根性撕脱伤,改良的Oberlin术式——臂丛丛内部分尺神经或正中神经移位修复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手术简单,屈肘功能疗效肯定;同侧颈7根移位术有效且能恢复多组肌肉功能。对颈8胸1根性撕脱伤,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修复正中神经屈指肌束或骨间前神经以恢复屈指功能。对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改良的Doi术式——双股薄肌移位联合神经移位较好恢复了手握持功能;肢体短缩,健侧颈7移位直接修复正中、尺神经,能恢复屈拇屈指功能,但手内肌功能仍无恢复。如何重建手内肌仍需作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2.
骨膜瓣移位防治骨不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预防和治疗骨不连提供一种实用方法。方法骨不连端去除硬化骨,打通髓腔,两端骨皮质表面凿成约2cm长粗糙面,骨不连间隙小于3mm者不需植骨.大于3mm者则行开槽嵌入式植骨。于骨折线的远端或近端设计一合适大小的骨膜瓣,以有较好血运的筋膜部位为蒂,其长宽比例和移位方法均参照筋膜蒂皮瓣移位术。用移位骨膜瓣将骨折线周径的2/3~3/4良好覆盖后,再将其两端与周围残存骨膜或筋膜缝合固定,对无条件形成合适骨膜瓣者,可将其骨膜行套袖状推进或于骨折线远近端各形成一短瓣交错移位。对有细小碎骨片缺失或易发骨不连部位,如胫骨下1/3、股骨髁上、肱骨干横断骨折等则不需处理髓腔,骨膜瓣移位方法相同。结果骨不连69例,易发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的骨折155例。经术后6个月~20年随访(平均3年),骨不连患者全部愈合,骨折病例均未发生骨不连。结论用带筋膜蒂骨膜瓣移位覆盖骨折线方法简便实用,可有效的促进骨折愈合预防和治疗骨不连。 相似文献
93.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30岁.左小腿上段肿物13年,摔伤后左小腿肿痛,活动障碍1天入院.13年来肿物逐渐增大,外院诊断为"左胫骨上段骨巨细胞瘤".检查:左胫骨上段可触及一巨大质硬肿物,约10 cm×6 cm,移动度差,局部压痛.X线片示:左胫骨上段干骺端巨大溶骨性、皂泡样改变,边缘清楚,无明显骨膜反应.行细胞学穿刺检查示骨化性纤维瘤. 相似文献
94.
目的 为健侧颈7移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3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测量经皮下和椎前两种健侧C7移位时,正中神经返支起点至健侧C7神经吻合口之间的距离,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分别测量尺神经深支以及正中神经返支起点以上365 mm点距肱骨外上髁的长度.结果 经椎体前通路时测得效应器与健侧C7神经吻合点之间长度为(80.6±2.9)cm,经颈前皮下通路时长度为(86.5±3.1)cm.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t=6.32,P<0.05).测量正中神经返支和尺神经深支起点上365 mm分别位于肱骨外上髁上(4.6±0.7)cm和(6.7±0.8)cm处,两点均位于肘上部.结论 健侧C7移位修复正中神经不能恢复内在肌功能;经椎前通路优于经皮下通路;高位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损伤均位于肘上. 相似文献
95.
96.
目的 探讨微创腰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采用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混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35 ~ 68岁,平均45岁.采用单侧切口工作通道下完成MIS-TLIF手术,在完成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和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同一切口经棘突根部向对侧置入经椎板关节突螺钉,进行围手术期指标观察、影像学和疗效评价.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工作通道下顺利完成椎管内减压、椎体间融合和混合内固定,无患者出现神经症状.平均手术时间(148±75) min,术中出血量(186±226) ml,术后平均下床活动时间(32±15)h,平均住院日(6±4)d,手术切口长度平均(29±4) mm,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平均长度(52 ±6) mm.患者术后随访12 ~ 24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X线和CT显示混合内固定位置良好,经棘突椎板关节突螺钉均穿过椎板和关节突关节,术后随访期间腰痛和腿痛VAS与ODI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F=52.845,P=0.000;腿痛VAS:F=113.480,P=0.000; ODI评分:F=36.665,P=0.000).结论 单侧切口MIS-TLIF采用混合内固定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97.
【摘要】 目的 比较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开放式入路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8~2009年,22例患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12例,传统手术入路方式10例。患者均随访1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及腰椎MRI所示的多裂肌横截面面积。 结果 2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患者手术前后L4/L5/S1各平面的多裂肌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入路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可明显减少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以C4神经前支主干作为动力神经移位修复副神经重建大鼠斜方肌功能的可行性,为临床用于副神经缺损的动力性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n=18)。实验组左侧行C4副神经移位重建术,对照组左侧行副神经切除术;两组右侧不做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术后1、2、3个月实验组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及肌肉功能检测,计算潜伏期延迟率、最大波幅恢复率及肌张力恢复率;取两组斜方肌行HE染色,计算肌细胞截面积恢复率;取实验组神经吻合口远端神经行甲苯胺蓝染色,计算吻合口远端有髓神经纤维恢复率。并于术后1、3个月取实验组斜方肌及神经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随时间延长,实验组斜方肌CMAP最大波幅逐渐增加,潜伏期缩短,肌张力逐步恢复;神经吻合口远端有髓纤维逐渐增加。至术后3个月肩、背斜方肌CMAP最大波幅恢复率为63.61%±9.29%、73.13%±11.85%,潜伏期延迟率为130.45%±37.27%、112.62%±19.57%,肌张力恢复率为77.27%±13.64%、82.47%±22.94%,有髓纤维通过率为82.55%±5.00%。随神经支配恢复,实验组肌细胞截面积亦逐渐增大,且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斜方肌肌节排列紊乱,3个月时逐步趋于整齐。结论 C4副神经移位重建术可有效重建大鼠斜方肌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9.
100.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2月至2011年6月,收治1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8~82岁,平均50.67岁;病程3~10个月,平均5.75个月。突出节段:T12L11例,L1,21例,L2,33例,L3,47例,其中合并L4,5间盘退变6例,合并L5S1间盘退变2例。12例责任椎间盘退变分级均为Ⅲ级。经椎间盘造影证实椎间盘后方纤维环均撕裂,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于术前、术后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末次随访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0~2.5h,平均1.45h;术后住院时间4~9d,平均5.83d。12例均获随访,时间1~12个月,平均5.5个月。术中未发生脑脊液漏、脊髓神经损伤。术前VAS评分为(8.00±1.21)分,术后为(1.92±0.7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ODI评分为(78.81±13.65)%,末次随访为(16.19±3.5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3例,良8例,可1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有益的尝试,患者术后疗效较佳,但需注意与L3,4以下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