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59篇 |
免费 | 263篇 |
国内免费 | 17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3篇 |
儿科学 | 120篇 |
妇产科学 | 37篇 |
基础医学 | 94篇 |
临床医学 | 1020篇 |
内科学 | 59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204篇 |
特种医学 | 61篇 |
外科学 | 178篇 |
综合类 | 1173篇 |
预防医学 | 510篇 |
眼科学 | 7篇 |
药学 | 584篇 |
19篇 | |
中国医学 | 811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85篇 |
2022年 | 162篇 |
2021年 | 272篇 |
2020年 | 177篇 |
2019年 | 162篇 |
2018年 | 78篇 |
2017年 | 165篇 |
2016年 | 149篇 |
2015年 | 147篇 |
2014年 | 239篇 |
2013年 | 216篇 |
2012年 | 291篇 |
2011年 | 351篇 |
2010年 | 299篇 |
2009年 | 241篇 |
2008年 | 238篇 |
2007年 | 238篇 |
2006年 | 207篇 |
2005年 | 181篇 |
2004年 | 170篇 |
2003年 | 123篇 |
2002年 | 139篇 |
2001年 | 84篇 |
2000年 | 95篇 |
1999年 | 135篇 |
1998年 | 66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偏瘫型脑瘫的疗效,并探讨其对患儿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90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诊疗资料。按照康复训练措施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的基础康复训练,对照组在上述基础上使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低频rTMS治疗,10 d治疗1次,10 d为一个疗程,均连续治疗5个疗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后的发育商(DQ)、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量表评分、精细运动能力(FMFM)量表评分,并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DQ值为(82.33±4.5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5±3.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GMFM-88量表中D区、E区评分分别为(31.03±2.70)分、(50.04±4.43...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针刺背俞穴、腹募穴对脑瘫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观察其对患儿肺功能、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将脑瘫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的112例住院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所有患儿治疗前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玉屏风颗粒,每次1/3袋,每天3次,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背俞穴、腹募穴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儿肺功能、血清免疫指标变化,并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有效率为76.79%,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T淋巴细胞亚群和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IgG、IgM含量均有显著提高(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能提高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_4~+、CD_4~+/CD_8~+升高,CD_8~+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CD_4~+、CD_4~+/CD_8~+高于对照组,CD_8~+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种疗法均能显著提高T淋巴细胞亚群,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最大呼气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水平显著升高(P0.05),说明两组均能有效提高患儿肺功能;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说明针刺俞募穴+玉屏风颗粒治疗对肺功能的影响优于单独玉屏风颗粒治疗。结论:针刺俞募穴辅助治疗脑瘫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能显著提高患儿免疫功能和肺功能。 相似文献
53.
目的比较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痉挛肌在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中的疗效。方法将4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肌电生物反馈(EMGBF)组、痉挛肌(STE)组。2组均给予运动疗法等常规治疗,EMGBF组加用Myo Trac生物刺激反馈系统治疗,STE组加用痉挛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腓肠肌痉挛评分(改良Ashworth分值,MAS)、踝关节被动活动度(ROM)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的MAS量化评分均降低,踝关节ROM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MGBF组MAS量化评分、踝关节ROM指标均治优于STE组(P均<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较痉挛肌更能显著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痉挛。 相似文献
54.
55.
目的 通过研究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本体感觉、屈伸肌群峰力矩及膝关节功能,探索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56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本体感觉评估和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评估均采用Isomed 2000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个体本体感觉功能以膝关节的被动运动感知阈为评价指标,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以膝关节屈伸肌群的峰力矩及峰力矩体质量比为评价指标。膝关节功能评估采用WOMAC问卷量表。同时对上述三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再以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WOMAC评分为因变量,年龄、体质量指数、 VAS疼痛评分、双侧Kellgren-Lawrance分级均值、双侧股四头肌肌力均值、双侧腘绳肌肌力均值、双侧本体感觉误差均值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膝关节左、右侧本体感觉与股四头肌肌力及腘绳肌肌力均存在负相关( Pr=0.659, Pr分别为-0.511、-0.408, PB)=0.385, P=0.007〕、VAS疼痛评分(B=0.347, P=0.014)与WOMAC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膝骨关节炎患者本体感觉-被动运动感知阈的低下与关节屈伸肌群肌力下降及关节功能下降有关。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程度、本体感觉功能一定程度上参与影响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6.
目的 分析小儿脑瘫的相关高危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入选患儿家属发放脑瘫相关高危因素调查问卷,问卷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围生期因素、新生儿因素、母亲因素、父亲因素、孕期母亲居住环境和是否接触有害物质等内容,分析小儿脑瘫的相关因素.结果 高危因素的CP患儿占85.64%,其主要的高危因素依据其频率,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早产、出生低体质量、先兆流产、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感染、新生儿ABO溶血、新生儿颅外伤及颅内出血、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母亲妊娠期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具有2项、3项及以上高危因素叠加患儿分别有109例、152例,分别占总病例的27.95%、38.97%.结论 消除或减低脑瘫发生率的关键是围生期保健,预防先兆流产、早产和低体质量,及时有效预防或干预新生儿窒息等.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中药酊剂蜡疗法对痉挛性脑瘫大鼠模型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NO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酊剂组、蜡疗组、中药酊剂蜡疗组,分别给予不同方法干预。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及脑组织中NOS活力及NO含量。结果:中药酊剂组、蜡疗组、中药酊剂蜡疗组大鼠脑组织NOS及NO水平分别为(4.13±0.88)U·mg~(-1)、(121.15±15.37)μmol·mg~(-1),(3.92±0.73)U·mg~(-1)、(119.57±12.65)μmol·mg~(-1),(2.92±0.15)U·mg~(-1)、(103.76±9.87)μmol·mg~(-1),显著低于模型组大鼠脑组织NOS及NO水平[(8.05±1.13)U·mg~(-1)、(187.62±9.97)μmol·mg~(-1)]。中药酊剂组、蜡疗组、中药酊剂蜡疗组大鼠血清中NOS及NO水平分别为(24.33±4.57)U·mg~(-1)、(44.72±7.45)μmol·mg~(-1),(26.18±4.37)U·mg~(-1)、(50.07±9.26)μmol·mg~(-1),(20.35±4.21)U·mg~(-1)、(40.12±6.21)μmol·mg~(-1),显著低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NOS及NO水平[(30.27±3.53)U·mg~(-1)、(80.62±4.46)μmol·mg~(-1)]。结论:中药酊剂蜡疗法可通过调节脑缺血缺氧损伤后大鼠脑组织、血清中NO含量和NOS活性而减轻大鼠神经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58.
59.
胫-腓总神经侧侧缝合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近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出一种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的新方法并探讨其机制。方法:6例下肢痉挛性脑瘫患者。将支配痉挛肌群和支配其拮抗肌群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干进行侧侧缝合;大腿后侧切口显露两神经干的近端约5cm后相互靠拢,切开两神经相邻面的神经外膜和束膜约2cm,切至神经纤维后,再相互并拢缝合外膜。4例患者手术同时辅以内收肌切断或跟腱延长术。结果:经过5-10个月的随访,6名患者的肢体痉挛,畸形均有缓解,其中5例患儿在不附加额外刺激的情况下,已无痉挛发作,恢复了患肢的主要功能。肢体功能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进一步改善。结论:胫-腓总神经侧侧缝合后,脑瘫患者术后痉挛肌群可获得部分拮抗肌群神经的支配从而通过改变大脑皮层定位来最终缓解肢体痉挛,是治疗脑瘫的新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0.
痉挛性脑瘫患儿因下肢肌张力增高呈剪刀步态,足跟不能着地而致行走障碍,现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的手术方法,以降低下肢肌张力,改善步态,为下肢康复训练创造条件。康复训练的目的是提高患儿生存质量,达到或基本达到生活自理。术后不同阶段对患儿进行系统地康复功能锻炼及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6~14岁。致病原因:早产6例,出生时窒息3例,新生儿黄疸1例,病因不明1例。2例能独立行走,呈剪刀步态,易跌倒,余需扶持行走,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1.2术后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既要动静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