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6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456篇
内科学   6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58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156篇
综合类   415篇
预防医学   122篇
药学   193篇
  2篇
中国医学   79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患者女,70岁,因上腹痛9年,黑便2周,于2003年7月14日入院。患者9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痛,位于脐上偏左,不向肩背部放散,表现为隐痛或钝痛,阵发性加重呈绞痛,反复间断发作。有时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吐后腹痛可减轻,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随体位改变或服解痉抑酸药后可缓解,多次胃镜和B超均未见异常。6年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小肠减压导管行小肠内减压对急性黏连性小肠梗阻保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急性黏连性小肠梗阻患者12例(治疗组),采用鼻肠管减压治疗,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300 cm长减压管至空肠上段20 cm以上,边抽吸减压边随肠蠕动前行,达回肠末端,行全小肠减压,观察其治疗效果,并与10例经鼻胃管减压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置管成功率100%,减压过程顺利,无并发症发生。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日减压量明显增加(P〈0.01),腹痛、腹胀等梗阻症状缓解更快,对急性黏连性小肠梗阻的解除率为100%,而对照组的解除率为40.0%。[结论]经鼻肠管减压用于治疗急性黏连性小肠梗阻安全有效,可快速到达梗阻部位的上部直接进行吸引减压,并能促进黏连松懈以及梗阻缓解,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胃镜辅助下鼻空肠管置入及空肠营养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该院NICU 2014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共56例。上述患者均于入院后72 h内发现胃残余量增多(100 ml)。鼻空肠组行床旁鼻胃镜导丝引导置入并行鼻空肠营养共28例,对照组继续给予普通胃管置入并行肠内营养共28例。对比两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包括呕吐、反流、腹胀、腹泻、应激性溃疡)发生率、营养状态参数(包括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发生率、炎症指标[包括血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入住NICU时间、NICU费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病死率。结果经鼻胃镜导丝引导下鼻空肠管置入成功率100.0%。鼻空肠组营养状态参数优于对照组,入住NICU时间较短、NICU费用较低,炎症指标较低,两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HAP发生率、GCS评分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NICU胃残余量增多的患者经胃镜辅助下置入鼻空肠管行空肠营养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44.
<正>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是新生儿外科常见疾病,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先天性病变可造成完全性(81%)或部分性(19%)十二指肠梗阻[1]。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院于2002—2013年共收治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42例,男性19例,女性23例,胎龄为29~40周,年龄均<28 d;其中早产儿19例(45%)。十二指肠闭锁与狭窄17例,其中伴肠旋转不良1例,伴环状胰腺1例;环状胰腺3例,其中伴十二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评价量化精细护理在重症监护室(ICU)危重症鼻肠管留置患者中的运用效果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ICU收治的共计543例行鼻肠管留置危重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入对照组(273例,给予常规护理)与观察组(270例,实施量化精细护理)。比较2组的鼻肠管留置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营养指标。结果观察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置管操作耗时短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恶心、呕吐、脱管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33%(P<0.05)。出ICU时和出院时,2组的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及总蛋白(TP)均较干预前有所升高,上臂肌围(AMC)均较干预前有所增大,且观察组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ICU危重症鼻肠管留置患者中应用量化精细护理,对鼻肠管留置质量提升、不良反应减少及营养指标改善均可起到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7.
目的:比较鼻胃管与鼻空肠管在危重老年患者中肠内营养的应用效果,为老年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提供依据。方法:将8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成2组进行肠内营养,分别采用鼻胃管和鼻空肠管,观察2组患者第5、第10、第15天时营养状况、并发症及30d病死率。结果:进行肠内营养后鼻空肠管组白蛋白较鼻胃管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其他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肠管组吸入性肺炎和返流发生率低于鼻胃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鼻空肠管组30d病死率显著低于鼻胃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腹泻、管腔堵塞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采用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能一定程度上增加营养并减少吸入性肺炎和返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徒手鼻肠营养管留置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徒手插管失败患者为研究组,同期插管成功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徒手鼻肠管留置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操作过程时间、距入院时间、前白蛋白、机械通气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前白蛋白是徒手鼻肠管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徒手鼻肠管留置失败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予以干预,以提高徒手鼻肠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1):15-1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留置鼻空肠管置管技术在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为早期建立幽门后肠内营养提供新的有效途径。方法 选择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200 例,在床旁超声引导下留置鼻空肠管,在导管插入过程中通过超声快速探查并找到十二指肠,将超声结果与腹部X 线进行比较,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同时记录耗时和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在200 例机械通气患者中,158 例患者首次超声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内鼻空肠管声像显示置管成功;30 例患者再通后,第二次超声检查显示置管成功;12 例患者因上腹部气体或十二指肠球囊部气体干扰,应用胃肠减压或胃肠动力药物后,成功置管5 例。成功定位十二指肠球囊超声显示率为96.5%(193/200),最短时间为15 s,最长时间为246 s。所有患者在鼻空肠管放置和超声定位过程中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留置鼻空肠管对ICU 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超声定位可以快速确定鼻空肠管是否已成功实现幽门后放置,安全、简单、准确度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经输液管引导下置入鼻肠管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同期病例非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51例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其中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行经输液管引导下置入鼻肠管的方法置管,对照组行传统的盲视下置管法插管。观察两种置管方法的一次成功率、操作时间、上消化道黏膜损伤出血的情况。结果对照组行传统的盲视下置管法一次置管成功15例,超过2次成功置入患者的情况均可观察到有不同程度黏膜损伤出血,操作时间为(10.7±2.9) min,观察组均一次置管成功,无一例出现黏膜出血,操作时间为(3.7±1.2) min。两组的一次成功率、操作时间及黏膜损伤出血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采用的置管方法操作简单易行,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较传统置管方法节省时间,对消化道黏膜损伤少,而且可为手术医生减少手术操作时间,可较好地提高手术的效率,值得在手术过程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