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57篇
  免费   2737篇
  国内免费   2215篇
耳鼻咽喉   592篇
儿科学   580篇
妇产科学   403篇
基础医学   2323篇
口腔科学   719篇
临床医学   8125篇
内科学   3302篇
皮肤病学   565篇
神经病学   1092篇
特种医学   196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2篇
外科学   10293篇
综合类   18582篇
预防医学   4052篇
眼科学   1814篇
药学   7251篇
  129篇
中国医学   8870篇
肿瘤学   1532篇
  2024年   469篇
  2023年   1711篇
  2022年   1882篇
  2021年   1921篇
  2020年   1588篇
  2019年   1518篇
  2018年   799篇
  2017年   1253篇
  2016年   1459篇
  2015年   1853篇
  2014年   3247篇
  2013年   3044篇
  2012年   3945篇
  2011年   4308篇
  2010年   3936篇
  2009年   3745篇
  2008年   4159篇
  2007年   3782篇
  2006年   3628篇
  2005年   3748篇
  2004年   3278篇
  2003年   2933篇
  2002年   2539篇
  2001年   2271篇
  2000年   1873篇
  1999年   1445篇
  1998年   1129篇
  1997年   995篇
  1996年   904篇
  1995年   772篇
  1994年   582篇
  1993年   339篇
  1992年   281篇
  1991年   264篇
  1990年   194篇
  1989年   205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目的支原体感染对患儿肺外器官感染损害较大,而维生素D与损伤程度具有一定关系,本研究探讨血清维生素D和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肺外器官损害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6-01-01-2018-10-31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6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是否出现肺外器官损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2例,对照组62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及不同损害部位之间血清维生素D水平。结果观察组维生素D水平为(41.27±5.36)ng/mL,低于对照组的(64.38±8.2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95,P<0.001。患儿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系统、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38.92±4.26)、(41.12±4.36)、(42.77±5.36)、(41.55±4.58)、(42.64±5.17)和(44.18±4.58)ng/mL,其中心血管系统维生素D水平最低,泌尿系统维生素D水平最高,F=2.649,P=0.027。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器官损害儿童维生素D水平明显下降,且与受损器官有关。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水平与患者免疫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支气管哮喘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并以同期健康体检的30例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pico Green dsDNA荧光染色定量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NETs水平,采用T淋巴细胞亚群评价患者免疫功能,对比不同NETs水平患者免疫功能及临床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风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Cf-DNA/NET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 05),而淋巴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哮喘家族史、呼吸道感染、Cf-DNA/NETs水平上升、有害气体接触、被动吸烟均是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水平与支气管哮喘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密切相关,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34.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两种处理方法对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8月至2013年8月在涉县医院行腹腔镜胆管切开取石术的9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取石完毕后观察组采用可吸收缝合线将切开的胆总管前壁连续缝合,对照组放置T管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恢复至正常生活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年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恢复至正常生活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96±27)min比(122±41)min,(32±6)h比(42±7)h,(3.8±0.8)d比(4.5±0.7)d,(5.8±1.2)d比(7.1±0.8)d,(15.6±2.7)d比(31.5±8.7)d,均P<0.01]。两组术后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心理情绪、生理功能、主观症状以及总分评分均随时间增长在6个月、1年逐渐增高,两组各项不同时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7%(4/45),对照组为15.6%(7/4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管一期缝合术总体疗效优于放置T管引流,且安全性更高;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用于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35.
赵智勇  张娜 《医学综述》2015,21(1):135-136
目的探讨嵌顿痔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迁西县人民医院确诊为嵌顿痔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取外剥内扎法的80例患者作为A组,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结合外痔血栓剥除术的80例患者作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及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两组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A组[(15.4±1.1)min比(38.7±0.5)min,(5.3±0.6)d比(12.4±1.3)d,P<0.01];B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88.8%比66.3%),而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显著低于A组(17.5%比33.8%,5%比18.8%,P<0.05)。结论 PPH结合外痔血栓剥除术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可调式外固定支具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54例第5掌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27例。A组行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B组行手法整复可调式外固定支具固定,比较两组末次随访第5掌指关节活动度和主观满意度。结果:随访4~10个月,两组患者第5掌指关节活动度(ROM)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主观满意度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整复可调式外固定支具固定可为第5掌骨颈骨折提供可靠、有效的固定,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功能恢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7.
38.
39.
目的通过分析和比较北京市《出生医学证明》机构外签发新政策实施前后的特点,为机构外签发的《出生医学证明》规范化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方法从北京市妇幼保健网络信息系统中导出2012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全市签发的助产机构外《出生医学证明》相关信息,包括证件签发状态、签发时间、签发地、出生时间、签发对象父母亲的年龄及户籍地等,应用统计软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新政策实施后机构外签发数量有所增长,其中《出生医学证明》证面上仅有父母亲一方信息的签发量占比由19. 4%增至36. 4%,家长自述机构外分娩双胎新生儿的签发量占比由2. 8%增至4. 7%;机构外签发的签发对象年龄主要集中在3~6岁,其父母的平均年龄均高于机构内签发新生儿的父母平均年龄。结论新政策的实施及时落实了国务院相关文件,解决了部分无户口人员的落户问题,同时也给《出生医学证明》管理部门提出了更多挑战。应加强区级管理岗位的业务培训,完善部门间的协调沟通机制,完善信息系统,不断提高北京市《出生医学证明》机构外签发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利用UPLC-LTQ-Orbitrap-MS技术对刺果番荔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 3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A)和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进样量2μL,在电喷雾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经Reaxys数据库检索番荔枝属类化合物信息,通过质谱信息比对各化合物的m/z值、保留时间、质谱特征碎片等,并结合文献数据对鉴定的化合物进行验证。结果根据各化合物的特征裂解规律,从刺果番荔枝叶中共鉴定出45个化合物,包括16个生物碱类,14个番荔枝内酯类,7个黄酮类和8个其他类化合物,其中以番荔枝内酯类和生物碱类成分居多,与文献报道番荔枝内酯与生物碱类化合物是发挥抗癌的主要活性成分一致。结论利用UPLC-LTQ-Orbitrap-MS技术对刺果番荔枝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快速、准确的定性分析,为刺果番荔枝叶的提取分离与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