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875篇
  免费   5630篇
  国内免费   4594篇
耳鼻咽喉   1353篇
儿科学   1665篇
妇产科学   325篇
基础医学   7399篇
口腔科学   843篇
临床医学   14785篇
内科学   5701篇
皮肤病学   582篇
神经病学   10545篇
特种医学   366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0篇
外科学   9580篇
综合类   27198篇
预防医学   5738篇
眼科学   1123篇
药学   10219篇
  270篇
中国医学   7332篇
肿瘤学   2644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1535篇
  2023年   2804篇
  2022年   3357篇
  2021年   4388篇
  2020年   3647篇
  2019年   2775篇
  2018年   1408篇
  2017年   2148篇
  2016年   2461篇
  2015年   2836篇
  2014年   4675篇
  2013年   4520篇
  2012年   5922篇
  2011年   6494篇
  2010年   5798篇
  2009年   5886篇
  2008年   6434篇
  2007年   5910篇
  2006年   5754篇
  2005年   5984篇
  2004年   4665篇
  2003年   4030篇
  2002年   3286篇
  2001年   2689篇
  2000年   1969篇
  1999年   1652篇
  1998年   1303篇
  1997年   1137篇
  1996年   1042篇
  1995年   1003篇
  1994年   853篇
  1993年   573篇
  1992年   510篇
  1991年   431篇
  1990年   342篇
  1989年   438篇
  1988年   122篇
  1987年   115篇
  1986年   85篇
  1985年   67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瞬目反射在神经内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瞬目反射的临床意义、神经机制、检查方法、结果判断、定位原则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BR是一种简单、可靠、无创伤性检查,做为三叉神经、面神经及脑干功能障碍的检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62.
目的探讨微小RNA 933(miR 933)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靶向调控作用及肝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 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手术切除的30例肝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以上组织和肝癌细胞(Huh7、HepG2和SK Hep 1)中的miR 933水平;采用脂质体法向SK Hep 1细胞分别转染miR 933模拟物(过表达组)和miR 933阴性对照(对照组),采用QPCR法检测转染48 h后各组的miR 933水平以评价转染效率;分别采用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的侵袭和迁移情况;Q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各组的BDNF mRNA和蛋白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 933与BDNF之间靶向关系和结合位点。 结果肝癌组织中的miR 933水平为0351±0026,低于癌旁组织的1124±0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uh7、HepG2和SK Hep 1细胞系中miR 933水平分别为0751±0062、0453±0057和0017±0006,均低于健康肝细胞系L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组转染48 h后SK Hep 1细胞的miR 933水平为3197±0354,高于对照组的1019±0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组的愈合率和穿膜细胞数分别为(244±39)%和(576±68)个,均低于对照组的(625±47)%和(1026±95)个(P<005)。过表达组的BDNF mRNA和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miR 933显著抑制野生型BDNF 3’UTR质粒转染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P<005),但对突变型BDNF 3’UTR荧光素酶活性无影响(P>005)。 结论miR 933在肝癌组织和细胞中水平下调,且可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可能是通过靶向调控BDNF来实现,可作为肝癌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63.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于2008年9月20日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会堂张家口厅举行了全体委员会议,同时进行了第二届专业委员会选举会议。会议由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夏云飞教授主持。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助理宣栋生受组织部长委托全程出席直接指导换届改选会议。  相似文献   
964.
目的 应用海人藻酸(KA)在C57BL/6小鼠建立神经退行性病变动物模型并观察其对嗅球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经鼻滴人KA应用尼氏和嗜银染色观察海马及嗅球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结果 经鼻滴入KA成功地在C57BL/6小鼠建立了神经退行性病变动物模型,KA通过嗅神经引起双侧嗅球和海马损伤,其病变程度与小鼠体重和滴入KA剂量有关,同时KA引起了脑内明显的胶质细胞增生和炎症因子COX-2在嗅球部的表达。结论 经鼻滴入KA能够引起嗅球和海马的损伤。  相似文献   
965.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F波和神经传导改变的特点.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方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末端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和F波,后者的测定包括潜伏期和/或传导速度及出现率.分析了DML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F波出现率与肌力的关系.结果在91例ALS患者中,仅有3例SCV异常;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胫后神经DML延长者分别占16.7%、13.8%、7.1%,CMAP波幅下降者分别占50.0%、44.6%、28.6%;5.0%患者F波传导速度异常,48例患者F波出现率下降,其中19例出现率为0.肌力下降者DML、CMAP波幅及F波出现率改变明显.结论ALS患者可出现DML延长和CMAP波幅降低,二者比较后者的改变更显著;F波传导速度相对正常而出现率下降明显;DML、CMAP波幅及F波出现率的异常与肌力明显相关(P均<0.01).  相似文献   
966.
目的 确定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发病及病变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用牛脊髓髓鞘碱性蛋白(MBP)免疫豚鼠发生EAE,用免疫组化法观察EAE不同病期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对炎性脱髓鞘病灶的反应。结果 发生EAE的前3天,小胶质细胞即开始激活,在临床症状出现时其数量及激活程度达高峰,并持续至高峰期。恢复期数量逐渐减少,激活程度逐渐减弱。星形胶质细胞在症状高峰期开始激  相似文献   
967.
目的测量正常人上肢桡神经在高频超声(HUS)下神经形态、声像学特点及横截面积(CSA)的正常值并探讨神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高频超声检侧外周神经疾病提供正常参考值。方法对临床检查正常的200例健康志愿者沿桡神经在神经预定的测量点上依次获取超声声像图及测量各点神经的横截面积,每个测量点重复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并做神经CSA与身高、体重的相关性分析。结论高频超声下正常人上肢神经呈筛网状低回声图像,横截面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测量桡神经各测量点处的神经横截面积,桡神经在肱骨外髁上4cm、桡神经沟处2点面积依次为(x珋±S)5.14±1.24 mm2、5.08±1.23mm2。左右上肢之间同一测量点比较神经横截面积P>0.05,桡神经的CSAs同年龄组男女之间比较P<0.05,桡神经在青、中、老三组CSA相比P>0.05。桡神经横截面积与身高、体重呈正相关性。桡神经横截面积与体重的最大相关系数是0.36(P<0.01),与身高的最大相关性系数是0.38(P<0.01)。结论桡神经在不同测量点其正常值不同,CSAs在性别对比中存在差异,青、中、老三组对比CSAs无差异,身高、体重与神经的大小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68.
王学建  万登济 《贵州医药》1992,16(4):207-209,F003
本文对我院1985年以来经病理证实的32例听神经瘤 CT 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除仔细观察瘤灶本身的变化外,还侧重分析了有关脑池、脑室改变,旨在明确这些变化在听神经瘤诊断中的价值,以便进一步提高术前 CT 诊断的准确性。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 32例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25~67岁,平均41.8岁。临床表现:耳鸣伴进行性听力下降、步态不稳26例;头昏头痛15例;面部麻木12例。病程:最短1月,最长14年。部位:右侧14例,左侧15例,  相似文献   
969.
《中国医药科学》2019,(22):31-35
奥沙利铂是治疗大肠癌的基石药物,可用于大肠癌患者的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姑息治疗,也可用于胃癌、卵巢癌的治疗。神经毒性是奥沙利铂治疗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均可受损。神经毒性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对于该种不良反应的有效的预防治疗方法尚在探索中。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乙酰胆碱通道,钠离子通道以及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在奥沙利铂神经毒性中具有重要介导作用,基因多样性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奥沙利铂神经毒性。在探索奥沙利铂神经毒性防治药物时也开始应用黄芪根提取物,单唾液酸神经节苷酯,以上药物在神经毒性防治当中具有显著作用。本文主要是对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及其防治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970.
谷氨酸的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谷氨酸(Glu)具有兴奋性神经毒性,其毒性作用与促进Na~+、Cl~-、水内流、Ca~(++)超载、自由基及一氧化氮的介导有关,参与多种急慢性脑损伤的发生。本文重点综述了Glu的神经毒性作用和机制及其在各种急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