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320篇
  免费   1650篇
  国内免费   908篇
耳鼻咽喉   56篇
儿科学   83篇
妇产科学   421篇
基础医学   721篇
口腔科学   117篇
临床医学   8925篇
内科学   1212篇
皮肤病学   66篇
神经病学   560篇
特种医学   119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篇
外科学   6067篇
综合类   22868篇
预防医学   3739篇
眼科学   101篇
药学   11319篇
  120篇
中国医学   5702篇
肿瘤学   589篇
  2024年   243篇
  2023年   931篇
  2022年   852篇
  2021年   1248篇
  2020年   1196篇
  2019年   1257篇
  2018年   560篇
  2017年   1192篇
  2016年   1192篇
  2015年   1463篇
  2014年   2714篇
  2013年   2766篇
  2012年   3619篇
  2011年   3935篇
  2010年   3736篇
  2009年   3640篇
  2008年   3802篇
  2007年   3676篇
  2006年   3452篇
  2005年   3599篇
  2004年   3337篇
  2003年   3175篇
  2002年   2719篇
  2001年   2302篇
  2000年   1590篇
  1999年   1241篇
  1998年   904篇
  1997年   746篇
  1996年   662篇
  1995年   582篇
  1994年   443篇
  1993年   216篇
  1992年   177篇
  1991年   164篇
  1990年   145篇
  1989年   207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联合麻醉的安全性、互补性和有效性。方法 择期或急诊下腹部手术共9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比较腰麻联合硬膜外(CSEA)与单纯硬膜外麻醉的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 ①CDEA组(C)比同期单纯硬膜外麻醉组(E)用药量减少,首量起效时间短;②C组用药后MAP下降明显(P<0.05),其余循环指标无统计学变化(P>0.05);③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但C组下肢麻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E组(P<0.05)。结论 CESA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起效迅速且有效时间可控的方法。有助于提高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麻醉质量;并减少麻醉药用量。  相似文献   
992.
闫励  赵华  李云庆 《医学争鸣》2001,22(10):873-877
目的:观察α-氨基丁酸B受体(GABAR)在大鼠中枢内源性镇痛系统内的定位分布,方法:GABABR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果:GABABR样阳性胞体较密集地分布于中缝核簇的核团,如中缝背核,中缝正中核,中缝桥核,中缝大核,中缝苍白核,中缝隐核,此外,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巨细胞网状核α部内也有GABAR样阳性胞体,上述核团内亦可见GABABR样阳性纤维和终末,结论:中枢内源性镇痛系统内有GABABR样阳性胞体,纤维及终末,这些阳性结构可能与对该系统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993.
280例硬膜外麻醉术后自控镇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外科及妇产科手术患者280例术后行自控镇痛(PCEA),药物为吗顺0.05mg/ml,氟哌啶05mg/ml,布比卡因1mg/ml,采用LCP模式(负荷量5ml 持续剂量1ml/h PCA剂量2.0ml/次,锁定时间30min),结果:术后镇痛优良率92%,主要副作用为恶心呕吐,皮肤瘙痒,无呼吸抑制和低血压发生,认为手术后PCEA有较好的好的镇痛效果,无致命性副作用,易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994.
呼吸道感染是老年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肺部并发症几乎占术后各种并发症的 40 % [1] ,而呼吸道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2 ] 。因此在腹部手术后对呼吸道问题的正确处理 ,是防止肺部并发症 ,减少病死率的重要因素。以往用中枢性镇痛药 ,但有中枢抑制、嗜睡 ,病人难主动咳嗽排痰。近年应用硬膜外术后镇痛 ,不影响呼吸 ,能主动咳嗽、咯痰 ,对防止肺部感染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现就此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32例 ,女 2 1例。年龄 6 0~ 90岁 ,平均 71 95岁 ,其中 75岁以上占 16例。术前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相似文献   
995.
为比较子宫切除术后以硬膜外或静脉吗啡PCIA镇痛的优缺点 ,将 5 0例ASAⅠ~Ⅱ级经腹行子宫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PCEA组选用吗啡 6mg +氟哌利多 5mg +芬太尼 0 .1mg配成 10 0ml,首次剂量 2mg ,PCIA药液配制 :吗啡3 0mg +氟哌利多 5mg +芬太尼 0 .2mg配成 10 0ml ,两组病人 (锁定时间 3 0min ,维持剂量 2ml)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率 ,VAS ,SS评分以及恶心呕吐、瘙痒等情况。结果表明 :①综合镇痛镇静评分PCEA高于PCIA②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副作用PCEA低于PCIA。  相似文献   
996.
硬膜外麻醉微泵持续给药法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观察腹部手术选择硬膜外麻醉时应用微泵持续给药法与传统的间断给药法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 ,随机选择腹部手术病人 10 0例分为A、B两组 ,每组 5 0例 ,两组局麻药均为 2 %利多卡因 (内含 1∶2 0万肾上腺素 ) ,两组试验剂量均为3ml,5min后无脊麻现象出现 ,对照组 (B组 )再追加 10ml ,以后每隔 40~ 6 0min追加局麻药 5~ 7ml ,而实验组 (A组 )于试验剂量后即用微泵持续给药 ,先以 1ml/min速度注入 ,10~ 15min后改为 5~ 7ml/h ,直至术毕。结果表明 :两组的麻醉效果及阻滞范围无明显差别 ,A组于首次剂量后的整个手术过程中血压、心率平稳 ,而B组在每次追加局麻药的 5~ 15min内患者的血压、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认为硬膜外麻醉微泵连续给药方法 ,麻醉效果满意 ,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7.
选择前腺切除术84例,随机分成两组,41例肌注哌替啶为对照组,43例,留硬膜外导管射吗啡为观察组,结果注射吗啡有强而持久的镇痛效果,有利于术后恢复,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998.
林环新  邱玉琼  曾清涛 《广东医学》2001,22(12):1168-1169
目的 观察老年患者胸腔手术使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全麻拔管期清醒和呼吸、循环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择期80例老年胸腔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I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硬外阻滞选择T7-8,首次量1.6%利多卡因10~15ml。静注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术中吸入氨氟醚,微泵静脉输注异丙酚,间断注入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全麻。Ⅱ组全麻诱导和维持与I组相同。观察并统计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拔管时间、静脉麻药量和清醒拔管前及拔管后1,5,10min的MAP,HR及SpO2。结果 静脉麻药量I组明显减少于Ⅱ组。I组MAP及HR拔管后略高于拔管前,Ⅱ组拔管后各时点明显高于拔管前。SpO2两组拔管后略低于拔管前,但均在5min内即缓慢回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清醒拔管时间I组比Ⅱ组短。结论 老年胸腔手术使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能有效抑制手术的应激反应,减轻手术对患者的刺激,减少全麻药的用量,使拔管期呼吸、循环功能稳定,患者能早呼吸,早清醒,早拔管,早康复。  相似文献   
999.
老年人低位硬膜外麻醉围术期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心率变异性(HRV)分析仪监测评估低位硬膜外麻醉围术期自主神经的改变。方法:选择低位硬膜外麻醉下择期手术患者20例,ASAⅠ-Ⅱ级,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和年轻组,每组10例,观察术前1d、麻醉完善后切皮前、切皮后30min、术后2h,1d,3d,7d处时相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HRV分析各成分变化。结果:围术期老年组HRV显示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总频(TP)、低频(LF)、代频标化(LFnorm)均呈显著性下降,同时伴有心率减慢、平均动脉下降。年轻组TP和LF在麻醉完善后切皮前、术后2h,1d下降显著,于术后3d恢复,而R和MAP在围术期无显著改变。两组两比较,老年组TP和LF在麻醉后各时相占 明显低于年轻组(P<0.01)。老年组高频(HF)及高频标化(HFnorm)在麻醉给药后切皮瓣均无明显变化,但在术中和术后各时相点的下降,而年轻组仅切皮后30min,出现一过性下降。结论HRV可较好地评估围术期机体自神经变化;术期麻醉和手术创伤均可使机体自主神系统调节受损,尤其老年人受损程度大,恢复慢,恢复慢,术后1周仍不能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1000.
穴位体表电刺激对术后PCEA的强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辉  佘守章  肖建斌 《广东医学》2001,22(6):482-484
目的 观察穴位体表电刺激对术后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效果、镇痛药用量、血清皮质醇浓度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腹全宫切除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二组,每组20例。A组:于术后第4,8小时 Han's各刺激30 min,术后行PCEA。B组:单纯行术后PCEA(对照组)。术后随访镇痛效果、镇静评分、布氏舒适评分(BCS),分段记录24 h镇痛药用量及总按压次数/实进次数(D1/D2)比值,血清皮质醇含量,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镇痛效果满意,A组BCS评分高于B组(P<0.05)。A组镇痛药用量为(31.7±1.9)ml,与对照组(34.2±2.1)m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清皮质醇浓度两组均较术前下降,但A组术后8 h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A组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快于B组,而且恶心、呕吐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减少。结论 术后患者硬膜外腔自控镇痛(PCEA)复合应用穴位体表电刺激,可增强镇痛效果,减少用药量,降低不良反应,是安全有效的复合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