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5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3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81篇
基础医学   12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88篇
内科学   39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86篇
综合类   431篇
预防医学   43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01篇
  1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试管婴儿的出生缺陷及围产期情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试管婴儿发生先天畸形、围产期合并症及死亡的危险性。方法 对1994年7月至2003年10月在我院接受IVF-ET术的156例母亲所生活产婴儿211例(试管婴儿组),及同期分娩的与母亲年龄及分娩时间相当的213例正常受孕母亲所生婴儿218例(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的母亲妊娠合并症及是否多胎、胎儿窘迫和出生窒息、出生缺陷、生后合并症、转儿科住院及存活情况。结果 试管婴儿组的多胎妊娠、早产及剖宫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7.2%和2.3%,37.2%和8.5%、97.0%和71.8%(P均〈0.01);妊高征、早期先兆流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2.4%和10.8%(P〈0.01),4.5%和0%(P〈0.01);对照组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试管婴儿组,14.6%和4.5%。试管婴儿组心脏畸形率和畸形总数皆高于对照组,但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结论 试管婴儿的多胎率明显增高,由此造成的相关的围产期合并症发牛率也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92.
对56例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患者于促排卵后以阴道B超监测卵泡发育,优势卵泡平均直径≥18mm时肌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0000 U,有尿LH峰出现者30 h后(无LH峰出现者40 h后)经阴道B超行卵泡穿刺联合官腔内人工受精术,连续治疗1~3个周期,并随访其妊娠情况.结果 56例共行卵泡穿刺术联合人工受精术128个周期,妊娠18例,周期妊娠率为14.1%,累积妊娠率为32.1%.认为经阴道B超行卵泡穿刺术联合宫腔内人工受精,能有效提高LUFS不孕患者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93.
据国外媒体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一种最新检测方法,可以增加成功受孕概率。对正在努力通过试管受精生育子女的夫妇来说,这一方法无疑是黑暗里的一丝亮光。  相似文献   
94.
Chen SL  Sun L  Kong LH  Li L  Li J  Zhu L  Gao TM  Xing FQ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8):526-529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IVF)周期中,卵泡发育迟缓者延长使用促性腺激素(Gn)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52个IVF周期按Gn用药时间、剂量和获卵数分组,观察组(69个取卵周期,66个移植周期):Gn起始用量为75IU/d-300IU/d,用药时间≥16d,用至卵泡达到取卵标准为止,获卵数≥4个;对照组(483个取卵周期,464个移植周期):Gn起始用量为150IU/d~300IU/d,用药时间≤15d,且总Gn用量≤3300IU,获卵数≥4个。比较两组患者的Gn用量及用药时间、获卵数、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及治疗结局。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5.5%(30/66)和51.7%(240/464);胚胎着床率分别为28.0%(46/164)和30.5%(385/1262);分娩率分别为37.9%(25/66)和39.4%(183/464);两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分娩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多囊卵巢(PCO)和(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比例分别为55.1%(38/69)和20.1%(97/483);基础窦卵泡数分别为(20±11)个和(15±6)个;Gn用药时间分别为(20.8±4.2)d和(10.3±1.8)d;Gn用药总量分别为(3090±1140)IU和(2302±862)IU;血清雌二醇峰值分别为(4595±5181)pmol/L和(7272±6320)pmol/L;获卵数分别为(10±6)个和(14±7)个;移植胚胎数分别为(2.5±0.6)个和(2.7±0.5)个;两组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IVF周期中卵泡发育迟缓的患者,延长使用Gn有效、方便,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95.
总结细胞黏附分子在子宫内膜/蜕膜中的表达、功能及影响因素,探索细胞黏附分子与不孕症的关系。结果显示,细胞黏附分子不仅是一种黏附分子,且在子宫内膜细胞分布、细胞间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及与内膜细胞外基质间相互作用。其与内膜细胞间信息传递、细胞移行,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与受精、植入、胎盘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6.
97.
我院妇产科自辅助生殖技术 (ART)开展以来 ,实施了宫腔内人工受精 (IUI)包括丈夫精液人工受精 (AIH)和供精人工受精 (AID)、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 (IVF ET)即“试管婴儿”技术 ,其中IVF ET获2例临床妊娠成功。今年 4月份 ,我院生殖中心对 1例“继发不孕症 ,盆腔广泛粘连 ,双侧输卵管阻塞”患者采用IVF ET治疗 ,获双胎临床妊娠成功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 ,31岁 ,以“两次人流术后 ,继发不孕 7年”于 1999年 9月在我院行“腹腔镜检查” ,诊断为“盆腔广泛粘连 ,双侧输卵管阻塞” ,于 2 0 0 0年 4月在本中心…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未妊娠患者的生育压力与其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患者基本情况调查表、生育压力量表(FPI量表)和生活质量量表(FertiQoL量表)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7年5-10月在生殖医学中心门诊就诊的351例IVF-ET术后未妊娠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其中移植次数≥3次未妊娠患者为104例、移植次数<3次未妊娠患者为247例,描述接受IVF-ET术后未妊娠患者生育压力和生活质量的现状,评价其生育压力、生活质量,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IVF-ET术后未妊娠患者FPI总分为(162.22±20.63)分,FertiQoL总分为(58.79±12.79)分。移植次数≥3次未妊娠患者与移植次数<3次未妊娠患者FPI总分和各分项得分、FertiQoL总分和各分项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VF-ET术后未妊娠患者FPI中无子女压力得分与FertiQoL总分呈正相关(P<0.05),FPI其他项目得分与FertiQoL总分呈负相关(均P<0.05)。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生育压力、年龄和文化程度是IVF-ET术后未妊娠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F=9.140,R2=0.391,P<0.01)。结论:IVF-ET术后未妊娠患者的生育压力是其生活质量重要的影响因素,其生育压力越大,生活质量越低,应重视移植后未妊娠给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IVF-ET移植后未妊娠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低氧(5% O2)培养环境对高龄(≥38岁)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1日-2017年6月1日在广东省韶关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生殖医学中心采用常规长方案或拮抗剂方案行IVF治疗并于受精后第3天移植的高龄患者(≥38岁)的283个周期,按其培养环境不同分为低氧组(5% O2,共120个周期)和常氧组(20% O2,共163个周期),比较2组间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可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及早期流产率等。结果:2组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可用胚胎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及活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低氧组的优质胚胎率显著高于常氧组(P<0.05)。结论:低氧培养环境可有效提高高龄患者优质胚胎率,但并不能改善高龄患者的IVF-ET结局。  相似文献   
100.
线粒体疾病是线粒体基因组发生基因突变所导致的一类遗传疾病,目前尚无治愈方法。近年核质置换技术的出现为线粒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现有的核质置换技术包括生发泡移植、纺锤体移植、极体移植和原核移植技术,其中生发泡移植涉及的体外成熟可影响卵母细胞的发育潜能;纺锤体移植最大的挑战是纺锤体组装对机械刺激敏感,缺乏核膜包绕,操作过程可能对纺锤体造成损伤;极体移植违背了自然选择过程,其远期影响尚不明了;原核移植操作方便、基础研究证据充分,具有短期内向临床转化的潜能,但使用已经受精的合子作为胞质供体面临的伦理争议较大。本文就4种核质置换技术治疗线粒体疾病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